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 行己也恭 其 事上也敬,其 养 民 也惠,其 使民 也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 行己也恭 其 事上也敬,其 养 民 也惠,其 使民 也义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名臣子产的评价,同时指出子产最值得借鉴之处─良好的德行。公孙侨(?-前522),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郑穆公的孙子,与孔子同时。郑简公时(前554)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前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没有著述传世,其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根据史料记载,子产是一个刚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为了保持贵族的某些特权,他赞美周礼,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执政以后,他进行了一系列违反周礼、有利封建化的改革,在个别问题上具有比较激进的法家色彩,其法律思想具有折中礼、法的特征。子产最著名的贡献有两方面:一是铸刑书,开中国公布成文法的先河;二是创新治国方法,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

子产是治世之能臣,其杰出才能、丰功伟绩为天下共知。孔子评子产,不提其治国理政的杰出才能、丰功伟绩,只说其道德品行如何如何,用意何在?如果将孔子的话翻译为“子产有四种君子的德行:一、……二、……三、……四、……”,会让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因为子产在治国理政方面干出了成绩,所以,人们才发现子产这也好那也好,孔子才说子产具有良好的德行。如果子产没有干出成绩,即使他的德行非常高尚,孔子也不会称赞他。德行与成绩相比,成绩成了决定因素。只要某一方面成绩非凡,人们就会寻找他的美德、优点,连平时无人关注的平常之事,也会找出来,塑造成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美德,他因此具有了多种多样的美德,成为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人们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各种光环、荣誉、赞美等纷纷加到他身上,他因此具有了多种多样的才能,无论他干什么、干的怎么样,都是成绩非凡。笔者认为,这样翻译与理解不妥,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子产之所以取得令人称赞的成就,是因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子产具有杰出的才能;二是子产具有良好的德行;三是子产的德行指导、支配着其才能的发挥。子产的非凡成就,人们能看得到,子产的杰出才能,人们能想得到,但是,子产的成就与才能背后的原因,人们看不到也想不到,需要指出来。这一原因就是良好的德行在指导、支配着杰出的才能。正是有了良好德行的指导、支配,子产的才能才得到正当、合理的发挥,才创造出了不朽的功绩。如果没有良好德行的指导、支配,杰出才能就创造不出好的成就;如果不好的德行指导、支配着杰出才能,杰出才能创造出的就不是功绩,而是劣迹,甚至是罪恶。这才是孔子的真实意思。

【笔者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成就卓著,为世人称道,是因为他具有杰出的才能和良好的德行,更因为他良好的德行指导、支配着他杰出的才能。据我观察,他具有道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四种良好德行:一是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庄重、态度谦逊;二是他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的尊敬上级、严肃有礼;三是他在服务人民时表现出的改善民生、予民实惠;四是他在使用人民时表现出的合乎正义、恰当适度。”

附:【李泽厚译】孔子评论子产,“有四种君子的德行:他的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他事奉君长严肃、尊敬;他抚养老百姓有恩惠;他役使老百姓合理而适当。”

  • English
  • International Educat...
  •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 行己也恭 其 事上也敬,其 养 民 也惠,其 使民 也义

    导航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学校章程
      • 现任领导
        • 陈晓春
        • 林旭
        • 王诗忠
        • 黄爱民
        • 魏和军
        • 黄毅敏
        • 佘菲菲
        • 叶为民
        • 陈万金
      • 教授风采
      • 学校校标
      • 学校校训
      • 办学理念
      • 学校精神
      • 校   ...
      • 教   ...
      • 学   ...
      • 基本数据
      • 校园风光
    • 科学研究
      • 博士后流动站
      • 重点学科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科研成果
      • 科研基金
      • 科研平台
    • 校园信息
    • 党政机构
    • 学院(部)
    • 附属医院
    • 招生就业
      • 博士研究生
      • 硕士研究生
      • 本科生
      • 留学生
      • 成人教育
      • 就业指导中心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 - 公冶长》

    时间:2013-06-03浏览:138

    【原文】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②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译文】孔子谈论子产说:“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个方面:自我修养严肃认真;服事君王恭敬谨慎;教养人民多用恩惠;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读解】子产在春秋后期,是孔夫子少数几位尊敬的人物之一,可以说自周公之后,孔夫子最推崇的人物就是大他三十来岁的郑国宰相子产。

