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田 散 鐵

鋼的顯微組織

肥粒鐵(α-Fe)
針狀肥粒鐵(acicular α-Fe)
沃斯田鐵(γ-Fe)
麻田散鐵
波來鐵(88%肥粒鐵,12%碳化三鐵)
變韌鐵
粒滴斑鐵(波來鐵及滲碳體的共晶
混合物,含碳量4.3%)
雪明碳鐵(Fe3C)
β鐵(β-Fe)

坩堝鋼英語Crucible steel
碳鋼(含碳量≤2.1%)
彈簧鋼英語Spring steel(低或無合金)
合金鋼(含有碳以外的元素)

麻田散鐵時效鋼(含鎳)
不鏽鋼(含鉻量≥10.5%)
耐候鋼
工具鋼(工具用的合金鋼)
其他含鐵材料

鑄鐵(含碳量>2.1%)

白鑄鐵
灰口鑄鐵
可鍛鑄鐵
球墨鑄鐵
蠕墨鑄鐵
鍛鐵(含有熔渣)

麻田散鐵 (英語:Martensite),若母相元素為鐵,則可稱為麻田散鐵。其為純金屬或合金從某一固相轉變成另一固相時的產物;在轉變過程中,原子不擴散,化學成分不改變,但晶格發生變化,同時新舊相間維持一定的位向關係並且具有切變共格的特徵。

麻田散鐵最先在淬火鋼中發現,是由奧氏體轉變成的,是碳在α鐵中的過飽和固溶體。以德國冶金學家阿道夫·馬登斯(A.Martens)的名字命名;現在麻田散鐵型相變的產物統稱為「麻田散鐵」。

麻田 散 鐵

美國鋼鐵學會4140鋼中的馬氏體

麻田 散 鐵

含碳量0.35%,870°C水淬

麻田散鐵的開始和終止溫度,分別稱為MS點和MF點,因水卻速度極快直接跳過Ar'和Ar"之變態,無吐粒散鐵形成;鋼中的麻田散鐵在顯微鏡下常呈針狀,並伴有未經轉變的奧氏體(殘留奧氏體),常藉由回火或是深冷處理去除殘留沃斯田鐵,;鋼中的麻田散鐵的硬度隨碳量增加而增高;高碳鋼的麻田散鐵的硬度高而脆,而低碳鋼的麻田散鐵具有較高的韌性。

它通常是指鋼的一種很硬的晶體結構,但也可指任何由位移相變形成的晶體結構。它包括一類具有條狀或板狀晶粒的硬礦物。

在較低碳含量的碳鋼中,麻田散鐵由於內部差排的堆積,呈現局部板狀麻田散鐵;而在較高碳含量的碳鋼,則會產生平行雙晶的片狀麻田散鐵。

規範控制
麻田 散 鐵

  • AAT: 300380042
  • BNF: cb122609324 (data)
  • GND: 4131051-2
  • LCCN: sh85081619
  • NDL: 00567499

麻田 散 鐵
這是一篇關於礦物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麻田散鐵,是純金屬合金從某一固相轉變成另一固相時的產物;在轉變過程中,原子不擴散,化學成分不改變,但晶格發生變化,同時新舊相間維持一定的位向關係並且具有切變共格的特徵。

馬氏體最先在淬火鋼中發現,是由奧氏體轉變成的,是碳在α鐵中的過飽和固溶體。以德國冶金學家阿道夫·馬登斯A.Martens)的名字命名;現在馬氏體型相變的產物統稱為「馬氏體」。

馬氏體的開始和終止溫度,分別稱為M始點和M終點;鋼中的馬氏體在顯微鏡下常呈針狀,並伴有未經轉變的奧氏體(殘留奧氏體);鋼中的馬氏體的硬度隨碳量增加而增高;高碳鋼的馬氏體的硬度高而脆,而低碳鋼的馬氏體具有較高的韌性

它通常是指鋼的一種很硬的晶體結構,但也可指任何由位移相變形成的晶體結構。它包括一類具有條狀或板狀晶粒的硬礦物。

   麻田散鐵相變態之定義為相變態時,由於剪切機構的作用使原子一齊移動而且其移動的距離小於一個原子間距(diffusionless)。 由於相變態的原子一致的移動,使母相和產物間具有原子對應性(atomic correspondence) 和成分不變性。此種相變態稱麻田散鐵相變態如圖所示。 麻田散鐵相變態與 displacive相變態非常相似,在置換原子中麻田散鐵相變態與 Displacive transformation完全相同,在格隙原子中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Displacive transformation間的差異是Displace transformation中的格隙原子是可以擴散的。而基本上, 這兩種相變態在外觀上非常相似。 在鐵碳合金系統中,麻田散鐵是由沃斯田鐵相急冷至Ms溫度下,所形成的介穩相,高的冷卻速率使原子擴散在低溫被抑止,若將麻田散鐵加熱回火處理,則八面體格隙的碳原子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進行擴散,將會有碳化物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