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续 命 汤 医 砭

【製法用量】

防風2分1錢

桂枝

麻黃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藭酒炒

白芍酒炒

人參

甘草

黃芩酒炒

防己8分

附子4分

每服三錢,加薑、棗煎。

【功效】

溫經通陽、扶正祛風。

【主治】

正氣內虛,風寒初中經絡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失利、筋脈拘急、頭痛項強、苔白、脈緊。亦治剛柔二痙。

【方義】

本方為六經中風之通用劑,適用於比大續命湯較為虛證者。方中,麻黃、防風、川芎、杏仁開表泄閉,溫經通絡;桂枝、芍藥、生薑、甘草調和營衛;人參、附子益氣助陽;配伍芍、芎以調和氣血,使正氣復而邪氣去;防己、黃芩苦寒以清裡熱,防己並能祛風。諸藥合用,共成祛風鎮痙之良方。

【辨證要點】

  1. 中風諸證體虛者。
  2. 半身不遂。
  3. 口眼喎斜。
  4. 苔白。
  5. 脈緊。

【加減】

  1. 大便不通:加枳實、大黃。
  2. 瘀血明顯:加丹參、赤芍。
  3. 關節疼痛:加羌活、獨活、地龍。
  4. 驚悸煩渴:加犀角、羚羊角。
  5. 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
  6. 言語蹇澀:加石菖蒲、竹瀝。
  7. 口乾舌燥:加石膏、知母。
  8. 嘔逆:加半夏、茯苓。

【注意禁忌】

高血壓、體實者,不宜使用本方。

【現代應用】

腦溢血、腦軟化症、高血壓、半身麻痹、顏面神經麻痹、神經痛、關節炎、偏頭痛、喘息、浮腫。

【內容】

六經中風通劑,千金

【主治】

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邪,語言蹇澀,風溼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1)。

  1. 陰虛火旺,痰隨火湧,故不省人事,血虛風中左體,為左不遂,氣虛風中右體,為右不遂,風中筋脈則拘急,風中口而則喎邪,風中舌本則語澀,風溼中腰則腰痛,痙者項背強直,手足反張也。傷風有汗為柔痙,以風能散氣也。傷寒無汗為剛痙,以寒能澀血也。亦有血虛筋脈無所榮養而成痙者,凡中風口開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吐沫直視,髮直頭搖,面赤如粧,汗綴如珠者,皆不治,或只見一二證,尚有得生者,金匱中風篇曰: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脈絡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則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脊重不伸,邪入於腑,則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釋曰中絡者邪方入衛,尚在經絡之外,故但肌膚不仁,中經則入榮脈之中,骨肉皆失所養,故身體重著,至中腑中臟,則離外而內邪入深矣。中腑必歸於胃者,胃為六腑,總司也。中臟必歸於心者,心為神明之主也。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其津液,結為痰涎,胃之大絡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竅,故中腑則不識人也。諸臟受邪,迸入於心,則神明無主,故中臟者,舌縱難言,廉泉開而流涎沫也。廉泉穴在舌下,竅通於腎,津液之所出也。

【組成】

防風 一錢二分  桂枝、麻黃、杏仁 去皮尖炒研  芎藭 酒炒  白芍 酒炒  人參、甘草   黃芩 酒炒  防己 八分  附子 四分

每服三錢,加薑棗煎。

【加減】

  1. 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仁當歸,去芍藥以避中寒。
  2. 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
  3. 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
  4. 臟寒下利,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
  5. 嘔逆加半夏。
  6. 語言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
  7. 身痛發搐,加羌活。
  8. 口渴加麥冬、花粉。
  9. 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
  10. 汗多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11. 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方義】

此六經中風之通劑也。吳鶴皋曰:麻黃、杏仁,麻黃湯也。治太陽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治太陽中風,此中風寒有表證者所必用也。人參、甘草補氣,川芎、芍藥補血,此中風寒氣血虛者所必用也。風淫故主以防風,溼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熱淫佐以黃芩,病來雜擾,故藥亦兼該也。

