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台北 生存 的 一 百 個 理由

2016新版作者言

記得三十年前就讀復興美工時,還是一位懵懂青少年,假日沒事就會被坐在後座的許允斌拉去他家聽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沒想到聽完《但願你在此》(Wish you were here)及《牆》(The Wall)之後便被啟蒙。僥倖考上大學後開始混廢墟、編地下刊物、搞跨領域團體、辦登山社,繼而廝混藝壇至今;尚未被現實陰影吞食,還能持續創作實屬狗運。

年紀漸長,偶爾隨口哼上幾句歌詞回味輕狂歲月:「我們只是兩條在魚缸中泅泳而迷失的靈魂,年復一年,在同樣的古老大地上無盡狂奔,我們究竟發現了什麼?恐懼之外無他!但願你在此。」(We're just two lost souls swimming in a fish bowl, year after year, running over the same old ground. What have we found? The same old fears. Wish you were here.)原本以為是團員對Syd Barett的緬懷,現在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歌詞中的「但願你在此」,這個「你」,指的就是被社會消磨殆盡的自己啊!是我們改變不了,還是變得太多?難怪每次一唱就涔然淚下!

二、三十年來的歹癖,猶原不時會夯起來。萬項代誌攏會使親像針佇揻。聲音,氣味,形影,話語,目色,姿勢。

定定掠準電腦拍開,故事著會家己講落去。毋過干焦看著鏡台內底彼箍歹面腔的,惦惦無一句話(故事咧?故事走哪裡去?),目睭仁青凝凝,袂振袂動。伊越頭過來,我驚甲隨越頭過去。

鼻空又閣擽擽矣,拍一个咳啾(佗一个?),伊無影無跡,我嘛雄雄毋知人去。

精神了後,總是繼續屈佇遮,踞佇遮,走跳,起舞挵鼓,放蕩逍遙,歇喘攏嘛佇遮。聽候彼一日,應該嘛是著愛種佇遮。

昔日文青,今日大叔,無誤。當小時候喜歡的球員教練,好多年前紛紛退休而且進入名人堂,每次看他們的致詞轉播,這些名人堂大咖們幾乎都是從小時候陪他練球的老爸老媽開始感謝起,一路感謝到高中教練到職業階段的誰誰誰,再強悍愛裝酷的球星常常講沒幾句就開始哽咽,說到激動處淚流不止,身為觀眾的我完全捧場跟著大哭。年輕時以為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年紀稍長才知道世界有多兇險,人生有多複雜。

能夠在台灣從事創作相關的活動進入第三個十年(廣告文案和出版寫作→雜誌編輯圖文整合→創意服務混合接案),混吃混喝混到中年,其實是上天賞飯吃。我常跟過去十多年的雜誌工作夥伴說,屬於我們的黃金時期應該過了,但我不會感到悲傷,因為我們曾經心領神會地集體創作,足夠我回味一輩子了。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的理由》是我第一個創作十年最重要的回憶,如果有一天我進入這個行業的名人堂(大叔想得真多,根本連入圍都沒有,已經在想終身成就的事),屬於我的光榮片刻(The Moment of Glory),一定有一大塊是1998年初版的這本《在台北生存的一百理由》的我們大家。大家辛苦了,請繼續揮棒投籃奔跑加速⋯⋯幹天幹地幹社會幹藝文圈,這輩子曾經有幾年跟你們一起罵髒話想內容聽搖滾樂,不知死活地拼命抽煙熬夜寫電郵來回數十次,真是太美好的青春畫面了。然後,順便出了一本五個人的書,有情有義的出版社每隔幾年就想出些奇怪的把戲提醒我們當年做了這事,在紅塵俗事打滾至今,特別珍惜小時候的純粹, 我們的運氣真的挺好。

那年馬芳找了學長同學當兵同梯一幫子人替人企劃一檔廣播節目,其中某單元便是「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光達的主意。後首威融學長興起何不編纂成書的念頭,然而我等眼大肚子小,完全沒意識到光是克服自身的懶散怠惰便已耗盡全部的精力,即便猶有餘勇,也浪費在透過電子郵件傳遞的抱怨、咒罵與自艾自憐之中。更可怕的是,當時還為此取了個「四神湯工作室」的渾名,這個不知道誰該是薏仁、誰又是豬腸的名字注定我們日後道路必然的曲折。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後來姚瑞中的加入,因為四神已滿,就被定位為「美好的湯頭」(馬世芳語)。

成書近二十載,我等各奔東西,際遇各有不同,唯一不變的是我們依然在這座城市求取「生存」的方式。

這場美好的災難便是這麼來的。

當年做完這本書,我和幾位哥們兒的感情,幾乎在不斷拖延的編輯過程、彼此電郵往返無窮無盡的「抱怨咒罵與自艾自憐」(許允斌語)之中消耗得差不多了。書出之後甚至有一段時間,覺得跟大家就這樣都不聯絡了,好像也無所謂。

