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 优良传统习俗的传承,是全世界华人有目共睹的。但你知道,这些普遍知晓的华人传统习俗竟是源自马来西亚华人所发明的哦!

小编好奇,这5个大马华人传统习俗,你又知多少?

二十四节令鼓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二十四节令鼓,是由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理事陈再藩、著名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崇,于1988年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形式。二十四节令鼓虽然取自中国农历的节令,但为每个节令创作不同的鼓点节奏,搭配呐喊、肢体动作及队形的变化,是完完全全马来西亚华人骄傲的华人文化产物。

柔佛新山宽柔中学于1988年4月时,成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并于 2009 年正式被大马文化部宣布二十四节令鼓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十四节令鼓,这样的演艺型式,特殊且气势磅礴的表演震惊了全世界,可是吸引不少国外人士来学习呢!

高桩舞狮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相信大家都看过高桩舞狮吧!在大马,不论是华人过年、或是新店家开幕,都会邀请舞狮前来助兴表演,踩在高高的桩台上,活灵活现的舞狮跳上跳下好不热闹!“舞狮”这个习俗源自于中国,是的,没错,但马来西亚的舞狮的不同之处是它踩在高桩上。大马的高桩舞狮习俗源自于 1983 年,当时的一个大马本土的舞狮团 Hing Tung Lok 为了让表演更为精采,加入了 5 根柱子(又称为梅花桩),而其他的舞狮团看到了,也跟风做出了一整套的柱子,有些柱子的高度还超过了 20 尺!久而久之,就变成大马舞狮团固定的传统习俗表演了,厉害到外国都来取经学习呢。

拿督公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你是否有留意在马来西亚的大马路旁或是住家都能常看见供奉的拿督公神像呢?其实部分大马人也不知道,原来祂是来自马来西亚的!

其实在华人还没来到大马前,马来半岛人当时还信奉著世界万物都有灵,当时所有灵界的生命(包含祖灵)都被尊称做拿督,而华人到来后,接触到了这些不同的信仰,一方面对先来者怀有尊敬之心、另方面也感谢当地的土地神对土地的保护,于是慢慢接纳了拿督的信仰,最后再融入华人鬼神的观念、拟人化,才变成了大马华人现今所认识的拿督公。

捞鱼生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捞呀!发呀!风声水起!”每个大马华人过年时必做最夯的传统习俗,但去问其他国家的华人,会发现大多数的人竟然完全不懂「捞鱼生」是什么?太让人震惊了!捞生原来是马来西亚发明的!鱼生源自于 1940 年代一间位于森州芙蓉的餐厅“陆祯记“”所改良创新出来的菜色!最有趣的是,一开始的第一代鱼生竟然有高达 30 种食材,远远超过现在的七彩鱼生。

抛柑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大马未婚男女“抛柑抛蕉”的传统习俗,亦是其他国家找不着踪影!据猜测,这个习俗源自于福建歌谣「拋好柑,嫁好尪,拋好蕉,中马票,娶老婆」。在元宵之夜,男女们会写下自己的联络方式,盼能寻觅到有缘人。在茫茫人海中「捞」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真的很特别呀!

*图片来源:取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节日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农历新年

华人农历新年,又叫“春节”,意为迎接新一年春天的节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也是华人社群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合家团圆的节日。
华人新年也是华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此,华人新年的习俗繁多,类别多种多样。同时,由于华人居自五湖四海,遍布天下,所以受环境、文化的影响,传统习俗会皆因当地的地域色彩而进行演变,形成了一种地域特有的习俗。

(1)华人新年“吃”的习俗: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
(2)华人新年“准备”的习俗: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
(3)华人新年“过年”的习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是华人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10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新年期间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傩舞跳钟馗、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清明节

清明节,一个马来西亚华人极为重视的节日。每逢临近清明,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祭祀,怀缅过世的先人。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但许多人对清明节的由来却完全不清楚。世界各地的华人也会以不同的方法度过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清明节到底是从何而来,还有世界各地的华人是如何过清明节的吧。

清明节,是中国 “四大节日“ 春节,清明 ,端午,中秋之一。可见这个节日在华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是极高的。清明节又称 ”踏青节“ 、 ”行清节“ 、 ”三月节“ 。根据月球运转计算,清明节通常落在每年的4月5日,农历三月初一前后,也是中国24气节里的第五个气节或冬至后算起第108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清明定在每年的4月5日,并将其定位国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落在春分后的第十五天,也是公里的四月四日或五日。人们会到坟场祖先墓前扫墓,为他们已故的亲人祈祷,并为他们献上各种祭品。据说,透过在墓地焚烧一件清明祭品,已故亲人能够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并利用这些东西。

很多人会燃烧香棒、透过香纸制成的金条或纸钱、衣服、食品和各种纸制工艺品。众所周知,年轻一代有时甚至会提供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产品、护肤品和其他健康补品等。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习俗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代表人物有很多说法,涉及的人物包括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等,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

纪念屈原——这是最热门的说法,相传在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他的尸体被江中鱼儿吃掉,便往江上划舟将包裹好的糯米团投进江里吸引鱼儿的目光。于是这种活动被保留并流传至今。

纪念介子推——端午节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的说法,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

纪念伍子胥——战国时期,吴越相争之时,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但夫差不听。夫差听信身边人的谗言,认为伍子胥背地里想要联合齐国反吴,便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吴王夫差愤怒,五月初五命人把伍子胥的尸首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伍子胥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纪念曹娥——东汉时期的曹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女。同样在汉安二年五月初五,曹娥的父亲曹盱在迎“伍君”的祭祀活动中不幸落水身亡,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寻找父亲尸首,找了十七天没找到,于是投江而死,五天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天象说——有一种说法,端午节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到了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如《易经·乾卦》中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因此端午这天被认为是阳气十分旺盛的日子,不详事物都会消失。

我们今天看到的赛龙舟,最早是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当地人往往会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 。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马来西亚的华人仍不忘记这个从祖辈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会以裹粽子、赛龙舟、祭祖等等各种方式来度过。

摘自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