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掉頭髮?

人體的頭髮大約有10萬根,依據毛髮的正常生長週期,每天會掉個50到150根頭髮,這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掉髮量比之前多,頭皮可視範圍變大,而且頭髮變細變軟,就可能要擔心身體狀況了,以下就來告訴你哪些疾病會產生異常的落髮。

為何會掉頭髮?

1. 紅斑性狼瘡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較常好發於15~45歲的女性身上,而且患者的臉部會出現如同蝴蝶一樣的蝶狀紅斑。紅斑性狼瘡所造成的落髮,病症會呈現紅色圓盤狀斑塊,邊緣略為凸起,早期呈現紅色,晚期則會結痂,髮根被完全破壞。

2.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發生在女性身上的一種內分泌障礙,因為體內的卵巢分泌荷爾蒙失調,導致「雄性激素」過高,導致髮質變差、掉髮等狀況發生。雖然會掉髮,但是身體其他部位的毛髮卻會增加。

3. 壓力症候群

生活與工作壓力大引發憂鬱,也會狂掉頭髮。頭髮也有生命週期,而壓力會改變頭髮的生命週期,讓頭髮過早脫離生長期並轉變為休止期,然後進入脫落期。而且壓力會使身體內的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讓頭髮沒辦法吸收到完整的養分健康生長

4. 甲狀腺疾病

一般人認知甲狀腺亢進的症狀是失眠、心悸、怕熱、體重減輕、手抖,但其實也會造成異常掉髮。因為甲狀腺激素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到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出現問題,就會干擾毛髮的生長速度。

5. 貧血缺鐵

這種掉髮,通常頭皮都保養的很乾淨,也沒有癢、痛的問題。鐵是維持頭髮健康的必須營養素,如果人體缺鐵導致紅血球減,頭皮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氧素,毛囊會因為缺氧而導致掉髮。

6. 黴菌感染

頭皮被黴菌感染也會發生掉髮,這種狀況又稱為頭癬,主要是透過接觸性的傳染。當黴菌感染頭皮時,患者可能會出現斷髮、掉髮、頭皮紅腫流膿的情形,依據不同的菌種,發炎紅腫的程度不一,嚴重的話甚至會使毛囊遭到破壞造成永久性的禿頭。

文、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突然長了很多白髮可能是身體警訊,白髮傳遞的訊息

身體健康看面子,痘痘透露出的身體狀況

一張圖就看懂,腹痛位置可能的疾病

為何會掉頭髮?

Predrag PopovskiGetty Images

如果你也深受掉髮困擾,每次洗完頭、梳完頭頭髮就掉一堆,無時無刻都能在家裡各個角落發現散落各處的落髮,每天有撿不完的頭髮太煩人了!不管掉髮困擾已經是你長久的困擾,或是近期突然頻繁發生,都該好好認識掉髮原因與找到預防改善方法,先別急著找預防落髮的洗護品,先來看看為大家整理關於掉髮的疑難雜症,用對的方法改善掉髮才是正解!

「掉髮」是正常的:每日「掉髮」50-100根屬於正常的生理代謝

頭髮的生長週期分為生長、退化、休止三個階段,人體正常情況下約有90%的頭髮處於生長期,有5~10%的頭髮則處於退化期。其實每天掉髮是很正常的代謝現象,掉髮量通常為50-100根,但如果感覺掉髮量突然變多(持續掉髮150根以上)、髮絲變得纖細脆弱、或是感覺分線、髮旋部分變得更加明顯等症狀,就應該好好檢視掉髮原因,並立即尋求改善。

「掉髮」原因:心理、生理異常皆是引發掉髮的關鍵因素

除了男性注重掉髮問題,也有許多女生也面臨著掉髮的症狀,幾乎每10人就有7人有掉髮困擾,造成的原因其實很多,有來自身體生理因素,也有來自壓力、心理因素,當然外在的環境、飲食及生活習慣等,也都是導致掉髮的關鍵原因。