【方論】

按:中風有解表攻裏行中道三法,內外證俱有者,先解表而後攻裏,醫貫曰此治冬月直中風寒之的方,亦麻黃桂枝之變法,六經有餘之表證,須從汗解,如有便溺阻隔,宜三化湯,麻仁丸,通利之,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世間內傷者多,此方終不可輕用也。昂按:此方為治風套劑,今人罕用,然古今風方多從此方損益為治,喻嘉言曰:中風之脈,必有所兼,兼寒則浮緊,兼風則浮緩,兼熱則染數,兼痰則浮滑兼氣則浮濇,兼火則盛大,兼陽虛則脈微,兼陰虛則脈數,或細如絲,虛滑為頭痛,緩遲為營衛衰,然虛浮遲緩,正氣不足,尚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若數大未至急疾,尚有不死者,保命集曰:厥陰瀉痢不止,脈沉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汗之,謂有表邪宿於內,當散表邪,則臟腑自安矣。又曰厥陰風瀉,以風治風,小續命消風散主之。

【附方】

  1. 易老六經加減法:.
  2. 本方倍麻黃杏仁防風,名麻黃續命湯,治太陽中風,無汗惡寒。
  3. 本方倍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治太陽中風,有汗惡風。
  4. 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續命湯,治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
  5. 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黃芩,名葛根續命湯,治陽明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
  6. 本方倍附子,加乾薑甘草,名附子續命湯,治太陰中風無汗身涼。
  7. 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續命湯,治少陰中風,有汗無熱。
  8. 本方加羌活連翹,名羌活連翹續命湯,治中風六經混淆,繫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急,或麻木不仁。〔玉機微義曰:此方無分經絡,不辨寒熱虛實,雖多亦奚以為,易老治分六經,庶乎活法。〕
  9. 本方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當歸石膏,即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音肥〕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能轉側,錄驗方去人參加乾薑黃芩荊瀝,即千金大續命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

小續命湯出自《備急幹金要方》卷八,組方:麻黃,桂心,甘草(各二兩) 生薑(五兩)人蔘,川芎,杏仁,附子 防己,芍藥,黃芩(各一兩)防風(一兩半)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愈更合三、四劑。

功效:祛風扶正。

主治:中風卒起,筋脈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或神志悶亂等。

一,初涉此方

讀大學時看了《備急幹金要方》後,才知道有小續命湯,因爲湯中有“續命”二字則視爲奇方!後學西醫內科學,始知中風即現代所說的“腦血管意外”,既是血壓高腦血管破裂,或是腦血管梗死。

既然是“腦血管意外,何來風邪?既無外風可言,中醫所用麻黃、防風,能有效乎?況且麻黃服用後容易出現血壓增高,對於腦血管破裂之人,再投此方似乎不妥?按照西醫的觀點看待此方,其中妙處尚有不明之處,故本人對此方雖有敬重之心,實無嘗試之膽。雖然前人謂此方能“續命”,但是我懷疑是浪得虛名。

二,再聞此方

去年讀李可老中醫的演講稿,書中提到李老因小中風,服用幾貼小續命湯後已無大礙,但不方便過來參加會議,其演講稿由弟子代述……這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難道這小續命湯真的是療效神奇?

很多醫家對中風的治療從風論治,而王清任則以補陽還五湯立法,開活血化瘀治療中風之門,將小續命湯與補陽還五湯比較起來,似乎沒有更加有特點的地方,補益之力不及對方大劑量黃芪,活血之力就更加不及對方大量的活血化瘀藥,何來“續命”之說?

