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大工業電腦

MoneyDJ新聞 2020-07-13 13:27:48 記者 周瑩慈 報導

「現在已經不是能單打獨鬥的時代了」,如同工業電腦(IPC)廠凌華(6166)董事長劉鈞所言,隨市場趨勢轉進自動化、數位化及萬物聯網,近年來IPC廠不斷透過併購或策略聯盟進行資源整合,並各自瞄準工業自動化、工業物聯網等不同商機,而經過至少1~2年的時間調整腳步,台灣三大IPC業者的市場布局及接單狀況已逐漸清晰,並更具差異化;業者認為,最短明(2021)年起,最長3~5年必定可見這兩年來的投資效益顯現。
搭5G、後疫情趨勢,研華先插旗智慧醫療

研華(2395)看準5G加上後疫情時代來臨,人類生活習慣將逐步改變,認為人際間開始保持社交距離是一大趨勢,而5G正好可使遠距的各項需求變得更即時、精準。研華成立「研華智醫」事業單位,董事長劉克振提及,醫療產業挾帶龐大訊息,適合也需要數位轉型,公司瞄準醫、病兩端的B2B應用,以系統整合商(SI)切進遠距醫療市場發展,目前約導入至少8個場域測試,未來不排除透過併購強化規模。

以榮總為例,研華攜手臺北院區打造的智慧醫院管理中心已正式揭牌啟用,該中心以研華WISE-Stack 300雲數據平台伺服器為基礎,彙整院內資訊系統數據,經過運算處理後產出各項指標,再透過研華55吋及86吋大型數位看板呈現,協助經營管理者掌握醫院的營運狀態以及監測醫療品質;未來,隨具備高頻寬、低延遲特性的5G市場滲透率提升,研華便可望進一步滿足醫生、病患即時遠距診療的需求。

劉克振認為,接下來的12至18個月,各產業將在疫情刺激下加速數位轉型,研華則指出,目前台灣5G正式商轉,相信研華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投資也可望逐漸發酵。

凌華積極策略聯盟,檢測、機器人市場一把抓

凌華今年來動作頻頻,先後引進友達(2409)入股,與之合作人工智慧(AI)自動光學檢測(AOI)設備,並與鴻海(2317)成立合資公司,切入自主移動式機器人(AMR)市場,再與廣達(2382)轉投資日本電動車新創Tier IV合作,規劃發展自駕車(AV)商機。

其中,與友達、鴻海的合作可望較早發酵,董事長劉鈞指出,凌華過去在面板著墨不深,主因無法將面板技術整合進產品內,但先前併入一間德國面板公司,年營收約6億多元,已有初步改善;今年友達入股後,凌華可將邊緣運算解決方案導入友達面板,並將AI技術搭載在其AOI設備上,用來檢測面板瑕疵,雖量仍不大,但已可視為凌華在新領域跨出一大步。

劉鈞認為,雙方合作後,凌華開始拓展有屏工業電腦產品,包括工控、醫療、零售等應用領域,而目前友達因看好疫情過後,醫療檢測設備等需求轉強,積極布局醫療應用,預期也將助凌華有屏產品業績貢獻逐步放大。

與鴻海合作的AMR方面,劉鈞認為,合資公司名稱、註冊等事宜預估7月將完成,而以鴻海做事的速度,3年內相信便可看到顯著效益,主要看好未來商家比起用人,更傾向在產線、倉庫等地用自主機器人,而機器人將是中期營運的一大動能。

樺漢深化運算、顯示技術,高階投影接單旺樺漢(6414) 過去幾年透過併購和策略合作,集團積極發展多元佈局,旗下瑞祺電(6416)受惠資安需求成長,網安設備今年業績持續旺,S&T、Kontron等品牌業務及帆宣(6196)在系統整合上也都有正向表現。董事長朱復銓指出,「2021年樺漢本業也會有不一樣的發展」,他強調,工業電腦主要兩大技術重心在運算(computing)、顯示(display),樺漢過去2年本業蹲下來,現在起要更積極深化這兩項發展,明年起本業業績才可望大力跳升。