    在春秋后期,郑国处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的夹缝之间,经常受到侵略。子产为政三十多年,做宰相二十多年,在此之间北边的晋国换了五个国君,南方的楚国也换了五个国君,这两个大国只要有一点不舒服就会找郑国的麻烦,因为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前前后后打了两百多年,打了几场在当时算是世界大战的仗。因为晋楚相争,郑国成为了战略要地,必须要通过的,好在那个时候郑国也算是一个中等国家,还没有哪个国家想到要灭掉郑国。但老是三天两头挨打,楚国不高兴了,要兴师问罪;晋国不高兴了,也来兴师问罪。郑国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卑言屈辞,承认你是领导,是霸主,给你烧香磕头,这样下来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负担相当重,苦不堪言。

    子产为政的三十多年里,以他的修养,以他的德行,以他的名望,周旋于晋国和楚国之间,不卑不亢,义正词严,为郑国赢得了二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使得两大国不会轻易去欺负郑国;在内政上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那个时候郑国和鲁国一样,都是大夫专政,几家执政把国家的公有财产瓜分一空,于是子产率先在郑国发布了土地私有令,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私有化运动。第一次颁布刑法,将之刻于铁柱之上昭告天下的也是郑国的子产;在赋税上实行改革,使那些王孙贵族都有向国家纳税的义务。子产公开提出了纳税,无论老百姓还是贵族,通通要纳税,因此还引起了贵族的暴乱,差点让子产丧命。我们在《史记》里,可以看到子产为政艰难,但政绩卓绝,他的本事可说超越了管仲,也超过了齐国的晏子,超过了秦国的百里奚。因为其他那些国家都是大国,有一定实力。而郑国一个中小国,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他能够把国家的颓势扭转过来,在当时的诸侯中不失尊严,并获得一定地位,可见子产确实了不起。

    子产德行昭著,生活简朴,有功不居,孔夫子总结其君子的美德时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自己对公务很恭敬---很有责任心,如果没有责任心,内心就会放肆,就会胡思乱想开小差,而对己恭就可以避免这一切了。

    想当年赵简子执政,他的政敌派人去刺杀他,那刺客伏在房梁上等待机会,看到三更赵简子就起来了,衣冠整齐地坐在书房里,等到鸡鸣,然后上朝,非常端庄肃穆。结果刺客被感动了,跳梁而下,对赵简子说:我是刺客,但我不会杀你,以前我听人说你是奸诈的坏人,但从这一晚对你的观察,知道你是仁人君子。我既然不能杀你,就辜负了我的使命,不能活着。于是刺客引刀自刎,行了古义士之风。赵简子凭什么把刺客感动了呢?就是因为他“于己恭”,恭于己才能恭于人,才能恭于事。如果你对自己都是吊儿郎当,满不在乎,那么你对待他人,对待工作事务又如何恭呢?所以有了恭的气象就很不错了,温、良、恭、俭、让缺一不可。

    “其事上也敬”,尽管子产是郑国的贵族,是公室之后,拿明清两代的说法属于亲王贝勒,对待国君,对待国政是很恭敬有礼的。在他当丞相之前,有五、六代国君都是死于内乱,被权臣杀死,因为郑国的内斗是非常激烈残酷的,比鲁国还厉害。到了子产做宰相就不同了,“其事上也敬”,他决不会去做弑君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其养民也惠”,子产的土地和纳税政策一出台,就树立了很多敌人,人们还编歌谣来辱骂他。结果过了三年,人们得到实惠了,骂声渐少,转而歌颂他了。所谓“养民也惠”,不在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给得多,取得少。

    另外一个“其使民也义”,在春秋时代,郑国处于晋楚两强国之间,如同当年我国处于美苏二霸之间一样,两头受气,所以经常处于全民皆兵的状态,只要战斗警报一响,无论城乡的人民都会拿起武器准备抗击侵略,保家卫国。而在他当政以后,警报就少了,徭役负担也少了,他通过“义”来召集人民,而不滥用民力。通过这种种记载,可以看出子产身上闪耀着人格的光芒,他得到孔夫子这样的赞叹是不过分的,所以在《史记》、《孔子家语》里,孔夫子自己说:“与子产如兄弟。”但严格来说,子产是孔夫子的长辈和老师,毕竟要大孔子三十来岁。孔夫子曾到过郑国,当时子产已经是宰相了,而孔夫子那时只是一个尚在学习阶段的年轻人。通过了孔圣人如此的推崇,子产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个贤相的美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M������

        �l�פl���G�u���g�l���D�|�j�G���v�]���A��ƤW�]�q�A��i���]�f�A��ϥ��]�q�C�v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 行己也恭 其 事上也敬,其 养 民 也惠,其 使民 也义

