抗生素吃了拉肚子怎么办?

 你遇到过当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后突然出现口腔溃疡或者腹泻的现象吗?这就是“菌群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病症。“菌群失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的发生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通常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但耐药菌或一些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细菌则获得生存优势而大量繁殖致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真菌引起的败血症、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鹅口疮、阴道炎、肠道和肛门感染等。

 调整菌群平衡最直接的方法是补充有益菌,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含乳酸菌的酸奶、奶酪等。但是如果已经造成菌群失调症如口腔溃疡、腹泻、便秘等,且病症比较严重,单靠食用酸奶和奶酪不能改善,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可以补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乳酸菌的药物进行治疗。

 当然,预防“菌群失调”症的关键还在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可用可不用者不用,可用窄谱则不用广谱。对年老体弱、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最好能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

常常在發藥櫃檯聽到,藥師叮囑著:「抗生素要全部吃完喔!要吃完一個療程!」,目前病人普遍對抗生素並不陌生,大多都知道要把抗生素乖乖吃光,只是到底什麼情況醫師才會開抗生素呢?如果吃了抗生素身體出現其他副作用怎麼辦呢?這次就以抗生素在治療中的角色以及常見副作用,為大家說明!

什麼時候會用到抗生素?

抗生素在臨床上使用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與感染相關的疾病都有可能會使用到抗生素。人類常見的感染致病原有病毒、細菌及黴菌等,而抗生素可用來對抗細菌生長、消滅細菌。

那何時會使用抗生素治療呢?基本上會依照疾病的發生原因及嚴重程度來做決定。以常見的呼吸道感染舉例,一般人容易罹患之流行性感冒,其症狀大多為上呼吸道感染,且多由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並無法殺死病毒,即無法治癒或緩解症狀,因此醫師會辨別是否為細菌感染後,才開立抗生素。

但有時當致病原向下侵犯,形成下呼吸道感染,可能演變成肺炎或合併細菌感染,疾病的複雜度及治療的困難度都會大幅提升,就需要抗生素的協助,殲滅下呼吸道內致病的細菌。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概念:「不是所有的感染症都會使用抗生素」,當我們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的時候,表示疾病本身是有一定的嚴重程度及風險,所以暸解抗生素的藥品特性就會顯得格外重要。

抗生素吃了拉肚子怎么办?

抗生素主要功能為殺死壞菌

抗生素主要的功能為抑制細菌生長、繁殖,細菌被抗生素破壞掉後,再由身體排出體外,即達到消滅體內壞菌的功效。

而抗生素有自己特定的目標細菌,不同種的抗生素會在細菌生長的各個階段產生不同的作用。像是常聽到的盤尼西林是透過抑制細菌的細胞壁合成來消滅細菌,其目標細菌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及其他具有感受性細菌,被這些細菌感染時就可以用盤尼西林來治療。

若吃太多抗生素或是體內沒有目標細菌時,體內壞菌和好菌的平衡會被破壞,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拉肚子。因為吃太多抗生素,抗生素會在殺死壞細菌的同時,也殺死腸胃中的好菌;而當沒有目標細菌給抗生素攻擊,抗生素就會轉而攻擊好菌。

「哈啾,糟糕又感冒了。」只得乖乖去診所拿藥,沒想到要包裡竟然有抗生素!?婆婆說常吃抗生素不好,但小姑卻說只有吃抗生素感冒才會好,Google抗生素後反而更加迷惑,抗生素如果無法治療感冒,為什麼醫生還開?這到底能吃還是不能吃?

感冒是怎麼引起的?抗生素能幹嘛?
俗稱的感冒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超過九成以上的都是「病毒性感冒」,現行的治療方式,如藥物的使用都是作為緩解症狀之用,主要還是依賴個人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方能痊癒。而極少部分的「細菌性感冒」才是醫生開立抗生素的主要原因:經由細菌感染的感冒,有機會併發如肺炎、中耳炎、鼻竇炎等,而這部份不再是憑藉人體免疫系統就能自癒,僅能仰賴抗生素的使用才能痊癒。

然而「病毒性感冒」與「細菌性感冒」是難以判別的,當醫生判斷病狀有可能為細菌性感冒時,即會進行預防性的投藥,降低後續併發症的感染風險。因此不主動要求開立或停用抗生素,相信醫生專業判斷,才是最好的選擇。

