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对中国的看法

  • 黄颖
  • BBC中文特约撰稿人

2022年6月30日

视频加注文字,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两位年轻人的身份认同

John出生于一个典型的香港中产家庭,父亲为中学老师,妈妈当文职工作,小时候家雇有一个佣工,日子简单而快乐。

生于1997年,已满25岁的他说, 之前自己没有太强的身份意识, 对“中国人”这个身份也没有特别的抗拒, 看着特区护照上 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又是香港身份的证明, 这是内地人没有的, 自然就认为自己既是中国人又是香港人。

家人也时不时和他谈论中共的历史, 包括国共内战、 文革、 大跃进、 “六四”天安门事件等。

John告诉BBC中文,还在上小学时, 新闻节目前会播放国歌,他并没有反感, 反倒认为画面颇为吸引人, 在08 奥运、神舟5号6号升空期间, 他都为此而感到光荣, 感到自己国家强盛。

但之后, 日渐认识到中国人权方面的一些黑暗面,比如说民运人士如刘晓波、 李旺阳受到的不人道度的对待......往后又有中港矛盾, 内地人在香港抢购奶粉和贩卖水货问题......对国歌便开始感到厌恶, “到现在仍然感到这首歌很讽剌,这是一首鼓励你去革命的歌。”

John表示,让他真正确立“香港人”身份是2014年的“雨伞运动”, 而到了2019反送中运动,对他来说,是一个实践作为一个“香港人”的使命。2012年政府强推国民育教育到2014年中国人大有关特首普选中候选人资格审查的决定,让他慢慢意识到所谓高度自治、五十年不变原来是一个谎言, “那一刻感到很失望,对中国的印象更为反感”。

  • 习近平形容“一国两制”是好制度,没有理由改变
  • 习近平旋风式访港 约翰逊称香港问题上“不会放弃”
  • 香港主权移交25年,市民如何看待“七一”?
  •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习近平抵港访问
  •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当时BBC如何报道?
  •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两位年轻人的身份认同
  •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50年不变”走到一半,还是尽头?
  •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商界为什么没有放弃这个亚洲金融中心
  •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从数字看香港近年变化
  •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令人难忘的十件大事
  •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割让”三部曲
  • 香港国安法两周年:“红线”下三名港人的挣扎和妥协
  • 为什么BBC中文网说港澳“移交”?

最近, John特地抽空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校园走走,这是培育他成长的一个重要地方,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沉重而深刻的记忆。

2019年,香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修例运动,而中文大学是一个重要战场,烽烟四起。 John也参与了这一场运动。他说,那些日子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不同岗位都有参与, 可能是物资支援及急救性质, 哨兵也当过, 不经不觉就越行走越前,”他说。

刚开始时他瞒着父母跑上街头抗争, 当他们知道了后, 初时并不理解, 认为这是一场以卵击石的对抗,对他的付出感到不值, 忧虑他作出无谓的牺牲。 经过多次沟通后,父母逐渐理解。

“以往香港人的价值观很现实, 买房子买车子, 成家立室…..” John 说,“然而,在反送中运动当中, 他们意识了更重要的东西, 就是要有民主、自由、法治才可以建立自己理想的人生, 于是很多人不顾自己,就是牺牲了自己前途也走出来去争取公义。”

John认为, 香港人和内地人的分别是: 香港人对公义、自由、民主的坚持, 对不公不义的事勇于发声;在中国的管治下, 香港人仍然勇于发表自己的声音及反抗, 展现的是他们勇气及智慧。

“香港人有着无私精神, 不会光顾着个人利益, 愿意分担社会大众的伤痛。他能成为这一个群体的一份子, 让我不会感到孤单, 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对于7.1“回归”周年日,John 坦言没有特别感觉,冲其量是一个公众假期而己。对于未来, 他坦言很悲观, 新的选举制度令市民的真正声音不能被带入议会, 而香港政府一味效忠中共,不是站在香港人的角度上出发。

例如他说,第五波新冠疫情,政府在“与病毒共存”和“动态清零”间左右摇摆,对病人分流、全民检测,举棋不定,因为他们不是站在市民角度出发,而是一味迎合中央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安法下,执法界线模糊,让市民的自由空间继续收窄。

