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是什麼

This template doesn't support hiding the navigation bar.

大專生研究計畫是一項由國科會(科技部)所補助的企劃案,主要是想要提前培育國內各領域的研究人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獨立研究的能力,讓大專生在進入研究所前就能夠盡早擁有研究的實作經驗與基礎,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走研究這條路。當初會接觸這項計畫是一位課堂上的教授找我,有些教授會直接指定題目給學生,但我當初是列出幾項自己感興趣主題,並跟教授討論可行的方向,討論出主題之後要開始寫計畫書,並連同學期成績單以及教授推薦函一起向科技部提出申請,待六月結果出爐後,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通過,如果有通過的話點進去可以看到兩位評選教授的評論,裡頭會有一些企畫書的優點、未來可行的方向以及可以再改善的地方等評論,所以可以朝著那個方向讓自己的成果更完整。

首先研究計畫不僅能為自己的學術經驗打下一些基礎,也是一項能展現自己可以獨力完成一項專案的證明,所以對於未來,無論是申請研究所或是在職場上都會有一定的加分作用,另外通過該計畫後每個月會有六千元的津貼,研究期間總額是四萬八,能補助你所有在研究過程中所需的經費,不過若是以金錢為目的來做研究老實說非常不划算,因為在過程中必須投入非常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且必定需捨棄大部分(幾乎所有)的社交還有一些課業等,不過也可能是因為我的研究本身比較麻煩加上我天資不聰穎,所以這項研究真的佔據我大部分的時間跟精力,而且我的津貼都給研究受試者,所以金錢的部分我個人是絕對沒有賺到(如果有人想知道,或許之後再詳細寫一篇關於我的研究過程)。除了對未來的幫助以及津貼之外,個人覺得做這份研究最大的收穫是可以大概了解進入研究所後的生態,因而知道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往學術這條路上發展,也能夠幫助自己思考繼續念研究所之必要(畢竟研究所進去很難,出來更難^_^)

大三之前完全沒有閱讀期刊的習慣,一開始知道要寫計畫書的時候,連連計畫書的架構還有如何找文獻資料都懵懂懵懂,坦白說,就是甚麼都不會。當初答應寫計畫的時候還以為做研究頂多就像是寫作文一樣,大不了就是給它一個起承轉合,加上從國中教到大學那些聽到膩的主題句、支持句等,對於作文從來沒有拿過低分的我,研究不就是篇幅長一點而已,沒想到研究除了不是creative writing,我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之外,幾乎每個句子都要有文獻支持,就連我當初在找受試影片時,教授都問我「熱門」的定義是甚麼?有沒有人背書?就像一個窮無止盡的黑洞,我用文獻支持我的論點,再用文獻支持我的文獻,永遠看不到讀完文獻的盡頭。每當自己覺得已經盡了一百分的努力,天真的以為交出去的成品會一次過關,而且我這麼努力說不定還會獲得教授的讚賞,但每次得到的回饋都是「文獻讀的不夠多」、「你真的有看過別人的研究嗎?」、「有其他人背書嗎?」、「你是不是手邊還有其他事在忙?」、「我覺得妳沒有很投入。」等回饋,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因為已經花了好幾個一整天的時間閱讀文獻、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擠出幾百個字、花了好幾個月努力從過去幾百年來類似的文獻中找出能讓自己研究脫穎而出的點,但我只是一隻菜鳥,連citation都還不太會,第一次做研究,到底要怎麼不跟以前重複,要怎麼脫穎而出?以前上課的時候,我可以從老師教授的回覆當中得知他們真正想要的是甚麼,並交出他們要的東西給他們,但是在做研究的過程當中,我不僅不懂研究,也不懂教授,我不知道教授這句話是因為他不滿意這份文獻,想要我換一個方向,還是她單純想要測試我對這塊的理解有多少,我也不懂為甚麼儘管我解釋了內容,卻仍無法獲得認可,是因為我解釋的不夠清楚?還是因為我不夠切題?還是因為我少了甚麼關鍵因素?教授是在反問還是在提問?她如果知道答案為甚麼不直接告訴我?或至少給我一個方向?反正這些就是我在研究過程中最常掙扎的幾個問題,每當我自以為的完美受到質疑,就會開始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什麼做都做不好,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研究,覺得自己資質愚鈍,這些是我在答應執行計畫時從未想過的問題。