現代人最常見的掉髮原因:遺傳性掉髮
遺傳性掉髮通常又稱為雄性禿,與雄性賀爾蒙有關,間接影響毛囊合成蛋白質,使頭髮無法順利生長,進而毛囊萎縮引發掉髮。

營養失調掉髮
蛋白質是組成頭髮的最關鍵之一,如果長期缺乏蛋白質、鐵、鋅、維生素B或E,就有可能造成頭髮養分不足所以變得脆弱。像是不少年輕女性就因長期不當減重而引起異常掉髮。

代謝異常掉髮

自律神經失調、缺鐵性貧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問題,或甲狀腺過多、過少症狀讓新陳代謝出了問題,都會直接影響掉髮,這類型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幫助。

皮膚發炎掉髮

脂漏性皮膚炎是最常發生在頭皮上的發炎型疾病,常會產生微黃色油膩的大塊皮屑,而皮屑增生有助於細菌大量繁殖,進而引發頭皮發炎感染產生掉髮現象。

生活壓力掉髮

遭遇突發性重大事件、工作壓力大、情緒起伏不定或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這些情緒都會直接影響生理運作,導致內分泌失調或賀爾蒙混亂而出現掉髮。

生理疾病掉髮

如患有重大疾病、大手術,或長期服用特定藥物等情況,也可能促使毛囊進入休止期,而引起短時間內大量掉髮的狀況。

產後掉髮

生產後體內的雌激素快速下降,造成頭皮毛囊代謝速率大增,同時進入毛髮休止期,所以也會大量掉髮,不過通常在產後6~9個月後掉髮情況就會慢慢改善。

不良作息掉髮

習慣性失眠、長期熬夜、喜愛菸酒、缺少運動等生活不良習慣,會讓毛囊脫落的量變多、速度變快,而毛囊的增生速度遠比不上,所以成為明顯的掉髮現象。

其他引起掉髮的生活壞習慣:

1.洗完髮沒有吹乾。長期下來容易讓毛囊阻塞、頭皮滋生細菌,不但長不出新髮,也會造成脫髮的危險,頭皮也容易敏感搔癢。

2.梳頭應由下往上梳。梳頭最好是由下往上梳,先梳開下面容易打結的部分,再由上往下順梳就能避免頭髮拉扯。

3.長期維持緊繃的髮型。尤其是高馬尾、丸子頭這種需高度拉扯頭髮的造型,經常性緊繃會讓毛髮失去彈性、毛囊受損。

4.洗髮精直接上頭。最好先將洗髮精擠在手上後,搓出泡後再塗抹在頭髮上,避免有多餘的洗髮精殘留,容易會洗不乾淨。

5.髮品沒有卸妝乾淨。特別是有在使用髮際線粉的話,在洗頭前務必先要用卸妝產品卸除乾淨後再進行洗髮動作。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正常分泌出生長激素,促進毛髮增生;刺激性食物容易讓毛囊發炎、阻塞引發脂漏性皮膚炎,加重掉髮問題。

6.常熬夜、常吃刺激性食物。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正常分泌出生長激素,促進毛髮增生;刺激性食物容易讓毛囊發炎、阻塞引發脂漏性皮膚炎,加重掉髮問題。

「掉髮」改善預防的方法:不吃藥也能改善&預防掉髮的有效方法

了解了能引起掉髮的可能原因後,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改善及預防,針對偶發性掉髮及掉髮情況較輕微的情況,可透過調整日常生活、頭皮養護及改善飲食,以不吃藥的方式減緩掉髮發生,如掉髮情況未得改善甚至更加嚴重,一定要找專業醫師諮詢治療。

日常預防&改善掉髮的生活小技巧:除了前面說的生理、心理因素能直接或間接造成掉髮現象外,很多沒注意到的日常習慣往往也是讓頭髮變得脆弱的隱形殺手,這些無意識的生活壞習慣看看你中了幾樣?

