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戾 之 氣

佛教所说的戾气是什么意思?如何消除戾气?

2018-08-13 14:20 来源: 禅宗文化.

佛教所说的戾气是什么意思?

气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戾气重的人行为一般会比较“极端”,举个例子:开门和关门,你会发现有的人开门或关门动作都是轻轻的,而有的人则非常粗暴,一下子就把门狠狠打开或关掉,表现出较重的戾气。

除此,有些用法中可以理解为就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 可以看做杀心重,或杀气的近义词,但更指向广泛一些,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偏爱杀戮残害,比如动不动破口大骂,往死里骂,或对一些小的坏事偏向于非常严厉处罚。同时其指向对象也不一定是一些真正的罪行严重,心地非常黑暗的人。

如何消除戾气?

戾气是一种极端的负面之气,是一种煞气。身上这种气如果很重的话,不但性格自私狭隘,而且还会发展到杀人越货的程度,所以戾气是很可怕的。那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灾难之气呢?

戾就是逆,逆的反义词就是顺。所以要消掉戾气,必须要从顺父母,敬先贤,尊上司,敬长辈,礼平辈开始,这一切就离不开一个顺字。如果一个人不顺亲长,他身上的戾气,永远消不掉。如果一个人肯用一年的时间,顺父母,顺上司,顺先贤长辈,顺一切众生,他三十年的戾气也能灭除干净。

因此,只有好好做人,与世无争,善待别人,宽厚为怀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戾气越大,吸引的灾难就会越多,而慈悲心越大,遭遇的好事也就越多,所谓“吸引力法则”完全是自己创造的业果。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字及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資訊

發音

漢語拼音

bào lì zhī qì

注音

ㄅㄠˋ ㄌㄧˋ ㄓ ㄑㄧˋ

發音

暴戾之氣

定義

未分類 

殘酷凶惡的氣質。

如:「亡命之徒,常帶暴戾之氣。」。

反義字

祥和之氣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副詞 其它

音節分析

暴戾之氣ㄅㄠˋㄌㄧˋㄓㄑㄧˋbàolìzhīqì

參考書目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暴戾之氣 (CC BY-ND 3.0 Taiwan)

導覽

其他用戶也查找:

  • 付款
  • 互不相讓
  • 斝彝
  • 惹草沾花
  • 運動傷害

鄰近字詞:

  • 暴戾恣睢
  • 暴厲
  • 暴厲之氣
  • 暴厲恣睢
  • 暴烈

人们普遍感到,我们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社会暴戾之气,加之信息媒介的广泛传播及少数人的别有用心、借题发挥,社会人心浮躁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倾向。锱铢必较、唇枪舌剑、恶语相向、剑拔弩张的事例充斥报端,是非不分、道德沦丧、报复社会乃至滥杀无辜的恶劣行径屡见不鲜。对此,视而不见、冷漠相待,甚至助纣为虐的言论,亦比比皆是。见义勇为反而被视为傻帽,伸张正义反而被冷嘲热讽。暴戾之气越来越重,充斥于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中。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暴戾之气是一种消极负面的风气,是社会发展的负能量。暴戾之气的蔓延说明了社会上正气不足、正能量不够。暴戾之气的产生,固然与一些人缺乏道德、利欲熏心的极端利己主义直接相关,也与一些社会舆论煽风点火难脱干系,还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及资本的逐利本性存在联系,但最根本的是文化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建设滞后。文化具有匡正社会风气的根本作用,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的作用在于能够平衡乃至制衡市场之手,避免出现人心失衡的现象。

化解暴戾之气,要加强法制建设,注重公平,伸张正义,但根本上要发挥文化的治本作用。其中,以君子文化为核心概念的传统文化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暴戾之气,有人冷眼相对、明哲保身;有人无可奈何、怨天尤人;有人选择逃避,麻木不仁。这时候,社会呼唤具有仁、智、勇三德的君子来弘扬正气、匡扶社会。古代士君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鼓舞着当代社会的有识之士。我们看到,许多当代君子有的在深思苦究,献计献策;有的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的是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以君子气度化解暴戾之气,关键在于当代君子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君子气质、素养。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注重修身健行、具有君子气度的有胆有识之士。君子气度首先表现在敢于担当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敢于扶正祛邪、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君子气度也表现在自强不息的勃勃生气,自强自立,处顺境不张狂,遇逆境不气馁;自善向上,输出正能量,引领好风尚。君子气度还表现为宽厚包容的蔼然和气,乐观豁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积极的心态理解包容、奋发图强。

君子气度化解暴戾之气,还在于全社会要营造弘扬君子风尚的良好环境。通过法制规范、舆论宣传、表彰机制等,逐步建立崇尚君子形象、弘扬君子文化、践行君子精神的社会新风尚。让人人觉得君子光荣,人人争做君子典范,新君子文化蔚然成风,社会自然难觅暴戾之气。(冰火)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唐朝洞山良价禪師(807~869年)〈辭北堂書〉在1100多年前,寫下這一句警語,期勉優質改善自己心靈風光的人。 

意思是,我們這輩子有幸成為人類,要感謝這個難得的機緣,藉著此生,活著的時候,好好修行,不斷精進,昇華人品;減少我們大腦各個區域裡,存在的貪婪、暴戾、愚昧、驕慢、疑心等,這些不好的念頭。例如,如何不通過藥物,管理自己下丘腦(hypothalamus)裡的暴力衝動? 