在寫計畫的初期我每天想著要怎麼給出教授滿意的答案、每次提交進度都渴望獲得一句認可,甚至連作夢都會夢到自己被困在文字海裡,怎麼找也找不到想要的東西,那時候的我游泳還不會換氣,忘記夢的結尾是怎樣,可能是被文獻溺死吧。但是在六月研究結果放榜後,開始執行研究內容時,可能是因為了解研究永遠不可能完美,而且比起上半年我更懂得研究架構及該有的樣子,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

其實在寫計畫的過程中教授也很辛苦,她花許多自己的時間與我私下通訊、解釋一些概念,也認真地一字一句修改我的用字遣詞,平常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對於研究架構都有些基本概念,但是要從頭教導一位對於研究一無所知(而且又沒有天分)的菜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教授願意為一位學生投入那麼多心力,實在要心存感激。對於研究後來我有了新的領悟,那就是做研究不是為了要讓教授滿意,而是你要對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感覺,心裡有真正想要解決的疑問,並針對自己的疑問自己尋找出一些可能的答案,如此一來就算別人對你做的事不甚滿意,你也會因為自己有收穫而獲得滿足。

而在研究心態上我自己也歸納出兩個要點,首先該有的背景知識就是研究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要有受到質疑的心理準備,但如果你覺得你已經盡了全力卻還是連標準都達不到,第二個要點就是千萬不要苛責自己,在我做研究的路上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孤獨的,直到我找受試者的過程中遇到一位同為英文系研究所的學姊,才知道原來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那些遭受挫折然後自我懷疑的人不佔少數,那時候的我也會找一些研究生互助的社團,才發現找到自己的同溫層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已經盡力了,那還有什麼能責怪?請不要苛責自己,快點告訴自己,你已經很棒了!

調整做研究該有的心態後我開始不讓行程表占滿研究,開始塞入一些自己想做但之前不太敢做的事,例如好好地看一部電影或是答應一些朋友的邀約,懂得調適自己的時間以及心態之後,做事效率反而提升,也發現自己漸漸會獲得教授的一些稱讚,雖然對於後來的我來說能否獲得讚賞已經無法激起內心的波瀾,但至少這表示我做對了,無論是研究上還是心態上。

“What is coming is better than what is gone.”

後來的我決定暫時不念研究所,有時的我會覺得自己為研究放棄了很多,放棄了許多朋友的邀約、放棄了寒暑假難得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放棄了很喜歡的教授請我當研究助理的邀約,但是後來聽到一句很喜歡的話:「後悔的永遠是從沒試過的,但如果什麼都試了,卻什麼事都做不好,那才是更懊悔不已的」。

研究過後我更是明白,人生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構成了現在的自己,就像一條線是由很多點所組成,無法回頭正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算回頭了,那個自己也不會跟現在完全一樣,所以不如把已經選擇的部分盡力做到最好,讓後悔縮到最小。

最後,推薦大家一本畢恆達的書: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裡頭提到幾乎全部新手研究生應該知道的事還有心態,我研究快做完了才遇到,相見恨晚啊!

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是什麼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快要完成了!

我們剛剛發給你了一封電郵。 請點擊電郵中的鏈接確認你的訂閱。

好的訂閱由Strikingly提供技術支持。

文/張怡婷 圖/新聞中心圖庫、未來智慧工場

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是什麼

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成大通過率近 6 成創歷年最佳

111 年度科技部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今年國立成功大學申請 300 件、通過 178 件、通過率達 59%,3 項指標皆創歷年新高,且平均每位大專生通過件數為 1.51%(178 件/在校大學生 11,758 人),亦為頂尖大學之冠。

成大研發長林財富指出,根據近 9 年數據,歷年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全國通過率約在 34.8%至 43.2%之間,平均 39%,公立大學平均 47%,成大 59%的通過率相對公立大學來說,整整高出 12%。且成大近 10 年參與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的指導老師超過 500 位,其中有 37 位老師指導超過 7 位學生,工學院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教授江凱偉,多年來更指導 14 位學生通過該計畫,代表成大教授與學生其實都是非常積極在進行研究計畫,加上全校各單位、各學院合作力推,舉辦各式學研活動與競賽,讓學術向下紮根,持續累積研究量能。