改掉熬夜、睡眠不足習慣
有充足的睡眠能活化副交感神經,讓生長激素大量分泌,有助於毛髮生長及強化毛囊,就能減少掉髮的問題。

避免長期綁馬尾、丸子頭髮型
馬尾、辮髮、丸子頭這樣拉扯頭髮的造型一整天下來容易讓頭髮斷裂、毛囊受損,要適時地讓毛囊們休息一下。

避免過度辛辣、油炸食物攝取

辛辣、油炸食物容易引起動脈硬化等老化現象,讓頭髮無法正常吸收養分,所以容易掉髮,切記要均衡飲食且長補充維生素。

沒有正確清潔頭皮

頭皮就跟皮膚一樣需要基礎清潔保養,長時間不洗頭會容易在頭皮上堆積髒污角質,或是潤髮及護髮品直接塗抹在頭皮上,會讓沖洗不乾淨的殘留物阻擋了毛囊呼吸的空間,久了代謝也就變差了。

改掉扭轉、拉扯頭髮小動作

很多人有習慣性撩髮、扭轉髮等玩頭髮的小動作,可能是種舒壓的作用,但不自覺得行為也為容易拉扯頭髮與毛囊,使他們漸漸失去彈性。

減少使用電棒、熱產品

為了要做出美美的造型,吹風機、電熱棒、直髮夾等都是平時愛用品,不過這樣的高溫容易直接傷害頭髮,不僅毛鱗片受損,長期使用會讓頭髮變脆弱。

日常應保持適量運動

每天有適當的運動可以保持血液循環良好,毛髮就會更容易接收到所需的養分,每天也要大量地喝足水,增加代謝有助於毛髮回復到正常生長週期。

改善與預防掉髮的方法有很多種,就中醫的角度來說,頭部氣血循環不佳,連帶頭皮健康受影響,必須先疏通頭部經絡才能有效地預防掉髮。尤其可先從頭上找到神庭穴、百會穴、風池穴、角孫穴加以按摩減輕頭部壓力,其他還有手腕內側的內關穴、腳踝處的三陰交穴,及腳掌處的太衝穴等,都能促進氣血循環、疏肝理氣,有助緩解焦慮情緒。

「掉髮」預防應多吃的食物:預防掉髮日常該補充的維生素、礦物質

有時掉髮狀況發生多為身體裡缺少某些維生素及礦物質所以起,足夠的維生素能幫助促進生理循環,以及增強身體吸收其他營養素的效率,進而協助代謝、增進血液循環等作用。以下這些必須的維生素建議平時多補充,對於改善及預防掉髮會很有幫助。

預防掉髮的礦物質-鐵健康的毛囊需要充足的氧氣,這傳送過程中就需要紅血球的大力幫忙,補充鐵質能有助於製造紅血球產生,能有效預防掉髮,也能改善貧血問題。食物來元:瘦肉、紫菜、魚類、深綠色蔬菜

預防掉髮的礦物質-鋅鋅參與人體中許多物質的代謝過程息息相關,也能幫助細胞複製、組織修復與生長,建議平時補充增強新陳代謝,也能提升免疫功能。食物來源:牡蠣、蟹、貝類、堅果、全穀類、紅肉、乳製品

預防掉髮的礦物質-硒感覺很陌生的硒元素其實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清除體內過氧化物,可以改善頭皮血液循環不良、提早老化的掉髮狀況,是絕不可缺少的關鍵礦物質。食物來源:巴西堅果、大蒜、海鮮、木耳、南瓜

預防掉髮的維生素-A

A是儲存在肝臟裡的脂溶性維生素,它對生長發育、免疫系統的維護等有很好的作用,建議補充適量即可,如果攝取太多反而會有中毒危險。食物來源:乳製品、紅蘿蔔、豬肝、綠葉蔬菜、橘/黃色蔬菜

預防掉髮的維生素-B群

要長頭髮我們都知道要多吃蛋白質,而足夠的維生素B群能促進蛋白質分解,因此對於頭皮及毛髮吸收養分會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食物來源:貝類、鮭魚、納豆、鯖魚、牛奶、糙米、綠色蔬菜、內臟類

預防掉髮的維生素-E

維生素E不足會產生過氧化脂質,容易讓頭皮變得粗糙,也會傷害髮根引起掉髮,平時多攝取能增加血液循環的功能,使毛髮更強韌健康。食物來源:堅果、鰻魚、杏仁、酪梨、金桔、橄欖、植物性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