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康橋寫作手法

【關於徐志摩個人】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後改字為志摩。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係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也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哥。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徐志摩生命裡曾經有過三個重要女人:

第一個女人是元配張幼儀,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曾經先後遠赴美國與英國留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因為徐志摩曾經將張幼儀與他自己比擬成『小腳與西服』徐志摩甚至誇口想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 

第二個女人是林徽音,兩人在英國相知相惜,徐志摩為了追求這位中國第一才女,竟不顧遠在德國已懷有第二胎身孕的張幼儀,並向她提出離婚之要求。西元1922年(民國11年)秋天,徐志摩從英國劍橋留學歸國,石破天驚的發表了一篇「徐志摩離婚通告」,這是近代中國史上頭一宗離婚事件,挑戰了百年前傳統中國的婚姻制度。

沒想到當徐志摩懷抱希望回國追求林徽音時,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與徐志摩恩師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訂下婚約。面對這進退失據與牽扯不清之愛情局面,從此就成為徐志摩與林徽音終生難以言喻之故事,徐志摩也只能選擇在自己後續詩文裡抒發個人情感。

後來徐志摩在寫給恩師梁啟超的書信裡提到『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因為醉心於「追尋靈魂伴侶」之想望,企圖翻轉傳統社會道德價值,以及想要翻轉自身的命運?徐志摩用文字為自己短促生命寫下註腳。

第三個女人是陸小曼也許正因為與林徽音的愛情未果,使得徐志摩更加渴望愛情出現。此時,他結識了友人王賡之妻陸小曼,兩個人都同樣想從窒悶的婚姻中逃脫,也同樣有著對愛情渴望。因此;陸小曼不惜離婚來快速的回應徐志摩詩人般的浪漫熱情,兩人不顧家庭反對和社會輿論之嘲諷,勇敢追求真愛,並於1926年在北海完婚,隨後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徐父而中斷了經濟上的援助,而陸小曼婚後生活開銷甚大,巨額花費迫使徐志摩入不敷出,只得應胡適的邀請,每周來往上海、南京北京間兼課。甚至為了貼補家用,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惟,仍不敷陸小曼龐大之生活支出。

19311119因為林徽音要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計劃前往捧場的徐志摩,於是搭早上八時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徐志摩罹難,死時年僅34歲。

在徐志摩的愛情故事中,張幼儀婚變後成長走出自我,林徽音雖選擇嫁給梁思成,但是她的心卻未曾真正遠離徐志摩,就連徐志摩生命僅存前之片刻,仍想趕赴林徽音之演講場合。相較於張幼儀與林徽音,陸小曼一直是最受爭議的一位。因為徐、 陸兩人婚後生活並不如想像中之美麗與順遂,徐志摩曾經坦誠自己的生活失敗,詩作中的情調也暗慘的可怕。

綜觀徐志摩生命裡所經歷之三段感情,他與媒妁成親之元配張幼儀離婚是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愛的理想。林徽音就是他心目中最渴望之伴侶,但是卻讓他嚐到「失戀」的滋味。陸小曼則是他另一個實現追求「浪漫愛情」理想之機會,無奈最後事與願違!這三個女子共同創造了近代中國著名詩人徐志摩,也同樣因為他而改變了自身的命運。

【關於徐志摩著作】

《詩集》

(一)志摩的詩

(二)翡冷翠的一夜

(三)猛虎集

(四)雲遊

《文集》

(一)落葉

(二)巴黎的鱗爪

(三)自剖文集

(四)秋

《小說、戲劇及其他雜著》

(一)輪盤

(二)卞昆岡

(三)愛眉小札

(四)志摩日記

《翻譯》

(一)渦堤孩

(二)曼殊斐爾小說集

(三)贛第德

(四)瑪麗瑪麗

秋止符城市09904_03閱讀專題:「人間四月讀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導讀人:浮生小民(2010/04/26