三,讀懂續命湯

半年前一個外地患者前來就診,因腦血管瘤破裂致腦出血,術後兩年留下左半身不遂的毛病,走路不穩,時常崴腳,左手五指關節活動障礙,肌力II級+,舌根白厚,略滑,雙尺沉緊,關鬱,寸部虛細弱無,四診資料收集全後,我開了如下幾味藥:制川烏、制草烏、丹蔘、桂枝、地龍、豨籤草、黃芪、黃芩、赤芍、桃仁、紅花、木香、生甘草。

同時叮囑患者每天用手抓玻璃彈珠,加強功能鍛鍊。十多天後,左側肢體恢復不少,手指關節能自由活動,但精細度差,脈象雖然有所好轉,但雙寸仍然沉細,頭經常發昏,如何加快治療進程?

思索之際,突然記起李老親身體驗小續命湯的事情,再結合病人的脈象,爲什麼偏癱後重用麻黃,立即豁然開朗。

這裏的麻黃其實並非爲了發汗,而是爲了宣發陽氣啊!

頭爲諸陽之會,中風(腦血管意外)之後導致的偏癱,病之根本還是在腦,大腦的修復,活血化瘀雖然有效,但不是最好的辦法,只有腦部陽氣足了,大腦的修復纔會加快。生麻黃有很好的宣發陽氣的作用,臨牀上發現麻黃久煎祛沫之後,其發汗之力幾乎沒有,而宣陽不減,,原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即是此意。“宣陽”這纔是孫真人用藥之真正目的,後世註釋多多誤人也。而方中川芎能升發清氣,張錫純有較爲詳細的論述,兩者相合,可謂升發陽氣之絕妙配伍啊!

從“頭爲諸陽之會”、“宣陽”的角度來理解小續命湯,思路就很清晰了,中風之證,不能按祛風來治療啊,活血化瘀法也是落了下乘!

隨後在上述的案例中,按照“宣陽”來治療,重用生麻黃三十克,患者服用一劑後就感到頭腦清晰,患側沉重感大減,守方治療三月,患者由走平地經常崴腳,恢復到上山爬坡也能自如,左手由原來不能持物,恢復到能拄着7斤的加重木根,一邊散步,一邊鍛鍊……

四,學活續命湯

從一個續命湯中,學會了兩個字:“宣陽”。

患者宋某,男。40歲,頭腦昏沉8年,患者每天總覺得烏雲蓋頂,頭腦昏沉,反覆檢查,未見陽性結果,服用活血化瘀藥無數,用藥期間稍稍好轉,停藥後立即發病。丹蔘注射液、葛根素、燈盞花素、血塞通等等均用過,就診時嘴脣顏色發暗,舌根白厚膩,苔略滑,大便不成形,每日兩三次稀便,切脈時左右寸脈沉細而軟,右側關尺鬱滑。

從四診資料來看,患者因脾腎陽虛,運化功能減退,痰溼內阻困脾,導致清陽不升,同時伴有心脾兩虛。雖有痰溼內阻,影響氣血的運行,但患者頭昏還是清陽不升,頭部陽氣不足所致。前面中醫治療雖有溫腎健脾之舉,但化痰通絡之力不足,也有配合化痰之藥者,但宣陽之藥全無,思前想後,遂開了如下幾味藥:制川烏、制草烏、黃柏、白朮、蒼朮、茯苓、竹茹、枇杷葉、黃芪、當歸、川芎、生麻黃、生甘草。

患者服用後,頭昏明顯減輕,原方加減,治療月餘,陳年頑疾得以治癒。治療過程中處方雖有變化,但每次生麻黃和川芎必用。

升清與宣陽,不可小視啊!

經此上述案例之後,對“宣陽”之意義,理解深入一層,宣陽之法,是否具有更大的意義呢?