       �դl�ͽר�l�����G�u�l������g�l���D�A���|�譱�G�ۤv���ר��A�஥�q�����C�Ʃ^�g�W�B�����ơA���e�B�]����C�C�оi�H���A�Ӥ߷R�@�A�ϤH���o��Q�q�C�����H���A���갵�ơA�ܦX�y�A���|�v�T�L�̥��`���u�@�C�v
       �u�l�פl���v�A�l���Ʃm���]�A�W���A�l���O�L���r�A�K��ɥN�G�ꪺ��j�ҡC�G����ɵo�ͫ��Y�����F�ܡA���l�������۴ݱ��A�t�I�M�Τl�����ʩR�C�]���G��`�ݨ̾a�l������U�A�~��b�j�궡�s���C�ҥH�x���v�`�����l�̡A�q���l�����~�w�A���Ȥ��[�`�l���A�ϦӤ���L�ɥ��W��j�ҡA��ڴx���G�ꪺ�F�v�A�ϾG��w�w�A�H�����f�C
       �u���g�l���D�|�j�v�A�u�g�l�v���������O�A���D�w�B����O�A�S�~���쪺�H�C�H�U�|�譱�A�O�դl��l�����֪����סC
       �u���v�]���v�A�u��v�v�A�O�ۤv���欰�|��A�]�A��`�_�~�B�X�J�B�ɭ��B�i�h�����C�u���v�A�O���U�Ŷ��C�m���ǡn�O���|�����G�Q�T�~�A�G���g�����J���ꪺ�\�ҡC����̰��쪺�j�Ҥl�i�K���A���ۼ���l�������A�\�ұƲĤG��C�l��������㻡�G�u§��W�w�A���q�W���U��A�C���C�@��A�N��֨⨶�C�L�ڦ춥�Ʀb�ĥ|�A�ӥB������J����A���O�l�i���\�ҡA��b������������A�Чg�W���n�稶���ڡC�v�G���g�o�����n���l���A�̫�l���~�����T���C�¤��j�Ҥ��]���g�����G�u�l���h���A����§��A�N�ӥ��Q�e�H��F�j���C�v
       �u��ƤW�]�q�v�A�u�ƤW�v�A�l����g�W�����q����§�A���I��b�L�ɤߺɤO�A�����ƤW���C�u�q�v�O�@�����e�A��ư���ʤ����ʡC���`�H��p���q����ơA���ݥi�Q�C�Y��i�@�B�A�O���������A�סA��ź�Ʀۤj�A�~��꺡�C
       �u��i���]�f�v�A�u�f�v�O�R�@�H���B�����Q�q�A�ϤH�������W�פ�C�l�����F�ɡA�G�ꪺ�H���`�b�m��ij�׬F�v�n�a�C���H�{�������A��ij�l�������m�աA�K�o�v�T�H�ߡC�l���o���G�u������n�����m�թO�H�p�G�ͽץ��T�A�n���F���ڴN�~�����A���n���ڴN��i�A�o�p�P�O�ڪ��Ѯv�A�ϧڱo���U�|�ڡI��ť���L�A�����i�H��֫��A�o�Sť���@�§@�֯ਾ��n��C�N�����x�@�ˡA�p�G�u�O����A�@������A���M�ˮ`�\�h�H�R�A�Ӥ��θѱϡF���ϯ�N�x������޾ɡA�N���|���ݦ��a�C�v
       �u��ϥ��]�q�v�A�q�O�X�y�C�l������F�Ĥ@�~�A������e���ﭲ�A�H���]���٤��A���A����h�訥�C��F�ĤT�~�A�H���o�q�|�G�u�ڦ��l�̡A�l�������F�ڦ���å�A�l���ޤ��F�l���Ӧ��A�֨�ध�H�v�ڦ��l�̡A�l���ϥL�̨���n���Ш|�F�ڦ��Цa�A�l���ϥ��ͪ��Z���A�j�a�צ稬���C���Ϥl�����F�A�S���֯��~�ӥL�����F�A���ڭ̿Ѻ֧Q�H�|�L���G�Q�~�A�l�����F�G�Q�h�~�A�h�@�ɡA�H���p��ˤH�A�s�ˤ��w�I�դlť���D�`�ˤߡA���_�����G�u�l�������R�A�㦳�j�H���򭷰ڡI�v
       �l���ۤv�����A���u���v���u�q�v�F�Q�q�ʩm�A�Ρu�f�v�Ρu�q�v�A�p���g�l��d�A�O�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