壹、前言

(我所知道的康橋)是徐志摩1926115所完成之作品,主要係在記錄其英國劍橋讀書與生活的日子。19209月,徐志摩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轉赴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從賴斯基(Harold Laski)教授學政治。1921年經劍橋王家學院(Kings College)院友狄更生(G.L.Dick.inson)之介紹,轉到劍橋王家學院做隨意選課聽講的特別生,後來成為正式的研究生,他就在離康橋六英里的沙士頓租屋居住,同時也開始他寫詩的生涯。

貳、創作動機(作者與劍橋之關係)

徐志摩對劍橋的生活歲月充滿感情,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寫道:「但我要沒有過過康橋的日子,我就不會有這樣的自信。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此刻,徐志摩正在積極愛戀與追求著林徽音,卻始終苦無結果,以及他也苦於自己與元配張幼儀缺乏感情基礎之婚姻。可是1922年的春天,徐志摩受到劍橋靈性文化之洗禮之後,逐漸在文學創作有所嶄獲,他所寫關於劍橋之詩文,有部分已被認定是新文學中之瑰寶了。

筆者(浮生)個人就覺得徐志摩在劍橋時期的作品,處處充滿生命光彩。這也是我個人少年時期的最大仰望,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的文字意境深深觸動我的心,而國中國文課文選錄自〈我所知道的康橋〉第四段落部分,更是把我對他崇拜的熱度,整個給挑動起來。

或許有朋友會疑惑地問我,為甚麼會選擇這篇〈我所知道的康橋〉來作為閱讀專題,而不是徐志摩其他著名之詩文呢?其實這個理由再簡單不過了「我們都曾經在少年時期讀過這篇文章,當時的青春心境,或許未能完全領悟徐志摩所表達的文字況味。如今,歲月沉澱過的思維,可能帶領我們找到不同以往之感動」於是我選擇了〈我所知道的康橋〉來重新溫習。

參、本文導讀

一、文章主旨分析

本篇文章主要係徐志摩在描述初春時節,他自己所看到的康橋自然風光,從初晨到黃昏,都各自呈現出不同之面貌。

二、文章結構分析

本文主要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說明徐志摩從美國轉赴英國求學之經過,以及他與康橋結緣的原因。第二部分則是在說明徐志摩喜歡康橋的由來,徐志摩說「單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透過自己親身之體會,真正去感受康橋帶給他的溫暖與甜美。第三部分則是敘訴康河附近與王家學院周邊之地理景觀,以及他喜歡春天時期的康河氣候。至於第四部分則是整篇文章之核心所在,廣為大家所熟悉的國中課文部分就是從這裡所摘錄之。因此,此次我們閱讀的主要重心就放在第四部分來依序導讀論述之。基於這樣的原則,浮生計劃依據下列四個原則:(一)時間(二)段落(三)重要修辭與佳句(四)感想與發現。分別來說明與分析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橋〉所獲得之啟發。

 (一)依時間來區分

如果依照時間點來區分;徐志摩是循著1.初晨2.白天3.黃昏,這三個不同時間點來訴說他眼裡的康橋。首先就初晨的自然風光來說,徐志摩用大道林子、原野、山岩、河流與村舍來形容比較靜態的初晨風光,用炊煙朝陽來形容比較動態的初晨風貌。此外,他也用三個對春天早晨的描寫來說明自己的心情。譬如:「朝陽是難得見的,這初春的天氣。但它來時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春」!這勝利的晴空彷彿在你的耳邊私語。」「「春」!你那快活的靈魂也彷彿在裡迴響。」其次就康橋的白天至黃昏的景象來說1.關於康橋風伺候著河上的風光,這春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關心石上的痕,關心敗草裡的鮮,關心這流的緩急,關心水的滋長,關心天上的霞,關心新來的語。怯伶伶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2.關於野遊心情「騎雙輪舞的快樂」、「清蔭與美草」、「花朵、草原、鳥」、「人情味-不嫌遠客的鄉人」。3.關於數大便是美「一大田的麥田浪」、「羊群」以及「臨著一大片望不到頭的草原」。