此後在腦萎縮、腦癱、記憶力減退、腦動脈硬化、過敏性鼻炎、頑固性頭痛等疾病治療中,我均會考慮配合運用此法,借用宣陽之法來補充腦部陽氣,“頭爲諸陽之會”,陽氣充足了,大腦上的疾病也就恢復快了。

五。眩暈效方續命湯

早年懸壺於村裏,對眩暈的證治頗感“眩暈”,鄉野之地生活艱辛人疼財,看病要求的是“一劑知,二劑已,三劑不效就更醫”。而常規的分型論治澤瀉湯、鎮肝熄風湯、血府逐瘀湯等方又難以速效。讓療效立杆見影,使患者折服以維持後續治療成了我經常思考的一道難題。

後讀餘國俊老中醫《我的中醫之路》用柴陳澤瀉湯治眩暈,思此方與薜振聲老師的全息湯用藥相類(全息湯治眩暈筆者試過,療效尚可),未嘗深信。又讀餘老用古今錄驗續命湯治風痱,訝於其方組方奇特,療效神奇,遂對此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古今錄驗續命湯由麻黃、桂枝、當歸、黨蔘、石膏、乾薑、甘草、川芎、杏仁組成,其主治風痱之“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與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有相似之處,都是肢體、口(言語)的障礙,《金匱要略》將其列於“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項下,用治中風應該沒問題的。

中風病多伴有眩暈,既然能治中風,能不能用來緩解眩暈呢?筆者做了嘗試,療效優於常規分型論治諸方,現舉兩例如下:

一、邢某,男,66歲,2009年7月初診。眩暈,頭脹,面部紅絲赤縷,腰腿痛,步履不穩。大便不爽。舌紫紅,舌下絡脈粗張,脈弦滑。先予桃核承氣湯瀉下瘀血。服後大便通暢,腰腿痛、眩暈頭脹稍減,繼用古今錄驗續命湯:麻黃10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黨蔘30克、石膏30克、乾薑30克、甘草10克、川芎3.5克、杏仁5克、磁石10克。先服兩劑,眩暈明顯減輕,繼服六劑,眩暈消失,隨訪至今未再發作。

二、顏某,男,38歲,2010年6月4日初診,眩暈耳鳴、腳麻木幾年,有過頭部外傷史,盜汗乏力,大便兩日一行,失眠,舌淡紅,苔白膩微黃,脈弦。予古今錄驗續命湯合桃核承氣湯加減。麻黃2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黨蔘10克、石膏10克、乾薑30克、甘草10克、川芎3.5克、杏仁5克、磁石10克、大黃10克、桃仁10克。服藥三劑,大便通暢,眩暈耳鳴、腳麻木、盜汗乏力減輕,繼服三劑,除尚稍有腳麻木外,諸症消失。患者打工生活不易,症狀緩解即不再服藥。

按:案一患者眩暈伴頭脹、面部紅絲赤縷、大便不爽,顯系瘀血上衝所致,故先予桃核承氣湯瀉下瘀血釜底抽薪治其標,繼以古今錄驗續命湯收功。

案二患者有過頭部外傷史,但其瘀血徵象顯較案一爲輕,故用古今錄驗續命湯合桃核承氣湯。減去芒硝者,不欲大瀉下。重用乾薑,因其嗜食生冷寒涼,中陽弱。麻黃只用2克,患者失眠,量大恐有妨礙。筆者凡用麻黃,都要求患者早晨和上午各服藥一次,下半天不服藥,並再加磁石,以免引起失眠。

注意事項;

本方藥味平淡,但組合離奇,頗難詮解,更難按辨證論治選用。清末明初,隨着西醫興起,中醫開始把中風分爲真中風、類中風。真中風者,因感受外風而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體麻木等。類中風者,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而出現半身不遂等症狀。外中風者,可以使用續命湯,類中風者,萬萬不能使用,因風藥極易助肝陽上亢。

如果您對中醫草藥感興趣,加《認識是寶》私信,我們可以發電子中醫書100本給您!

謝謝關注《認識是寶>>每天來這裏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歡迎關注,收藏,轉發,評論!

本文由”認識是寶”賬號發佈,2018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