從這樣的角度看,近期接連發生在台灣超商的暴力事件,居然是由「勸人戴口罩」「勸人勿插隊」等這類的小事件所引起,實在很值得深入思考。 

顯然,我們社會,在傳統具有的良善、規矩的風氣之下,隱藏著蠢蠢欲動的貪婪、暴戾、愚昧、驕慢、疑心等,這些不好的念頭。 

電玩手遊充斥暴力,影響人類腦神經系統  

為什麼會這樣?我的觀察,除了政治造成的社會亂象,長時間來,還有兩個隱藏的重要的因素,影響了我們的腦: 

其一、青少年享受「隨意打殺沒事」、「車輛衝撞沒事」的電玩、手遊娛樂。 

其二、我們餐食是由「工業化畜牧業生產」(industrial livestock production),大量畜養、屠殺牲口而來。 

暴戾 之 氣
圖/暴力娛樂在年輕人的的腦神經系統,形塑了多少危險因子?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試想,從十來歲開始,通過電玩遊戲,享受著不必付出代價的、重複性的暴力娛樂,從少年到青年,按照「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學理,這一代青年人的腦神經系統,形塑了多少危險因子?

2014年3月24日《時代雜誌》有篇文章「Violent Video Games Change Kids to Think More Aggressively」,然而,2011年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加州限制向兒童銷售暴力電子遊戲的規範,最高法院稱,2005年該項加州法律,違反了言論自由,「暴戾電玩」這樣的發展,實在想了也害怕。 

再試想,幾代以前,年幼的人,看到家人在院子裡殺雞來吃,雞血從劃開的脖子大量流出,年幼的心靈,總會潛藏著莫名的害怕,敏感一點的幼童,甚至因此引起心靈創傷。

但是近代的「工業化畜牧業生產(industrial livestock production)」,雖然有許多動物福利、健康風險和環境影響的倫理性辯論。

但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的文章,每年被屠殺工作肉食的動物(不含魚類)超過70多億地球人口的三倍,按照維基百科的資料還不止,2019年,單是雞,就超過700億隻;人類吃肉,已經不必經歷看到自家宰殺動物的驚恐了;換言之,由於工業化畜牧產業,我們吃肉,幾乎已經不會有生命被殺引起的不舒服感受了。 

大量屠宰禽畜,默默影響人類心靈  

然而,雖然我們不會有感覺,這是殺戮,然而這樣的大量屠宰,卻靜靜地影響著人類心靈。BBC在2020年1月6日報導,在英國,每個月大約有一億隻動物因人類食用而被宰殺——但很少聽說過有人在殺戮。在這裡,一位前屠宰場工人描述了她的工作,以及屠宰動物對她心理健康的影響。 

此外,我們的媒體,經常報導行車記錄器或路旁監視器拍攝的車禍,卻絕對不會站在動物的立場,陳述牠們死前的心靈;如果,我們養貓養狗,在牠們身上,我們感覺得到牠們的喜怒哀樂,我們怎麼會感受不到,牛豬羊雞鴨被殺之前,內心的恐懼? 

換言之,現代社會,無論是電玩的「虛擬殺害」,或是工業化畜牧業生產的「眼不見殺害」,都分分秒秒的讓我們的社會,浸淫在「暴戾之氣」的氛圍之中。 

怎麼辦呢?「電玩」是愈來愈發達的產業,「工業化畜牧」是歷史悠久的產業,讓產業影響力逐漸減少的唯一方法,是讓這個產業的客戶變少。 

台灣有機會做到這樣嗎?我猜是有的,依據World Atlas在2019年9月的統計資料,全球十大素食率最高的國家(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Rates Of Vegetarianism),台灣排名第三(占人口12%,6000家蔬食餐廳),僅次於印度(38%)及以色列(13%)。

暴戾 之 氣
圖/植物性飲食已經成為台灣青年的風潮,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不只如此,植物性飲食,也已經成為台灣青年的風潮。換句話說,有了這樣的蔬食底蘊,通過青年意識的覺醒,讓台灣逐漸降低對「工業化畜牧產業」的影響,是極為可能的。 

至於台灣手遊產業,《工商時報》報導2020年台灣全球手遊營收排名全球第七,每位玩家產生的營收排名全球第六,每個付費玩家產生的營收排名全球第三。

這樣的產業能力,只要在傳統的電玩上,賦予「善遊戲」的概念,減除打殺暴戾遊戲,讓「愛與善的遊戲」既好玩,又能驅動腦神經系統的「愛心與同理心」腦區,使台灣成為全球「善遊戲」的王國,這也是很可能的事。 

以上這些描述,都是希望透過「戒殺」,減少腦內的暴戾之氣,進而,讓社會更平和。佛教修行者最基本的是五戒、十戒,戒殺總是排第一。

聖經,在《出埃及記》第20章也有十條誡命。前四條,說明待神、愛神之道;後六條,是對人的約束,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誡命,主題是「人要愛人」。

伊斯蘭的古蘭經6:151-153,三節經文,第一節經文五項戒律,第二節經文四項戒律,第三節經文一項戒律,對於人與神、人與人也有近似的誡命。綜觀以上,雖說人性本善,但,自古以來,人類「暴戾」顯然一直存在,否則,各宗教怎會都有「戒殺、戒暴」的戒律? 

我喜歡愛因斯坦的一句話:「Peace cannot be kept by force; it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understanding.」(和平無法靠武力維持,只能通過相互理解)。他也說:「It takes a touch of genius - and a lot of courage to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讓事情改變方向,需要一點天才,但需要極大的勇氣)。 

改變世界,讓世界減少暴戾之氣,的確是需要「一點天才,與極大的勇氣」。 

如果,台灣愈來愈多人理解,選擇「植物性膳食」是為了不殺動物;台灣的網遊產業開始朝向「善遊戲」創新,是為了不在青少年的腦海裡,埋下「殺害無罪」的種子,相信不只不會有人再因為勸人戴口罩,或勸人勿插隊,就遭受暴力,我相信,我們會居住在一個愈來愈善良的社會。 

一切唯心造,事實上,是一切唯腦造。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