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創獎評審

首頁 > 2016. 1,2月合刊號目錄 > 開放文章


Special Report | 特輯 2016. 1,2月合刊號
點亮台灣創新商化動能
生策會、鑽石生技– 2015「國家新創獎」

文 / 蔡立勳

台灣生技產業不斷湧現創新動能,第十二屆「國家新創獎」於2015年12月24日舉行頒獎典禮,計有56件企業、學研與臨床技術獲獎,多項結合ICT元件的創新醫材已進入量產階段。此外,生策會與鑽石生技投資二度攜手,總計投資新台幣5.7億元予晶祈生技、新旭生技等2家新創公司,盼能引入更多資金投資國內生技產業。


國家新創獎評審

國家新創獎揭牌儀式。左起依序為中天生技董事長路孔明、新旭生技財務營運副總柯立培、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及生策會會長陳維昭。(圖_蔡立勳)


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的「國家新創獎」邁入第十二個年頭,於去(2015)年12月24日舉行頒獎典禮。

此屆評選分為企業創新、學研創新及臨床創新等3大項,其中企業與學研創新又細分為5小組,總計逾130件項目報名參賽,創歷年紀錄。

經過評審團在初審、複審與決審的逐案討論,挑選出56件得獎項目,不少項目已進入量產階段。

生策會創辦人王金平、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生策會會長陳維昭、評審團總召集人暨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以及鑽石生技投資總裁路孔明於典禮開始前在會場的得獎項目展示區走了一遭,對多項具創新技術的醫療器材表示讚許。

王金平於開場致詞時表示,生技產業在當前以創新為導向的經濟結構中扮演要角,各國政府如美國、歐盟與中國,無不擴大推動生物經濟。若能將新創獎精準評選出的創新技術商業化,並推向國際市場,勢必能提高台灣生物經濟產業價值。

替創投篩選、挖掘投資項目
近年來,許多創投將目光投注在生技產業,視其為帶動台灣下一波經濟起飛的明日之星。「越來越有感覺生技產業出頭的年代即將來臨!」張善政說。

他表示,創投以發掘具潛力的新興產業為主要目標,卻苦於選題專業人才不足。不過,透過國家新創獎評審團評選出的獲獎項目皆具發展潛力,可謂事先替創投篩選合適的投資標的。

連續3年擔任評審團總召集人的楊泮池則指出,無論是國家型研究計畫成果、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的選題輔導機制或是科技部的育成計畫,皆陸續參與「國家新創獎」。

透過此平台,連結產業與有心投入學研成果商轉的團隊,導入業界合作契機並募集創業資本,從而獲得更多資源與商轉機會。綜觀此屆獲獎項目,楊泮池分析指出,學研創新、臨床創新組提升跨領域專家合作比例,讓選題更切合實際需求,提升成果商轉可能性。

此外,企業創新組表現也相當亮眼,多數新藥研發的獲獎項目承接自學界研發成果,其中幾項已向主管機關提出上市申請。醫療器材則與ICT關鍵元件整合,逐步朝行動化趨勢發展,並與國際接軌,多項產品在歐美市場展開行銷佈局,創新醫材的發展潛力可見一斑。

攜手鑽石生技 投資5新創公司38億元
繼2014年生策會與鑽石生技聯手,鑽石投資了新台幣18億元協助「協和新藥」、「欣耀生醫」與「三鼎生技」等3家新創公司後,2015年又分別以新台幣2.3億及3.4億元投資「晶祈生技」、「新旭生技」等2家新創公司,同時加碼15億元增投「協和新藥」,總計已投資38億元予5家新創公司,成為台灣創新投資的龍頭。

張善政、陳維昭及路孔明攜手於頒獎典禮上為晶祈生技及新旭生技舉行揭牌儀式,再次為國內生技產業挹注了新動能。

新旭生技執行長由張明奎擔任,主要技術項目為Tau正子顯影劑及阿茲海默症新藥,其中阿茲海默症新藥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蔡立慧所研發,鑽石生技投資持股佔6成。

晶祈生技以技轉自清華大學奈米科學與微系統研究所教授范龍生研究團隊開發的「球面型人工視網膜晶片系統」為主要技術項目,此項目同時獲頒「最佳產業效益獎」,鑽石生技投資持股約佔3成。

>>本文截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1,2月合刊號...


