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眼中的 大陸

我在16-17年在台湾交换学校,在读书的时候,有一种对方和我们都小心翼翼的感觉。我们一次上课时,老师谈到一个台湾导演说他拍的一个台湾乡土特色很重的片,但是这样的片放映出来可能观众没有那么多的认同感,票盘也不会好,但是他仍然选择这么拍,“因为他很爱国······”,硬生生把“国”字吞了进去,说“他很爱台湾”。

我们是在高考报志愿时就进入这个专业的闽台合作班,整个班的同学一起飞到台湾,所以是台湾老师给我们一整个大陆班上课。我觉得这个场景蛮好笑,心想,老师可能觉得说错话,我们班的同学一激动就冲上去理论了。其实就算你说爱国又能如何?我们最多内心os一下:“这啥玩意。”

不过据说我们上一届学长学姐们确实有人在课堂上不服气,直接上去理论了......

在大一大二本校期间我们也有请台湾的老师来上课,老师每星期去到校外的烤鱼店美餐一顿,所以我们也算早就对台湾人有所接触。对于我们而言,只是上课汲取知识而已,所以我们真的不在乎他们怎么说。对于台湾人这么说,我没有试图尝试去和他们起争论,我更想弄明白,如果他们是这么觉得的,那么是什么理由和证据支持着他们这样想。毕竟没有人会凭空生出一个想法来,虽然我一直支持祖国一统,但是我不喜欢遇到一个台湾人就指着鼻子上去骂”你怎么能分裂“。

老师们也没表现出对我们有什么敌意,上课也是尽职尽责,不过附上一句“咱们不谈政治。”

有一次一位老师问起我们怎么看待他们,一位男同学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当今的大陆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一直没有要求台湾人认同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但是我们同属中华民族。老师表示很惊异,似乎“中华民族”这是什么新鲜词一般。不过,这也只是我经历的个例,我没有办法打包票以此去推断全部台湾人。

“中国人”在台湾人眼里是什么概念?

我觉得台湾人很分裂,他们自己都很混乱。

你会注意到一些人的用词,有人说的是“大陆”,有人说的是“中国”,不过你也不要误以为他们管海对边的一大片地方叫“大陆”就代表着他们认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很可能他们只是因为怕和你吵起来甚至打起来而已。

经常往返两地的,不抱有什么敌意的人,也知道中国市场很大,发展很快,但是他们觉得那叫做“去中国发展。”你们挺好,我们也挺好,我们就各过个的吧。

我在交换去的台师大图书馆仔细翻阅了台湾教科书,数学物理之类的科目没有什么大区别。而在历史政治地理课本(两地科目叫法不同)上大有不同,我们初中的历史教科书,是一年级中国古代史,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三年级世界史。而在台湾的教科书,是一年级台湾本地史,二年级世界史,三年级中国古代史到现代史概括浓缩。很明显,这是在给台湾的学生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很大,历史很久,这是那边的事情,和我们没关系,我们的历史就只有一亩三分地这一点点东西。”

地理课本大同小异,因为地理常识的东西,不是你想可以掩盖就可以当做不存在的。北方产什么还是产什么,南方产什么也还是产什么,只不过会暗戳戳地写上一笔,中国XX年旱灾粮食短缺,然后同样将台湾那一点点大的地方大书特书它的气候粮食。

政治课本呢?他们会贴上一张国际比赛的照片,礼仪小姐举着国家的牌子,一个写着“中国队”,一个写着“中华台北队”。然后在课文上表示他们深深的委屈,台湾在国际上参赛遮遮掩掩不敢使用国家名称,只能写上“中华台北队”,这都是中国施压的缘故,文字之间好像都要哭出来一样。

他们会写,我们希望和平,和中国友好相处,希望得到帮助发展,但是,拒绝“中国企图将台湾矮化为其一省。”这句话反复出现。

(16年看到的是曾经的教科书,如今台湾又改了的课本我没有见过,那时已经回福州学校了。)