(二)依段落來區分

如果依照段落來區分;第一段是在寫景,主要在描述康橋春天清晨的風光。第二段是在說春,主要在敘述康河兩岸浪漫動人之風光。第三段則是在休閒,主要在形容康橋是個可放鬆與休閒的地方。第四段則是觸動,主要在分享徐志摩對康橋黃昏景色之依戀。他還舉了陸放翁的詩句:「傳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趁晚涼。」對照自己雖是一介平民,依然可以在康橋恣意享受大自然之幻妙。

(三)重要修辭與佳句

徐志摩的散文表現常顯現出新詩的優美意境,這樣的寫作風格,也非常具體地出現在《我所知道的康橋》的文章裡頭。這些優美的修辭或佳句,確實值得吾人學習之。

例如:

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只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這周遭的沉默。

地形是海裡的輕波。

你只能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

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

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聽。

伺候著河上的春光,這春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

保管你這半天的逍遙是你性靈的補劑。

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淨地,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

日頭是追不到的,我沒有夸父的荒誕,但晚景的溫存卻被我這樣偷嚐了不少。

從以上所舉之句子,我們不難看出徐志摩的文字,確實有著一股特殊的文藝浪漫情懷。不但有視覺的想像,也有聽覺的絕美感受,這應該是活絡本文而顯得更有生趣之所在。我自己就非常喜愛「日頭是追不到的,我沒有夸父的荒誕,但晚景的溫存卻被我這樣偷嚐了不少。」這樣情懷著實教我也彷彿置身在康河柔波裡,想望著我的文學之夢。

(四)感想與發現

我是從少年時期開始接觸徐志摩作品,在那個「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歲月底下,我經常在鄉野海濱尋找寫作靈感。有時候,我會對著海堤邊坡旁的牽牛花唱歌。甚麼歌都唱,好像要把它們唱大一樣!有時候,我也會望著自家田地裡的金黃稻穗道聲感謝。做為一個農村子弟,我還是緊守著感謝造物者恩賜的本份,即使這滿眼的稻花,全來自我家父母辛勤耕耘所得,我還是想對這一切感謝老天爺賜給我們一家子之豐收。

還記得我騎著單車踩著好長一段碎石路到小鎮書店看書的日子,書店的老板是鎮上的國中老師,他常坐在櫃台後面批改學生的作業,五十多歲略顯花白的頭髮,待人非常和氣。當時年僅13歲的我,總喜歡站在他的書店裡看一整個下午的書,卻一點也不會覺得累。面對著整面牆的書,我常在心底發狠,一定要找時間把它全部看完。

當然,我是沒辦法看完所有店裡的書,但是《徐志摩全集》卻是帶領我進入寫作領域至為重要之入門書。如果說我喜歡徐志摩的詩,倒還不如說我喜歡徐志摩的散文成癡來得貼切些。我喜歡他的「翡冷翠山居閒話」、「巴黎的鱗爪」、「我所知道的康橋」、「自剖」、「想飛」、「天目山中筆記」、「秋」

梁實秋曾說:「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甚麼題目,永遠的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而徐志摩也曾說他自己寫文章像是「跑野馬」我自己初接觸徐志摩散文時,就注意到他不習慣或者說是不喜歡長篇大論的寫作方式。沒有甚麼了不起的人生大道理,有的全是他感悟現實生活底層的情感流動與禮讚。一個出身富裕、又是資質早發的他,因為追求他生命裡所信仰的愛情理念,在他僅有的年輕生命歲月裡,他掙扎了、他逃脫了、他爭取了。然而;就好像直到他生命最後之旅程裡,仍然想著要趕赴其心目中摯愛林徽音之演講場合,徐志摩文字裡的固執與浪漫,卻始終未曾稍減。