新短焦雷射投影技術作為今年本業第一槍,樺漢補充,該投影技術可應用在如汽車內抬頭顯示器、戶外大型廣告、工業監測、醫療檢測等多元場域,投影範圍65~180吋,主力將放在100吋到120吋,例如監控中心採用一台新雷射投影系統,可取代原本需要12台螢幕才能達到的亮度、畫面大小等效果。目前該短焦雷射投影技術已有4個客戶,預計今年第4季起小量出貨,明年初開始放量。整體而言,樺漢明年起力求推升公司本業成長,再加上轉投資大力挹注,公司內部目標是全年合併營收挑戰千億元關卡。

綜觀三大工業電腦廠同步看好後市全球產業邁入數位、自動化世代,目前看來,因瞄準領域、研發技術等差異擴大,似乎均能開闢出各自嶄新且光明的路,展望後市,業者期待明年回收這兩年來的投資效益,只是誠如部分業者所言,時下大環境、市場趨勢變動相當快速,究竟誰能確實讓過去的投資成為未來營運明顯成長的新動能,值得持續留意。

個股K線圖-

熱門推薦

台灣三大工業電腦

產業週報

精選各項產業深入探討

提供客戶最全面的專業研究分析

工業電腦產業近況與國內概念股

發行日期:2022/3/28

資料來源:華南投顧

資料整理:股科小編

一、相較於個人電腦,工業電腦市場較為利基

工業電腦又稱IPC,全名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不同於一般的個人電腦,工業電腦主要是應用在產業。

工業用電腦並不要求當前最高效能,只求達到符合系統的要求,需符合工業環境中的可靠性要求與穩定,否則用於生產線萬一遇到電腦當機,則可能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工業用電腦所要求的標準值都有要求符合嚴格的規範與擴充性。

工業電腦的基本效能、相容性與同樣規格的商用個人電腦並不會差太多,但是工業電腦更多的防護措施,注重的部份在不同環境下的穩定,在惡劣的環境下要求穩定,如防塵、防水及防靜電等,目前除了工業自動化的應用以外,還可以在零售、監控、生產、通訊、醫療、運輸、軍工及博弈等看到工業電腦的影子。

台灣三大工業電腦

二、國內相關概念股及缺料近況

台灣在工業電腦上有許多概念股,包含了研華(2395)、樺漢(6414)、凌華(6166)、友通(2397)、連宇(2482)、威強電(3022)、艾訊(3088)、融程電(3416)、安勤(3479)、鴻翊(3521)、其陽(3564)、泓格(3577)、磐儀(3594)、鼎翰(3611)、精聯(3521)、事欣科(4916)、同亨(5490)、欣技(6160)、飛捷(6206)、立端(6245)、廣積(8050)、伍豐(8076)、振樺電(8114)、新漢(8234)及廣錠(6441)…等。

大部分工業電腦廠商主要營收來源為歐美地區,隨著歐美地區陸續在2021年開始慢慢解封,再加上對於基礎建設、娛樂等需求暢旺,現在工業電腦廠商缺的並不是訂單,而是零組件。

工業電腦的採購量不像EMS廠那麼大,在採購價格上比較沒有優勢,主要缺的零組件包含了電源類的晶片、網通晶片,因為半導體成熟製程產能吃緊,許多工業電腦大廠都有表示缺料情況嚴重。

電源管理晶片全球最大的供應商為德州儀器(TI),其餘還有英飛凌(Infineon)、亞德諾(ADI)、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恩智浦(NXP)、安森美、瑞薩電子….等IDM廠。工業電腦與其他電子產品相同,只要缺了一顆IC就無法順利出貨,再加上因為工業電腦需要通過相當多的認證,如果是應用在醫療等領域,換料可能還要經過客戶長時間的認證與一筆不小的費用,若要解決缺料的問題,只能用比較高的價錢去現貨市場買,不然就是要接受很長的交期,在終端需求暢旺下,工業電腦的客戶通常接受比較高的零組件成本和航運貨櫃價格,只為了順利出貨。由於缺料情況已經持續超過半年,許多廠商表示在今年下半年有機會舒緩,但若要全面解決缺料的問題,可能還是需要等到明年。

三、其他參考資料

免責聲明

本刊載之報告為華南投顧於特定日期之分析,已力求陳述內容之可靠性,純屬研究性質,僅作參考,使用者應明瞭內容之時效性,

審慎考量投資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報告著作權屬華南投顧所有,禁止任何形式之抄襲、引用或轉載。

台灣三大工業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