我同意一个观点,独都是人工独,没有天然独,从小读这样的课本,自然会觉得,海那边那片很大的国家,和我们没有啥关系。

但这种思维根深蒂固吗?台湾人的思维很分裂,他们搞不清楚“中国”是什么概念,随口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我在台湾选修课上的是楚辞和古诗词鉴赏,他们也读苏轼李清照,解读起来大同小异,和你在其他学校上的课没有什么区别。唯一别扭的,台湾人的口音,有位老师总是把楚国的“巫”读成“吴”,以至于我对着讲义琢磨了半天“楚国的吴”是个什么东西?他们没有办法真的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物完全铲除掉。那些孔孟文章,唐诗宋词,怎么可能忽略它不去学习?可是你们所学的文化是哪里的?台湾人是否有思考过,他们学的这是“自家”的东西,还是“别家”的东西?当你们讨论某位诗人的时候,他们是哪片土地上的人?你们写的字是从哪里来的?尽管繁体字还特地管自己叫“正体字”,一边叫着你们的删减是错的,我们才是正统。可是汉字到底是哪里来的,这是能否认的吗?

这种分裂导致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谈到历史文化内容,说到东西方差异的时候,讲课老师会脱口而出,“西方的特点是如何如何,我们中国是如何如何,中国的诗词是含蓄的。”过了一会儿,又成了“中国如何如何,台湾如何如何。”以至于我觉得很搞笑,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拜托统一一下口径好吗?要做朋友还是敌人,麻烦明确一点。怎么一会儿是你们中国人,一会儿又是我们中国人。如果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那么你们在课堂谈论的历史文化:是谁的文化?

台湾人是否有思考过为什么用着中华文化的产物却又自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这一矛盾是怎么来的?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去想压根也不耽误他们的正常生活。而对于一些人,即使想了也发现自己找不到答案,那么又能怎么样呢,就干脆不去管了,因为不想也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ps:福师大软件学院,现在改名叫数信学院,不是编导的,省得大家猜。当初选闽台也是家人建议我可以到另一个地方去看看,抱着不能浪费学费的想法,我也蛮认真地观察社会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应该解决,但是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过问题如何产生的,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我也很好奇,除了交换生和商人,还有什么情况会发生到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呢?我认为旅游不算,那玩个三五天,大家都去一样的地方,怎么够深入了解?我觉得大家都差不多,我们没有去过台湾的人,除了谴责,压根也不知道这种局面是怎么产生的。)

pps:老师每星期都要去的就是毛姐烤鱼,我也不晓得,有这么好吃吗?

新华社杭州8月20日电(记者段菁菁 崔力)“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安德森兔’。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年我发现的大陆和台湾的不一样哦,跟我走吧!”一条轻松诙谐的视频,开启了一对台北兄弟的大陆创业之旅。

大陆知名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UP主“安德森兔”,是一对来自台北的兄弟。因为父亲长期在大陆工作,2012年正在读高中的凃忠志(大凃)和读初中的凃忠成(小凃)随母亲来到大陆,定居浙江温州。

2013年,大凃进入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只身来到杭州。2年后,小凃也考入浙江理工大学,就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杭州的每个角落、每栋建筑,都充满互联网时代的活力,这是我对杭州的第一印象。”大凃说,兄弟俩去过大陆很多地方,最喜欢的还是杭州。“杭州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很早就商量好了,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2017年7月,大凃毕业,在一所琴行教孩子们打架子鼓。时间很快到了弟弟的“毕业季”。毕业后做什么,成为兄弟常常讨论的问题。

“大二开始,我就在一家首饰厂实习,毕业前已是两家首饰门店的负责人。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毕业后也许会在自己的本行一直做下去。”小凃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大陆线下实体店产生巨大冲击。大凃的乐器班暂停,小凃的两间门店也不得不关闭。然而,疫情期间各种互联网新业态的崛起,让兄弟俩看到了新机遇。

“现在互联网视频行业那么火,要不我们一起做视频UP主?”哥哥一语点醒了弟弟。疫情期间无法出门,兄弟俩就“宅”在家里反复观看各种短视频。“没有视频制作基础,我们就用笨方法练习,把好的视频案例重新拍摄、剪辑一遍。”

5月,一切准备就绪。兄弟俩先后辞掉工作,拿出所有积蓄,拉上好友、温州小伙张佰鹏一起组建了团队,开始筹划自己的原创视频。

5月8日,“安德森兔”首个作品《原来台湾人在大陆是这么想的》正式上线。“做两岸文化交流的台湾UP主很多,但我们有在大陆生活8年的体会,有自己对周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比如我们观察‘做客’这件事,大陆长辈更热情,台湾长辈相对含蓄,就用夸张的表演来模拟这种不同。”