面對抗生素引起的腹瀉該怎麼辦?
但是大家都說抗生素會殺死所有腸道細菌,對身體不好,這又該怎麼辦呢?的確由於抗生素在消滅細菌同時也會殺死腸道益菌,腸道功能會因菌種平衡被打亂而受到影響,使得短鏈脂肪酸吸收減少,腸道通透性改變,造成了-「抗生素相關的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簡稱AAD)。根據文獻,多達30%以上服用抗生素的人會出現腹瀉,導致腸胃炎。從而便秘或腸胃脹氣甚至腹痛也有可能是副作用之一。歐美醫學界長年針對「抗生素引起的腹瀉」進行研究及應用,最具代表性的是:2012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的報告—在服用抗生素期間服用益生菌的患者,比沒有服用的人出現腹瀉的風險減低42%。《美國醫學會雜誌》是全球最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而且這類「整合分析」(meta-analysis)一向被公認為證據水平最高的科學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益生菌的確對服用抗生素者有所助益,尤其是抗生素引起之腹瀉,益生菌之配合是最好的選擇。

如何正確地食用益生菌?
益生菌種類繁多,市面常見的是「乳酸菌」與「酪酸菌」。乳酸菌種如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鍵球菌(Streptococcus)、比菲德菌(Bifidobacteriu)等,需要在服用抗生素後間隔1-2小時後食用(甚至有些會建議待抗生素療程全部結束後再使用)。給予抗生素足夠時間發揮消毒殺菌的作用,避免補充的乳酸菌被抗生素消滅。

同屬益生菌的「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如宮入菌,則是相對較佳的選擇,由於宮入菌具有芽孢,在不適的環境中(如高溫、強酸、抗生素環繞)不會破孢而出,安全完整的直達腸道發揮功效。此外宮入菌與抗生素合併使用,不僅能減少腹瀉、腹痛與腹部不適,還能促進腸道表皮細胞之正常代謝機能鞏固腸道粘膜屏障,維持腸道菌叢之平衡。也營造了腸道內之酸性環境,不僅好鹼性之壞菌不能生存,也有益於腸道的生態環境,同時建議即使完成抗生素療程後,也要持續服用益生菌一段時間,幫助腸道重回最佳狀態。

抗生素是現代醫學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已經廣泛應用近百年。然而這個「殺菌利器」卻是把雙面刃,在殺菌的同時,也可能不小心傷害了自己。部分學者(註1)認為包括氣喘、食物過敏、糖尿病、肥胖等,都有可能與腸道微生物的變化有關,而抗生素的使用,往往會造成腸道菌叢的大幅度改變。

在人體腸道中,有著數百兆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而細菌是微生物中數量及種類最多的族群。全世界細菌種類估計可達十億種以上,其中又分為:讓我們生病的的「壞菌」、維持身體健康的「好菌」,以及不好也不壞的牆頭草-「伺機菌」,當腸道壞菌中佔上風,伺機菌就會趁機興風作浪,損害人體健康。

當我們使用抗生素藥物用於治療細菌感染時,便影響了腸道菌群之平衡性,抗生素抑制了腸道菌群之多樣性,使腸道菌無法發揮最佳功能,排便習慣改變,嗜酸乳桿菌大量減少,志賀氏菌、腸桿菌受到激勵,開啟了腸道發炎的大門,導致腹瀉等腸道疾病,同時抗生素也會導致「困難梭狀桿菌(C.D.)之過度成長,而引發伴隨性的腹瀉,而嚴重腹瀉也常是患者放棄此種療程的最大原因之一,然而沒有完成抗生素療程,更容易導致「細菌抗藥性」發生,讓原本可以治療的疾病,因此而變得難以治療。抗生素之給予合併益生菌來介入改善腸道菌群紊亂,不失為整合治療之好選擇。

腹瀉別擔心,抗生素跟益生菌一起吃!
由於腸道能生存的細菌數量有限,因此在服用抗生素的同時,多多補充益生菌是最佳的輔助治療方式。亦有研究試驗表明(註2):當服用抗生素,產生了因「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產生的腹瀉(CDAD)或「偽膜性腸炎 」的患者,若在治療過程中,同時合併使用益生菌-宮入菌,可縮短用藥天數,此外,在基礎研究中也表現出:宮入菌對困難梭菌具有抑制作用,可同時抑制菌數與菌毒素之產生。

吃完抗生素是不是要隔兩小時才能補充益生菌?
由於抗生素是好壞菌通殺,如果益生菌與抗生素「同時」或是以「非常接近的時間」到達腸道,益生菌當然會受到影響,所以一般都會建議分開使用或相隔數小時再行服用。

但是有種菌種例外!具有「芽孢」的益生菌,就像是擁有金鐘罩一樣,當遇到高濃度的抗生素時,會躲在芽孢中,等到殺菌力降低後,才從保護傘中跑出來,發會維護腸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市面上常聽到的:嗜酸乳桿菌 (A菌)、比菲德氏菌 (B菌)、乾酪乳酸桿菌 (C菌)都是屬於「無芽孢」的菌種,需要與食物或是抗生素隔一段時間再服用。而醫院推薦使用的妙利散則屬於有芽孢的宮入菌,毋需謹慎計算服用間隔時間,有需要隨時都可以吃,可與抗生素同時服用,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