【附錄】我所知道的康橋(全文第四段)

這河身的兩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蔥翠的草坪。從校友居樓上望去,對岸草場上,不論早晚,永遠有十數匹黃牛與白馬,脛蹄沒在恣蔓的草叢中,從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黃花在風中動盪,應和著它們尾鬃的掃拂。橋的兩端有斜倚的垂柳與桔蔭護祝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勻勻的長著長條的水草。

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臥著看天空的行去,有時反僕著摟抱大地的溫軟。但河上的風流還不止兩岸的秀麗,你買船去玩。

船不止一種:有普通的雙槳划船,有輕快的薄皮舟( canoe),有最別緻的長形撐篙船(punt)。最末的一種是別處不常有的:約莫有二丈長,三尺寬,你站直在船梢上用長竿撐著走的。這撐是一種技術。我手腳太蠢,始終不曾學會。你初起手嘗試時,容易把船身橫住在河中,東顛西撞的狼狽。英國人是不輕易開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們不出聲的縐眉!

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來優閒的秩序叫我這莽撞的外行給搗亂了。我真的始終不曾學會;每回我不服輸跑去租船再試的時候,有一個白鬍子的船家往往帶譏諷的對我說:「先生,這撐船費勁,天熱累人,還是拿個薄皮舟溜溜吧!」我那裡肯聽話,長篙子一點就把船撐了開去,結果還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斬了去。你站在橋上去看人家撐,那多不費勁,多美!尤其在禮拜天有幾個專家的女郎,穿一身縞素衣服,裙裾在風前悠悠的飄著,戴一頂寬邊的薄紗帽,帽影在水草間顫動,你看她們出橋洞時的姿態,捻起一根竟像沒份量的長竿,只輕輕的,不經心的往波心裡一點,身子徽微的一蹲,這船身便波的轉出了橋影,翠條魚似的向前滑了去。她們那敏捷,那輕盈,真是值得歌詠的。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愛熱鬧的少年們揣著他們的女友,在船沿上支著雙雙的東洋紅紙燈,帶著話匣子,船心裡用軟墊鋪著,也開向無人跡處去享他們的野福──誰不愛聽那水底翻的音樂在靜定的河上描寫夢意與春光!

住慣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變遷。看見葉子掉知道是秋,看見葉子綠知道是春;天冷了裝爐子,天熱了拆爐子;脫下棉袍,換上夾袍,脫下夾袍,芽上單袍;不過如此罷了。天上星斗的消息,地下泥土裡的消息,空中風吹的消息,都不關我們的事。忙著哪,這樣那樣事情多著,誰耐煩管星星的移轉,花草的消長喂,風雲的變幻?同時我們抱怨我們的生活、苦痛、煩悶、拘束、枯燥,誰肯承認做人是快樂?誰不多少間咒詛人生?但不滿意的生活大都是由於自取的。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決不是我們大多數人僅僅從自身經驗推得的那樣暗慘。我們的病根是在「忘本」。

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那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只深入在無盡藏的地裡?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不必一定與鹿豕游,不必一定回「洞府」去;為醫治我們當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遺忘自然」一張輕淡的藥方我們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在青草裡打幾個滾,到海水裡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這是極膚淺的道理;當然。

但我要沒有過過康橋的日子,我就不會有這樣的自信。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慇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賜嗎?

