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靈遺忘的孩子作者

自序

重新爬梳的文字與生命

忽忽然十多年也就過去了,九二一地震是條界線,它不僅是我生命的一條分界點,也是我在出版上的一條分界點,因為自那之後,我便再也沒有與原住民相關的出版品發行,直到現今。

九二一地震之後,我結束了婚姻,搬離了部落,書寫雖然斷斷續續地持續著,但生活的重心幾乎全都著力在如何面對重生、學習放下與陪伴孩子成長,這是一條辛苦的漫漫路程,與身分認同之路相較並不遜色,或許因為如此,我發覺自己變得更加包容與珍惜,關於身邊所有的人事物。

雖然沒有出版,書寫卻從沒停過,這些年,寫了母親,也開始寫了父親,交錯書寫著他們,也在爬梳著自己的生命歷程,年紀不同,視角也不同,我開始挖掘父母親比較內心深沉的部分,只是可惜父親已不在世,很多事情只能靠記憶回溯加口述,勉強拼湊出接近真相的真相,經驗的再經驗。

而重新審視過去的作品,也是一種再經驗,這次精選集所收入的三本書:《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紅嘴巴的vuvu》、《穆莉淡Mulidan:部落手札》,出版時間都已經超過了十五年以上,那些年輕時所經歷過的現場和故事,如今回頭再觀看,也都產生了不同的感受和意義;為了將以母親為主題的書寫重新做一次整理,所以這次選收的文章也都以此為主,同時也捨棄了有特定時間或指涉事件的文章,一番淘選之後,再加上近年來陸續書寫發表的作品結集而成。

關於舊文的編輯有幾點需要藉此做說明,舊文的內容原則上都未重新編修,維持原版時的樣貌,唯有母親和外婆的二個用語,部分文章以排灣母語發音的依娜和vuvu取代;另外,特別需要單獨討論的一篇文章,是〈紅嘴巴的vuvu〉,經過多年重覆田調的整理,內文有些部分出現不同的口述版本,但重新撰寫工程浩大,所以幾經思考之後,決定仍維持原初的版本;至於書中關於羅馬拼音的部分,是當年與部落裡的老人家拼湊而成,十幾年來,羅馬拼音在母語上的應用也逐漸定型,因此部分拼音可能與現今慣用的不同,尚祈讀者們見諒。

至於新增的部分,則是多年來累積的作品,都曾經陸續在報紙上發表過,選輯了以家族書寫為主軸的數篇,正好延續(或說呼應)上述三本書的內容,尤其是這些年來眼見母親與外婆的老去,感受特別深刻,也因此引發我書寫對於病痛和老去的關注;這是每個人終究要面對的課題,而如今,正是我遭遇這個課題的時間點,或許藉由這樣細細的紀錄與描敘,也能喚起相同經驗讀者的共鳴。

最後,當然要感謝許多陪伴我走過這段人生崎嶇的朋友們;感謝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與國家文藝基金會對於此書的出版補助,讓這本之於我有重大意義的精選集得以順利出版;謝謝楊翠摯友與山口守教授的慷慨著序,為這本書添加許多精闢的解說與脈絡分析;還有感謝前衛出版社與編輯清鴻不辭辛勞地來回討論、確認、鼓勵我,讓精選集的夢想得以成真;更要謝謝一路以來始終包容、無怨的母親、外婆和妹妹,由著我任性地當個不負責任的長女,滋養我在書寫世界裡的成長;而我最愛的孩子與親密伴侶最是辛苦,接受一個鑽進文字後就不顧俗事的家庭主婦,謹以此書表達我最誠摯的歉意。

祖靈遺忘的孩子作者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眷村歲月的母親

 小時候,我們家就住在空軍基地旁的眷村裡,約三十多戶的住家,全部擠在一塊不算大的空地上。六○年代曾經豐功偉業的「老母鷄」,每天喧嘩地從村子的上空緩緩滑過,然後再慢慢地降落在機場上,我與妹妹常常攀越過劃分村子與機場間惟一的一道小矮牆,遠遠地指著停機坪上的「老母鷄」說,那麼笨重的巨鳥在天空上飛,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呢?甚至還因為問了這個笨問題,而遭到住在隔壁開「老母鷄」的伯伯臭罵一頓。

在眷村裡住了將近十年,印象中只記得在過農曆年的時候,小小的眷村總會熱鬧個好幾天,厚厚的鞭炮屑像踩在雪地上,掃幾個小時都掃不完;此外,就是幾乎每個人都會摸麻將,方城之戰的「碰」聲在村子裡不絕於耳。除此之外,其他的回憶可說是不多,所謂的回憶包括了童年玩伴不多、生活圈的狹窄等等,這個問題在我心裡徘徊了好久,尤其是在聽到朋友們描述童年的玩伴及回憶時,我就不斷地回想:為什麼自從國小搬離眷村後,不曾連絡過任何童年的朋友,所有的印象就像突然斷了線的風箏般找不到痕跡呢?這幾年由於作田野調查的關係,常有機會回部落與母親聊過去的事情,無可避免地自然會談到小時候,在母親的牽引下,回憶像開閘的野獸、一件一件的想起來,同時也一口一口地啃蝕著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沒有玩伴?為什麼生活圈除了學校就是家裡?悶在心裡的問題於是都有了答案,因為:我有個原住民的母親。當時眷村裡的孩子根本就不屑與我和妹妹作朋友,於是我們除了上學,就只敢待在家裡,因為會被欺負,通常他們就叫我們「山地人的孩子」。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頁