2016年3月號

難渡「紅」潮
盤點台灣生醫登「陸」戰況

國家新創獎評審

台灣海峽被稱為「黑水溝」,大陸先民來台「六死三留一回頭」。 如今,中國商機如海呼嘯,台灣生醫西進仍是一路難渡「紅」潮險浪。 據本刊訪查統計,自90 年代首波台灣醫藥業西進潮迄今, 約115 家企業正摸著巨石匍匐潛行,開墾生存之道。

本期目錄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長庚醫院勇奪45項國家新創獎。(圖/長庚醫院提供)

2021年第18屆國家新創獎17日頒獎,長庚醫院勇奪45項獎項,在全台醫療機構中獨佔鰲頭,不但展現強大的研究量能與豐沛的創新力,商化應用價值也將帶動台灣創新科技的新格局,更能造福病患。

第18屆國家新創獎17日頒獎,長庚醫院勇奪45項獎項,在全台醫療機構中獨佔鰲頭。(圖/長庚醫院提供)

由生策會設立的國家新創獎,是台灣學術研究單位、生技公司及醫院等,在生技研發能量與創新力表現的最高指標性競賽。經過縝密及嚴謹的評審過程選出的獲獎團隊,所研發的技術及成果,深受政府與國內外業界的重視與肯定。

長庚醫院獲得16項臨床新創獎。(圖/長庚醫院提供)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表示,醫療機構最主要參賽的獎項為「學研新創獎」、「臨床新創獎」及持續精進的「新創精進獎」續獎。長庚醫院去年獲得國家新創獎29項獎項,今年再創新高,總共囊括45項國家新創獎獎項,包括林口長庚29項、基隆長庚4項、嘉義長庚5項、高雄長庚6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1項。

國家新創獎評審

長庚醫院獲得10項學術新創獎。。(圖/長庚醫院提供)

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院自創院以來即致力於研究發展,每年投入的經費逾數億元。醫師以長年累積的臨床經驗,在院方研究經費的全力支持下,在今年的國家新創獎中,展現醫療結合科技的實力,以AI人工智慧運用於臨床醫療輔助診斷或預測疾病風險的主題,就涵括了14項,成為一大亮點。除了醫療結合科技外,在創新的改良式醫材及新型疾病檢測方式、藥品或手術治療方法的研發部份,也表現卓越,分別榮獲13項、11項與7項的獎項,解決臨床實際遇到的難題,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讓病人能夠獲得更優質、更便利、更全面的醫療照護。

長庚醫院獲得19項新創精進獎。(圖/長庚醫院提供)

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院在王瑞慧董事長卓越領導與全力支持下,研究量能與創新力不斷激發活躍,成果更吸引了跨域、跨界的關注與合作。長庚醫院將延續這股龐大的研發能量,為台灣驅動科技創新關鍵力量貢獻一己心力,也為提升台灣醫療品質、守護全民健康而努力。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藝人「去中國發展」就偷吃?網揭3大優勢:比其他國家簡單
羽球/戴資穎粉碎8強魔咒!扳倒辛度 晉4強至少銅牌入袋
民調/公投結果恐3好1壞 綠營基金會:需看投票率高低
哪隊需要陳禹勳? 牛棚最差這兩隊

2021全球疫情侵擾,加速數位醫療轉型,帶動更多新創技術發明,第18屆國家新創獎17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參展數量共計316參賽案件,203件技術獲獎。新創獎總召集人-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指出,疫情讓更多第一線醫師看到臨床需求,著手開發,醫師創新突破,顛覆傳統應用創意、也看到更多跨領域整合、數位轉型的趨勢。

楊泮池指出,更重要的是許多醫院,已經開始將這些創新在醫院落地應用,推進真實世界驗證,讓更多新創能量源源不斷 !

邁入第18屆的國家新創獎,已是台灣醫療新創連結全球資本投資,規模最大的平台。典禮當天並舉辦Demo Day,由評審技術推薦登台pitch,爭取被投資機會。其中,臺大醫院廖偉智醫師開發助胰見(PANCREASaver),可以偵測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準確度超過九成,獲得三個國際創投熱烈提問;成大孫孝芳團隊-icONE-智慧優質胚胎預測系統,預測成功著床達到92%的精準度,為人工生殖技術推進一大進展。

獲評審推薦的還有北榮吳博貴主任團隊,開發世界唯一可採「免截骨」之自體骨滅活醫材以及晶祈生技球面-人工視網膜晶片、美宸科技-智能男性內褲、精拓生技-癌症個人化用藥、生德奈生技-高通量微量生物反應器等七個技術團隊。

參與選案,則有哈佛醫學院創新創業的重要天使創投Flare Capital、Novartis、以及J&J Innovation,台灣科技界代表包括緯創醫學郭志峰總監、佳世達科技楊宏培總經理、研華科技楊瑞祥技術長,以及Intel亞洲區總監戴明毅 Geroge Tai都在現場直接點評。

科技部部長吳政忠頒獎時表示,創新是台灣下世代產業的競爭關鍵。為協助科研創新創業,科技部將從三大方向著手,包括推動學界孵化科技新創、提供輔導平台媒合投資、以及鏈結國際資源等,幫助團隊走過最挑戰的草創期。

面對幾年台灣新創能強,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也表示,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加速了生醫與醫療科技新創發展的浪潮,今年全球相關領域新創投資額將超過400億美元,較疫情前三倍成長。鼓勵現場新創團隊,大膽爭取國際資金合作、加速商業化與規模化的腳步。

國家新創獎評審
第18屆國家新創獎17日舉行頒獎典禮,新創獎總召集人-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指出,疫情讓更多第一線醫師看到臨床需求,著手開發,並創新突破,看到更多跨領域整合、數位轉型的趨勢。生策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