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著冷去薄霜鋪地的林子裡閒步──為聽鳥語,為盼朝陽,為尋泥土裡漸次甦醒的花草,為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啊,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調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啊,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啊,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

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只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這週遭的沉默。順著這大道走去,走到盡頭,再轉入林子目裡的小徑,往煙霧濃密處走去,頭頂是交枝的榆蔭,透露著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盡這林子,當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見村舍,初青的麥田,更遠三兩個鏝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條通道。天邊是霧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聽,那曉鍾和緩的清音。這一帶是此幫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裡的輕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嶺是望不見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與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橋只是一帶茂林,擁戴著幾處娉婷的尖閣。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只能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有村舍處有佳音,有佳蔭處有村舍。這早起是看炊煙的時辰;朝霧漸漸的升起,揭開了這灰蒼蒼的天幕(最好是微汲後的光景),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卷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裡漸漸的上騰,漸漸的不見,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聽。朝陽是難得見的,這初春的天氣。但它來時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頃刻間這週遭瀰漫了清晨富麗的溫柔。頃刻間你的心懷也分潤了白天誕生的光榮。「春」!這勝利的晴空彷彿在你的耳邊私語。「春」!你那快活的靈魂也彷彿在那裡迴響。

伺候著河上的風光,這春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關心石上的苔痕,關心敗草裡的花鮮,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雲霞,關心新來的鳥語。怯伶伶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鈴蘭與香草是歡喜的初聲。窈窕的蓮馨,玲瓏的石水仙,愛熱鬧的克羅克斯,耐辛苦的蒲公英與雛菊──這時候春光已是爛縵在人間,更不須慇勤問訊。

瑰麗的春放。這是你野遊的時期。可愛的路政,這裡不比中國,那一處不是坦蕩蕩的大道?徒步是一個愉快,但騎自轉車是一個更大的愉快,在康橋騎車是普遍的技術;婦人、稚子、老翁,一致享受這雙輪舞的快樂。(在康橋聽說自轉車是不怕人偷的,就為人人都自已有車,沒人要偷。)任你選一個方向,任你上一條通道,順著這帶草味的和風,放輪遠去,保管你這半天的逍遙是你性靈的補劑。這道上有的是清蔭與美草,隨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愛花,這這裡的是錦繡似的草原。你如愛鳥,這裡多的是巧囀的鳴禽。你如愛兒童,這鄉間到處是可親的稚子。你如愛人情,這裡多的是不嫌遠客的鄉人,你到期處可以「掛單」借宿,有酪漿與嫩薯供你飽餐,有奪目的果鮮恣你嘗新。你如愛酒,這鄉間每「望」都為你儲有上好的新釀,黑啤如太濃,蘋果酒、蕃酒都是供你解渴潤肺的。……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你能想像更適情更適性的消遣嗎?

陸放翁有一聯詩句:「傳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趁晚涼」;這是做地方官的風流。我在康橋時雖沒馬騎,沒轎子坐,卻也有我的風流:我常常在夕陽西曬時騎了車迎著天邊扁大的日頭直追。日頭是追不到的,我沒有誇父的荒誕,但晚景的溫存卻被我這樣偷嘗了不少。有三兩幅畫圖似的經驗至今還是栩栩的留著。只說看夕陽,我們平常只知道登山或是臨海,但實際只須耳闊的天際,平地上的晚霞有時也是一樣的神奇。有一次我趕到一個地方,手把著一家村莊的籬笆,隔著一大田的麥浪,看西天的變幻。有一次是正衝著一條寬廣的大道,過來一大群羊,放草歸來的,偌大的太陽在它們後背放射著萬縷的金輝,天上卻是烏青青的,剩這不可逼視的威光中的一條大路、一群生物,我心頭頓時感著神異性的壓迫,我真的跪下了,對著這冉冉漸翳的金光。再有一次是更不可忘的奇景,那是臨著一大片望不到頭的草原,滿開著艷紅的罌粟,在青草裡亭亭像是萬盞的金光,陽光從褐色雲斜著過來,幻成一種異樣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視,霎那間在我迷眩了的視覺中,這草田變成了……不說也罷,說來你們也是不信的!

一別二年多了,康橋,誰知我這思鄉的隱憂?也想不別的,我只要那晚鐘撼動的黃昏,沒遮攔的田野,獨自斜倚在軟草裡,看第一個大星在天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