  •  
  • 館藏導覽
  • 【圖書】祖靈遺忘的孩子

【圖書】祖靈遺忘的孩子

《祖靈遺忘的孩子》

利格拉樂.阿烏(Liglav A-wu)著;前衛文化,2015

文/林恬慈

自從九二一地震之後就不再出書的阿女烏(因無字體緣故,以下以「阿烏」稱之),闊別文壇多年,於今年出版了她的散文精選集《祖靈遺忘的孩子》,分別收錄了前三本散文集《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紅嘴巴的vuvu》、《穆莉淡Mulidan:部落手札》中的作品,以及近幾年發表於報章雜誌上的文章。書名《祖靈遺忘的孩子》便是取自其中一篇散文之名,迂迴道出了阿烏一直以來所關注的身分流離經驗,並揉入近年所體會的親族衰老、離散之痛。這本散文集不僅記敘生活,流露出對原鄉、女性、與家族的關懷,也細細敘述了排灣族母系貴族社會在殖民架構下所受到的扭曲、壓迫。

《祖靈遺忘的孩子》共分為兩輯。第一輯所收錄的散文,娓娓交代了布朱努克(Butsuluk)部落與利格拉樂(Liglav)家族女性的故事。阿烏的父親是外省兵、母親是排灣女子,這混血身分的本身,就已經暗示了戰後流竄在部落中「婚姻掮客」的騙局,以及阿烏母親嫁入眷村後,被祖靈逐漸遺忘、遭受眷村居民歧視欺凌的事實。童年的阿烏和許多原漢混血的孩子一樣,傾向承認具有社會優勢的、外省二代的身分認同,但是這樣的認同在父親過世,母親決意踏上歸鄉之路時放下了,也因著對身上另一個「弱勢血緣」的困惑與不安,阿烏將自己的認同慢慢地向母族血親靠攏,也開始了她對部落、身分追溯的書寫旅程。

阿烏對親族的描寫從母親開始,向外婆vuvu A-gan、小vuvu(vuvu為排灣族人對年長老者的稱呼)、妹妹、部落的貴族頭目開始擴散,乃至與祖靈溝通的核心──巫婆。vuvu A-gan對利格拉樂家族的責任感、vuvu與小外公原真樸實的遲暮之愛、巫婆在布朱努克部落裡尊貴具影響力的地位、豐年祭依階級身分排序的舞圈、婚喪時各家族的互相支援等等,在阿烏不同的散文裡面一一呈現,雖然都只是生活中的側寫,卻自成了一幅秩序和諧的社群圖像。在這幅圖像裡,排灣族的貴族擁有身分的特權,也有保護族人的義務;排灣族的女子則是備受寵愛的島嶼花朵,她們有自信地綻放年華,同時也扛起延續家族的責任。但是這樣自成的秩序背後,卻也有蟄伏的隱憂:巫婆的傳人變成了虔誠的教徒、母親與小vuvu因為漢人的巧言與利誘外嫁異鄉,阿烏與她的妹妹們,則呼應了vuvu A-gan所擔憂的:不會說我們的話(排灣族語),要怎麼被大武山的祖靈認出來呢?

散文集的第二輯,是阿烏近幾年來親族故事的延伸與省思,部落的老者親人如同被外來文化侵蝕的部落,一一年邁、虛弱而凋零,最揪心的,則是阿烏面臨妹妹離世的描寫。年僅二十、風華正盛的小妹的離去,揭露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也讓阿烏仔細思考了小妹貼近部落、卻對排灣血液無法產生認同的矛盾。而阿烏本身歷經了生兒育女與婚姻流變的轉換、面對親人的生老病痛、文化的變遷流徙,心思淬練得更為細膩多感,也更加堅定透明。散文集的最後,阿烏安排了幾篇論述性質較為濃厚的文章,如〈女性與殖民〉、〈在認同的河流中漂流〉等,梳理了她對過往歷史殖民,乃至今日種族歧視、父權體系的批判。

阿烏的文字樸質誠懇,她的書寫,並不是教科書或田野調查中僵硬理性的文字,而是充滿故事與談話的、有血有肉的生活。雖然多由片段組成,一如常人的隨筆日記,但是一個民族的底蘊與文化,卻在這些日常中透著微光與力量。如果讀者讀完《祖靈遺忘的孩子》,能深切同感她書寫的動力,能夠為她所痛心的事物一齊扼腕嘆息,那麼阿烏所期待的更寬廣的身分認同療癒之路,或許真能如她所願,溫柔而堅毅地開展。

延伸閱讀:

《 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 : 排灣女子的部落印記與人文筆記》(晨星,1996)
《紅嘴巴的Vuvu-阿烏初期踏查追尋的思考手記》(晨星,1997)
《穆莉淡-部落手札》(女書文化,1998)


Facebook

邮箱或手机号 密码

忘记帐户?

注册

无法处理你的请求

此请求遇到了问题。我们会尽快将它修复。

  • 返回首页

  • 中文(简体)
  • English (U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France)
  • Bahasa Indonesia
  • Polski
  • Español
  • Português (Brasil)
  • Deutsch
  • Italiano

  • 注册
  • 登录
  • Messenger
  • Facebook Lite
  • Watch
  • 地点
  • 游戏
  • Marketplace
  • Meta Pay
  • Oculus
  • Portal
  • Instagram
  • Bulletin
  • 筹款活动
  • 服务
  • 选民信息中心
  • 小组
  • 关于
  • 创建广告
  • 创建公共主页
  • 开发者
  • 招聘信息
  • 隐私权政策
  • 隐私中心
  • Cookie
  • Ad Choices
  • 条款
  • 帮助中心
  • 联系人上传和非用户
  • 设置
  • 动态记录

Meta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