現在想想,說穿了就是我還不想長大,不想負責任。那些抱怨和自憐,都只是掩飾的藉口。年輕時候儘管自私、薄情,懵然不知當時不在乎的,卻是後來人生中最值得在乎的。幸好,我們五個各自江湖曲折二十年,如今頭髮半白、眼睛老花,彼此仍然是最好的朋友。感謝老天。

那時若非威融不顧一切要完成這本書,拽著大家往前走,它極可能在愈發渙散懈怠的情況下不了了之。要我說,他是這本書當仁不讓的總編輯,功勞最大。當年剛剛創業的大塊出版社,居然願意讓幾個二十郎噹的小夥子用如此無效率無章法高成本的方式磨出這麼一本怪書(據說初刷賣光,出版社都還沒回本),並屢屢慷慨出借辦公室讓我們徹夜吸菸打屁,最要謝謝廖立文、郝明義兩位先生的包容。如今我已經不只他們當年的歲數了,偶爾遇到莽撞卻不無可愛的年輕人,總會想想他們的榜樣,提醒自己盡量做個比較像樣的大人。

我是真不知道這本書對現在的讀者有什麼意義。但容我自私地說:它還在市面流通,就彷彿我的一部分青春也還攤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理直氣壯。

台北不是東京,台北不是紐約,台北不是巴黎,台北不是倫敦——台北就是台北!
「閱讀城市、書寫台北」的里程碑之作。
五個創意與才華無限的年輕人,令整個華文世界為之注目!

  昔日廢青今日大叔之不朽「致青春」:

  ◎馬世芳——「這本亂七八糟、五顏六色、滿是失效聯結的書,記錄了九十年代末期五個小青年的世界觀。我們試圖用一種突梯的方式,表述自己(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對,沒什麼大不了。但若要我和別人交換人生,或者讓我從頭再活一次,我也是不願意的。」

  ◎許允斌——「哥們買的不是音樂,是求同道中人。我說的是類比與數位的溫度差異,大數據與私密經驗的遙遠距離。」

  ◎黃威融——「這是五個人青春時期亂七八糟吸收的各種養分的總和:各自偏愛的搖滾樂,當時風行的廣告創意,雜食巧遇的藝術啟發,荷爾蒙失調和青春期暴衝。」

  ◎陳光達——「知影 lán 本底 tiō 有 lán 家己的名,著愛用 lán 家己的話講出來。」

  ◎姚瑞中——「大叔年過已半百,眼前滿是春色嬌;回首來時蓽縷路,只見廢墟無大佛。」

  「這是一本極難定位的書,不實用,卻極具可讀性。它是五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花了一年的青春和大量的金錢,用掉上千張紙、燒掉上千根菸所累積的作品。儘管這本書可能填塞了許多偏見或者自以為是的趣味,但是不可否認的它開創了一個新的創作方向,起碼表現了我們這群人是如何誠實地觀看和存在於這個城市。」

  1996年,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都還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和當時甫創立的大塊出版社合作,開始了這本耗時兩年的怪書製作。當時鮮少大開本全彩圖文書,也少見多角度的城市書寫;台北的咖啡館尚未氾濫,也還不是文青和創意市集的聚集地。在台北出生長大的五人,用「『出清存貨才能告別青春期』的瘋狂態度,挑戰當時出版環境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採用幾近毀滅友誼的吐槽批鬥」(黃威融語),花費一年多完成了這本以現在眼光來看、實為雜誌主題特刊的奇書。書出版後叫好叫座,創新與創意在整個華文閱讀圈都引起注目和討論,甚至出現其他城市的仿效致敬之作。

  此書出版後,若要論「台北學」或研究「台北文化地理」,本書依舊是數一數二的必讀首選。即使放在二十五年後的現在,也少有如此野心勃勃且紮實龐雜的書籍可勘比擬。全書介紹的一百個生存理由畫分為九個面向:怪店、戀物、經典、偏方、土味、嬉味、逃逸、夢想、個人。許多因歲月而生的變化:如「中正廟」已換了匾額、行天宮再不准燒香、Tower Records結束多年、敦南誠品已然熄燈⋯⋯書中的描寫如今成了對昔時台北的鄉愁,也記錄下台北城市史的變遷。至於雞蛋糕和車輪餅在台北街頭依然隨處可見,鴨肉扁和公園號都還在營業,算命仙仍是市民的心理醫師,公園甩手老人也從來不減,你也還是可以去行天宮收驚⋯⋯許多在台北生存的理由數十年來未曾稍變。

  「真正的生活從來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理由》寫的雖然是二〇〇〇年之前的台北,但事實上它一直有一種未來的感覺。即使過了二十多年,今天來看這本書,仍然不覺得過時,也仍然有一種超前的感覺,真的是有一種非常獨特的魅力在裡面。」——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2022年新版】特別收錄16P全新內容:

  1. 作者群+編輯群七千多字精彩對談,爆料許多祕辛。

  2. 五位作者執筆全新圖文:
◎姚瑞中〈當藝術家的一百個悲壯理由〉 
◎陳光達〈我是按怎治好我的「台北不適應症」〉 
◎黃威融〈二十幾年前買的那堆雜誌,現在還在老黃的新家〉 
◎許允斌〈哥們終究是個老性人〉 
◎馬世芳〈一切都從那個充滿陽光和廢棄的十字路口開始〉

作者簡介

  馬世芳

  1971年生於台北。大學時代一面在電台介紹經典搖滾,一面編校園刊物。出社會二十多年,始終以文字和音樂為生,有得有失,大抵都是自己甘願。待過出版業,做過社群網站和獨立唱片發行,十多年前正式進入打零工生涯,以迄今日。寫過幾本書,仍在做廣播,拿過開卷好書獎和廣播金鐘獎。

  許允斌

  1969年生於台北。沒想過上世紀末出一本書,至今內容幾無變化,作者竟要每隔十年寫一次簡介。多年來無甚長進,也不消自我交待了,大體上與其他四位作者的文青道路背道而馳,卻很珍惜此段多年不墜之友誼。

  姚瑞中

  1969年生於台北,退伍二十年仍想不起來曾做過任何正經工作,無聊感常揮之不去,老覺得有自閉傾向,平常沒事愛發呆、拍拍照,竟也莫名其妙成為別人眼中的藝術家,這幾年為了打發時間寫了幾本書。總之,人生這回事對我而言,若不是無聊透頂,就是過度虛無⋯⋯

  陳光達

  1970年生於台北,在學校念的是古代宗教史,出社會後待過新聞雜誌社、大中小型出版社,賣過唱片,經營過社群網站。因緣際會,轉投身到黯黑卻又欣欣向榮的身心靈產業,當了幾年逐水草而居的瑜珈老師。2015年開設「KT Lab 身心實驗室」。

  黃威融

  1968年生於台北,昔日文青今日大叔,當過廣告文案,寫過幾本書。2004年後擔任多本雜誌創刊總編輯,例如《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和誠品書店《提案》。近年以創意顧問身分和不同客戶們合作,期待未來的自己要更靠北激進,同時世故勇敢。

閱讀城市,閱讀台北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五個年輕人引動整個華文世界注目之作。

五個在台北土生土長的年輕人,長期困擾於台北到底是不是個有趣的都市,到底是不是個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都市。最後,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寫作與攝影,他們給自己,也給別人找到了答案:「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他們說,「因為曾經絕望所以積極發現,因為厭倦妥協所以勇於面對,是謂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不賣鴨肉的鴨肉扁是「經典」,一生難得造訪一次的故宮是「怪店」。波麗露,相機大街,ROXY……既存現象可以重新檢視,城市的潛藏能量有待開發。
「真正的生活從來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

作者簡介:

馬世芳

1971年生。高中時代開始在電台戮力引薦經典搖滾樂,當過廣播製作人、出版社叢書編輯。對印刷品有無可救藥的耽溺,曾以為自己會留在出版業,卻在28歲那年創業,搞起音樂社群網站和獨立唱片發行業務。現為五四三音樂站站長,持續寫文章,仍在做廣播,部落格在honeypie.org。

許允斌

回顧八年前的個人簡介,仍然有效。對於影像的熱情依舊不墜,只是焦距更為精準,範圍更為明確。作戰方式也由單兵轉為團體,從固守轉為長征。喔,至於車子,來來去去好幾部,馬力也增加了一倍多,這麼多年來,這一點,倒是有些長進。

姚瑞中

1969年生於台北,退伍十年仍想不起來曾做過任何正經工作,無聊感常揮之不去,老覺得有自閉傾向,平常沒事愛發呆、拍拍照,竟也莫名其妙成為別人眼中的藝術家,這幾年為了打發時間寫了幾本書。總之,人生這回事對我而言,若不是無聊透頂,就是過度虛無...

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理論組畢業,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橫濱三年展、媒體城市雙年展、釜山雙年展、亞細亞散步等國際展覽,足蹟遍佈歐、美、亞洲。曾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另著有《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台灣廢墟迷走》、《台灣行為藝術狀況1978~2004》。目前為專業藝術家、藝術評論工作者及獨立策展人。

陳光達

1970年生,過敏症頭患者,鼻子經常不通。仍寄生於出版業。

黃威融

1968年生,大學時期花了許多時間在編刊物以及和朋友閒扯,退伍後進入廣告公司當文案,在還沒來得及出人頭地之前跑去歐陸旅行,接著展開長達數年的個人寫作時光。33歲以前寫過幾本書,如果接下來的人生還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夠繼續往下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