但John坦言自己没有计划移民, 而是希望留下来与其他香港人一起走这条艰难的路。“香港是培育我成长的地方, 这是我的家, 我仍然希望留下为这个地方付出,”他说。

六月早些时候,香港民意研究所公布“一国两制25周年中期民情总结”之“市民身份认同感总结”, 报告显示,香港人的中国身份认同感跌至2017年6月以来新低;但与此同时,18至29岁青年自称为中国人的比率只得2%。

同样生于97年,今天十月将满25岁的刘学廉认为他是一名“中国人”, 2012 年反国民教育事件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份认同, 2014 年的“雨伞运动”及2019的反修例风波, 就更让他坚定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刘学廉成长于一个普通的香港公务员家庭,小时候父母没有刻意向他灌输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看升国旗、听国歌也没有特别感受。小学四年级,2008 年北京奥运开幕礼升国旗那一幕让他有了一份民族自豪。“哇, (当时觉得)我们的国家这么强劲, 很振奋,感到很自豪”。

然而,真正让他开始思考“中国人”身份是在2012 年反国民教育, 当时很多人认为,那是洗脑的教育。 但刘学廉说,他感到迷惑, 为何阅读自己国家的历史会是一个问题并引起冲突, 于是他主动找老师讨论, 也去阅读教材, 发现并不如大家所指的的那样,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身份反思。

他回忆起高中时通识科有一课堂教导身份认同问题, 大部份同学都称声自己是“香港人”,不是中国的“香港人”, 是纯然的“香港人”, 那种对立情绪颇为强烈,让他感到不悦。

他说,2014年“雨伞运动”期间, 自己注意到了香港出现“去中国化”的现象, 感觉当时很多人希望把“香港人”和“中国人”两个身份进行割裂,自己也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危机,之后的思考以及后来的反修运动, 帮助他确立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他说,两个身份没有冲突也没有矛盾,“中国人”身份是一个国民身份,而“香港人”是一个城市的公民身份,自己既是“中国人”, 也是中国的“香港人”。

刘学廉认为,中国人是比较大度及无私的奉献,愿意帮助其他人; 而中国香港人, 老套的说法就是坚强的狮子山精神: 刻苦耐劳, 团结互助。

2019年5月份,刘学廉刚大学毕业,六月就发生了反修例风波。那时候很多感情要好的朋友一夜之间划清界线,对立的情绪比2014年还要严峻,自己感到很不开心,感到大家没有认真坐下来讨论将来的路应该怎样走,找不到一个令大家喘息的空间。

香港的那种本土意识很强劲,同学之间可以一夜翻了脸,“他们的态度根本上很敌视,仿佛就是,沟通不到就直接把你踢出群外,”他无奈的说。

“那时候,感到很不高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说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为什么有我们会有这个矛盾对立,甚至社会撕裂? 一家人吃着饭,尽管大家避谈政治, 从彼此的眼神和回避的目光,你会感受到那份隔膜,”他说。

他对BBC 中文表示,明白众多原因令年青人思想激进而上街抗争,甚至实施占领行动。 这缘于他们认为自己的声音改变不到政府的施政,加上向上流动的空间及机会细小,甚至追赶不到生活的基本要求。

图像加注文字,

香港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仍然有很多不同看法。

刘学廉说,自己不认同那些激进,甚至诉诸暴力的做法。

他认同现在青年人向上流动的机会真的很少,因此加入政党工作后,希望能提出一些政策去改变及倡议政府。

他认为,尽管香港已经回归25周年,但社会一直未解决人心回归的问题,港人未能完全认同己经完全回归中国的事实。他认为现在的年青人其实不太愿意去理解内地, 甚至对内地仍然有不信任的态度;他反问年青人,是否应该给予自己一个机会去认识国家?

他建议,疫情后应该增加带领香港学生前往内地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已经是今非昔比,在很多范畴甚至超越了香港。

但他认为, 香港对于中国有着一个特别的意义, 就是和国际社会接轨,了解国际社会发展趋势。 他说, 因此他深信50年之后,“一国两制”依然存在。

反送中运动三个多月来、香港人的身分认同达到1997年主权转移后新高,香港人对中国的疏离感从何而来?为什么香港人开始追求不同于中国人的身分认同?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专访香港新生代立法会议员郑松泰,更走入香港大学校园,了解香港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看法。

  • 香港年轻人为什么缺乏“爱国”情怀?
  • 香港民调:九成年轻人不信任中国政府
  • 心系大陆的港人为什么要与大陆切割?

你是中国人?还是香港人?香港大学学生这么告诉我们。

问:你认为你是中国人?还是香港人?