15.6万的播放量、1600余条的弹幕评论,给了大凃、小凃莫大的动力。“台湾人在大陆生活的真实想法”,也成为“安德森兔”定期更新的栏目。

“有趣、有共鸣”,是网友对UP主“安德森兔”的评价。但兄弟俩并不囿于这种风格,还想探索更多可能性。今年父亲节前夕,“安德森兔”上传了《治愈系美食VLOG之台湾卤肉饭》,一改“搞怪”风格,镜头里处处流露温情,配上文字“一碗热气腾腾的卤肉饭,承载着父亲无声的脊梁”,令网友动容。

两个多月,“安德森兔”已上传10个作品,涵盖MV、Vlog、产品测评、动漫Cosplay多种风格。“每周一更的频率在视频行业算不上高产,但我们希望多在作品上下功夫,多尝试、多打磨,做有态度、有质量、有质感的UP主。”小凃说。

大凃坦言这是个前景无限但也竞争激烈的行业。每期视频制作成本都要上千元人民币,如果没达到一定播放量,最终回报也许仅是投入的百分之几。

为了给更多台湾青年提供在大陆创业就业的机会,杭州今年7月发布了“千名台青主播培养”计划。该计划通过培训平台开发,面向两岸招募1000名台湾青年,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直播培训,最终以遴选方式推荐台湾青年与直播平台、电商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在这一计划框架内,兄弟俩参加了“在浙台湾大学生网红直播体验营”。在直播实操环节中,二人颇具感染力、亲和力的表现引起不少MCN机构关注,活动后纷纷找到他们洽谈“网红签约孵化”相关事宜。

不过,对创业之路,大凃、小凃有自己的坚持:“通过视频记录、创作、分享生活是我们的初衷。在当下,比起做网红直播带货,我们更想做优质内容输出。”

梅雨过后,杭州进入盛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室,兄弟俩和合作伙伴正在埋头准备要更新的视频内容。他们要创作一首饶舌歌曲,主题是“励志”。

“2020年对很多人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想通过这首歌传递给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态度,希望鼓励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努力奋斗。”小凃说。

(荷兰在线特约专稿)自从开放陆客到台湾旅游之后,台湾人面对生活周围突然冒出的大批大陆人,从一开始的好奇到近来的反感,似乎近距离接触并未让“两岸同胞”越走越近,反而让台湾人看见了双方价值观与文化水平的差异,让台湾的主体意识在近几年更形强烈。另一厢,大陆旅客对台湾却连声赞好,韩寒一篇台湾旅行后记《太平洋的风》更是把台湾吹捧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淳朴的人间天堂。此外也不乏一边说台湾破败,一边又大赞台湾“有文化、人情味”的陆客旅行手记,看得大陆人心生崇仰之情,台湾人却一肚子不爽快。两岸对望是怎么走到这个局面来的?

解放苦难大陆同胞

很多大陆人可能不晓得,台湾二十年前的基础教育仍使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解救大陆苦难同胞”的标语,那时候每天早上不论晴雨,孩子们都要参加升旗典礼,高声唱着国歌与国旗歌。天天我们都要抬头望着那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在空中飘扬,遥想社会课本里贴着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刻画在土改大跃进中饥馑儿童干瘦的手臂、绝望的眼神。

他们可能也不晓得,当1994年中国改革开放步入轨道,大批台商前进中国,邓丽君在她最后一次公开演出的陆军官校七十周年庆晚会上,还是无比激情地说:“…总是有一种感觉,希望有一天,能够解放我们大陆苦难的同胞。” 这句标语在台湾人心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大陆人在台湾人眼中永远是“苦难的”。

穷表弟富表哥

但说“解放”也太言重了,毕竟这世界上有谁那么伟大,整天想着要去解决他人的痛苦呢?但一点小小的好处总是给得起的。因此当”苦难”的大陆人来台湾,台湾人总觉得应该客气一点、好心一点;但有时又因此瞧不起对方,就好像富人瞧不起穷亲戚一般,觉得对方不安好心,贪图自己的钱财。即便到现在,许多台湾人还是觉得大陆女子嫁到台湾来是为了淘金,拿到身份就会翻脸不认人。后来台湾人发现“苦难”的大陆人其实不苦难,难堪之余又变得额外地“善良”,好像是为了让对方看见自己在道德与文化上如何地优越。因此韩寒要修眼镜,店家还塞免费的隐形眼镜给他,在出租车上丢了手机,出租车司机专程送回到旅馆。每年台湾人在出租车、公交车上丢了多少东西,有多少找得回来?不要说韩寒要怀疑这“是不是组织安排的”,台湾人自己都觉得这未免太厚此薄彼了吧!