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是什麼

成大今年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的申請件數、通過件數及通過率皆創新高

林財富也提到,成大歷年來通過率約維持在 5 至 6 成,因此期望透過申請件數的提高,讓整體通過件數攀升。為厚植學術內涵、培育更多科研人才,成大多年來舉辦 UR 大學部研究、補助各院研究經費以及各項研究競賽等,今年 3 月成大更首次推出「星火成焰培育計畫」,做為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的前導實習,以經濟條件較為弱勢學生為補助對象,申請核可者將可獲得為期 6 個月的研究津貼補助,讓學生能夠專心學習、參與研究計畫。

成大通過補助的 178 件計畫中,件數最多的前 6 個學院為:工學院 80 件、醫學院 28 件、管理學院 20 件、規劃與設計學院 11 件、電資學院 10 件、理學院 10 件,其中工學院申請 133 件、通過 80 件,在申請件數、通過件數及通過率,也創歷年新高;管理學院申請 22 件、通過 20 件,通過率更是高達 90.9%。以科系區分,環工系全系通過 14 件,為成大件數之冠,占工學院 17.5%,另外醫工系 11 件、機械系 10 件則分別拿下成大通過件數第二和第三名。

成大研發處分析歷年來大專學生研究計畫通過者,發現約有 1 成學生有經濟困難問題,為了讓學生能夠專注學習與投入研究之中,成大今年推出的「星火成焰培育計畫」,以經濟弱勢學生為優先補助,7 月開始至當年 12 月底止,學生每月可領到約 8,000 元,6 個月共計 48,000 元的研究津貼。

做為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的前導實習,通過「星火成焰培育計畫」補助者在經過半年教授指導下,完成計畫並繳交研究成果報告,需銜接申請下一年度的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在良好研究基礎之下,更上一層樓。

成大研發處計畫管考組長侯文哲提到,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對於大學生未來升學、出國留學甚至求職,都是非常重要且具影響力的,以研究所甄試來說,許多教授最看重學生對於研究是否有濃厚興趣,當學生曾經獲得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代表他從大學時期就投入心力專研相關領域,若是學生預計未來出國留學,這段歷程與成果,也能成為讀書計畫中很大的加分助力。

成功大學 2019 年起,每年舉辦 UR 大學部研究,開啟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參與研究的活動,在大一新生剛入學時,透過舉辦實驗室參訪、專題演講、學長姐研究海報計畫分享等,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研究方向,對研究產生興趣,提早構思未來科研之路。

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是什麼

成大舉辦各項活動與競賽,鼓勵學生進行研究

2021 年開始,成功大學針對各學院提出的研究推廣計畫規劃經費補助,尤其著重大學部學生參與研究為核心的補助,根據學院提出的經費總額,學校將提供對等金額補助學院。去年結合成大 90 周年校慶,各學院特別規劃專屬的學院研究日,以「凝聚學院學術量能」、「呈現學院發展特色」為主軸,鼓勵學生參與學院研究,並在 11 月校慶期間,研發處與各院聯合舉辦「全校研究日系列活動頒獎典禮」,表揚院所獲獎學生。

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是科技部專門鼓勵優秀大專學生進行研究的補助計畫,為提早培育儲備基礎科學、應用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之優秀研究人才,鼓勵公私立大專院校學生執行研究計畫,以利於儘早接受研究訓練,體驗研究活動、學習研究方法,並加強實驗、實作之能力。

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 怎麼上傳?

A:以下作步驟: 1. 請學生先至科技部網頁「學術研發服務網登 入」處,身分選取「研究人員及學生」登入 系統。 2. 線上上傳計畫書等相關申請資料。 3. 相關資料經確認均完成上傳後,線上繳交送 Page 2 2 出至學校。 4. 通知學校研發處(承辦人員校內分機2713)確 認該計畫

如何申請大專生研究計畫?

擬申請計畫的大專學生,於科技部線上提出計畫申請。.
學生就讀系所,於科技部線上確認學生身分並確認計畫。.
計畫主持人於科技部線上上傳「指導教授初評意見表」。.
研究計畫服務組彙整全校名冊並函轉科技部審查。.

大專生計畫怎麼寫?

研究計畫名稱.
(二)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三)文獻回顧與探討.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五)預期結果.
(六)參考文獻.
(七)需要指導教授指導內容.

科技部研究計畫 是什麼?

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是科技部專門鼓勵優秀大專學生進行研究的補助計畫,為提早培育儲備基礎科學、應用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之優秀研究人才,鼓勵公私立大專院校學生執行研究計畫,以利於儘早接受研究訓練,體驗研究活動、學習研究方法,並加強實驗、實作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