答:香港人。

而一位先用英文回答自认香港人的学生,面对不同语言询问,喜好分明。

港大学生:我觉得香港人好团结,我好庆幸自己是香港人的一份子。

普通话问:那你是中国人?还是香港人呢?

广东话答:不需要问了,谢谢。

听到普通话掉头就走,当下香港年轻人的态度,恰恰反映今年6月港大民意研究计划的民调,在18-29岁受访者中,认同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国人的,高达75 %,创1997年以来新高。这群千禧年世代过完暑假、重返校园,仍努力阐述自己为什么要参与反送中运动,同时也持续对警察暴力执法问责,这个夏天,他们把学校教育的社会或政治理论、化成行动实践。

“香港人加油”已成为反送中运动后、港人间互相问候的口头禅,五星旗与香港特区旗一齐高挂飞扬22年后,是什么让香港人这样的身分认同高涨?回顾历史,得从1997年香港主权转移说起。

英国国歌“天佑女王”最后一次在香港弹奏,英国王子查尔斯当年在交接典礼上忍不住回望联合王国旗那最后一眼瞬间、他脸部表情传达的复杂情绪,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他最后致词不忘向中国强调,“一国两制”是庄严承诺。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国五星旗及香港紫荆旗升起,时任总书记江泽民也不忘附和查尔斯。

江泽民说:历史将会记住,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邓小平先生,我们正是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针,透过外交谈判,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终于实现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了,然后呢?构想需要人来实践,中港关系的磨合,在2003年SARS肆虐后,有了第一次冲击,港人至今仍没忘记,时任特区政府卫生署长陈冯富珍饱受批评处理SARS慢半拍、在香港备受责难,但中国仍推荐她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

SARS让香港经济受重创后,北京开放广东省4地民众自由行,中港签署实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协议》(CEPA),双方经济深化整合,却埋下香港与大陆民间彼此看不顺眼的种子。访港大陆旅客暴增,带来观光收益,却也影响港人原有生活平静,最直观冲击的,当属来港大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像是香港地铁里禁饮食的规劝,引来陆、港大妈骂战,这样的片段网上太多,而小事点滴累积,到了2008年北京办奥运,也没能让香港人找到同属中国人的光荣感。

香港出生长大、有北京大学博士学历的香港立法会议员郑松泰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访问时、谈到认同转变的心路历程,汶川地震是个关键,对学社会学的他来说,当时天灾凸显中国豆腐渣工程的人祸,却没有问责机制,他不能让这样的情况在香港发生。

郑松泰说:作为一个香港人,香港梦很简单,就是你不要管我,就好了。这是我们80、90年代说的,“井水不犯河水”,你越管,香港越糟糕,所以,现在应该要写清楚香港的《基本法》,就是分居啰!可是还有关系啊,但不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系,而是两夫妻处不好,就分开,那就是要写清楚分居后的关系就好,就是“一国两制”。

36岁的郑松泰把自己喜爱的英超曼联队球衣挂在立法会办公室墙上,原因是风水师告诉他,挂红色物品在墙上,可以化解对岸的景观煞,他的东、西并蓄,反映香港人的务实,他就不认为追求港独,是对香港好的方式,而是写书呼吁北京,改革完善《基本法》,让“一国两制”迈向真正的“良制”。

郑松泰:我说为什么香港那么重要,其实,保全香港,是唯一一可以保住中国的方法,除了香港以外,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让中国走向世界。

“香港好、中国才好”,这是北京听得懂也在乎的逻辑,参与反送中运动的他曾一度被港警扣留,却没磨灭他为实现香港梦在体制内努力,他希望东方之珠这个有自治权的城邦,可以继续闪耀。对二十岁出头的香港年轻人来说,为香港争取民主,更是拼搏自己的未来。

参与反送中运动港大学生Patrick(化名)说:香港是很尊重西方的价值,例如说,民主、自由、法治,这些都是我们比较尊重的一些价值。我认为,现在中国,感觉像是一个被共产党绑架的一个国家,像一个党国,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自己是一个华人,但是我们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和现在中国走的道路,越走越远。

对香港的年轻人来说,身分的认同,关键还是在所追求的价值观与社会制度,而非无法选择的血统。香港特区政府和北京若真心在乎香港人的民心,切实执行“一国两制”架构下,还有很大努力空间。

记者:郑崇生 责编:胡力汉/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