这些台湾人当初眼中的穷亲戚,今日摇身一变成了给钱的大爷。当他们终于来到向往的”自由中国”,或理当是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台湾,却发现相较于刚翻新的中国大都市,台湾显得“破旧”、“寒怆”。连韩寒都说:“我们的县长太太或许比他们最大的官员还要富有”(这比的是贪污的功力吧),另一篇广泛流传的网络文章《台湾:我们不穷,我们只是缺钱》,更以在淡水看到三兄弟分食一块饼的故事,显示台湾人有多”缺钱”,完全不了解台湾人喜欢逛夜市分食的习惯。

我们”保存了中华文化?

这些台湾游记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中国今日的发达与富有,与台湾“乍看”之下的贫穷与破旧。台湾的街景或许离美丽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但要说到破旧应该也还称不上;随着城市发展逐渐扩张、欠缺整体规划的市中心,在欧美各地的大城市也很常见,为什么他们特别觉得台湾“破旧”?或许是因为他们先前的期望过高,亲眼见到了难免失落,但台湾人听了当然觉得刺耳。

不久前有一篇叫《带孩子,去台湾》的文章如此描写他们的台湾经验:“我看过纽约香港的都市繁华,台北没有。我看过海洋在各地呈现的色彩,垦丁不是最蓝。我看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气势,太鲁阁不及分分,但是,我从未那么真切的感受过同样传承华夏文明的中国人。”这篇文章让台湾人最感冒的,除了贬低台湾人引以为豪的美景,最莫名其妙的还是那句“传承华夏文明的中国人”;就像韩寒也提到的:“庇护了中华的文化”。

人情味与礼貌

他们说的“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呢?从他们的描述来看,指的其实就是台湾人的“善良、人情味、热情与有礼貌”,姑且不论台湾人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么美好,谁说这些特质跟”中华文化”有关呢?这些论述寄托某些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认为中国当下问题的根源是文化大革命后丧失了传统价值,台湾的“好”必然是因为它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然而这些特质难道不就是一些普世的价值吗?

或许还是香港人看得最客观,香港凤凰月刊资深编辑贾葭驳韩寒的文章《这不是你的台北》说:“台湾的中国味道,只是一种外面的味道,如果细细品尝,还会发现其本质并不是儒家文化或者中国文化的传承,她有着另外的思想以及道德资源,成为一个多元并存的文化体系,只是我们去了只看到所谓传统的一面而已。”

吹过海峡两岸的(太平洋)风

台湾人今日对大陆人的不满,除了没落富家子面对土豪远亲的酸楚感,更多的是根本的价值观与文明水平上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或许是歧路的历史,或许是社会富足、教育普及后逐渐会拉近的距离;但就现在这个阶段来说,差异不仅存在还不断地扩大中。台湾人终于真正看见以往想像中无辜的“苦难同胞”,却发现对方不仅穿金戴银,还财大气粗地嘲笑台湾人穷。这震撼可比台湾光复时,民众涌到码头欢迎来自祖国的国军,却看到一群衣不蔽体、穷到没鞋子穿的叫花子。对台湾人来说,“祖国”是一个幻想中的概念,然而真正令人失望的,一直是苦涩的现实。

那太平洋的风吹着,台湾这狭小的弹丸之地,比起偌大的“祖国”何其渺小,那里挡着住这股强劲的风?然而我们虽然共用着这同一股风,别忘了中间还有一道海峡,强风窜行过这狭隘的海域,切割出不同的气象,分隔出不同的生活景观。这风,真的是同一阵风吗?

(特约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相关文章:

【传媒生力军】香港人、台湾人还是中国人? 

信仰能够统战台湾吗? 

两岸经济一体化不会消解台湾的本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