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 人 兄弟 可以 使用 何 種 說法

您好,歡迎您來到「網路假期 - 答案共享資料庫」!

本系統是為了高雄市學生和其他縣市寒暑假作業使用網路假期系統的學生而開發的。
在這平台您可以新增網路假期解答至我們的資料庫,與各位學生分享,互相幫忙。
本系統需要資金以維持營運 (贊助我們)。

因為本系統解答資料數過於龐大,造成伺服器負擔龐大,每個寒暑假我們都會將解答資料清除重置,讓伺服器能減輕負擔!

歡迎加入開發者的 Discord 群組,最新消息也會在群組發布!

最新消息都會在粉專發布,快來按個讚!

網路假期 - 答案共享資料庫

稱 人 兄弟 可以 使用 何 種 說法

中国男人喜欢称呼“兄弟”,“哥们儿”之类的。国外的小伙伴们也是这样,那英文如何称兄道弟呢?


1. Mate
Mate在英语里的意思可多了,它可以当“配偶”、“同事”、“熟人”讲。作为称呼时,通常用在男生们之间,是种比较友好的称呼。
例: Got a light, mate?
有火吗,老兄?


2. Pal
大家对pen pal(笔友)这个词应该不太陌生,pal其实指的就是亲密的小伙伴,跟buddies很相近。但是,如果用在直接称呼某个人时,pal通常包含了一种气恼的情绪在里面。
例:Listen, pal, I've had just about enough of your advice.
听着,伙计,你的忠告我听够了!


3. Dude
看美剧时,你可能常能听到dude这个词。这个称呼备受美国年轻人喜爱,小伙伴们喊起来特别顺口。通常只用于男生之间,当然也不排除被敬为女汉子的个别女童鞋。意思就是“哥们儿”、“老兄”。
例:Hey, dude, what's up?
嗨,哥们儿,咋了?


4. Buddy
复数形式的buddies指的是关系特别要好的男生,这里你千万别想歪了,它跟“好基友”可是两码事。Buddies指的就是“铁哥们儿”、“发小”。但是如果是在口语中称呼buddy,或者bud,一般都是在招呼陌生人,意思是“伙计”、“哥们儿”。是不太有礼貌的那一款。
例:Hey, buddy, do you know where Maple Street is?
嗨,伙计,你知道枫树街怎么走吗?


5. Bro
不用说你也能猜到,bro来自英文单词brother(兄弟),也是北美男生之间拉近关系的一种友好称呼。
例:Catch you later, bro.
待会儿见,老兄。


(来源:普特英语 编辑:许晶晶)

其实,歪果仁的亲属称谓很好掌握,比如uncle一个词可以叫遍叔伯舅舅姑父姨父,简单粗暴。

但是架不住中国小伙伴习惯了复杂思维,总在纠结他们到底怎么分清楚谁是谁呢?那咱们今天就细细理一遍,看看各种亲戚都怎么叫。

稱 人 兄弟 可以 使用 何 種 說法

集中精力,越往后越难,要坚持看完哦!

immediate family
直系亲属

Immediate family这个概念在各种法律中会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来说,英文中的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siblings)、配偶(spouses)和子女。

Close relative也可表达同样的意思。

extended family
稍远的亲属

► Grandparents

英美人民称呼自己的祖父母时有很多种亲昵叫法。奶奶、外婆可以叫作granny、nana、grandma;爷爷、外公可以叫作grandad、grandpa等。

但对他人提起自己的祖父母时,一般就说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

如果你想分清楚到底是爸爸那边还是妈妈那边的祖父母,就可以用“on ... side”的表达,例句:

My grandmother on my mom's side is Korean.
我外婆是韩国人。

你还可以用maternal grandparent来指代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则称为paternal grandparent。这种说法比较正式。例句:

The patient says that his maternal grandfather died of brain cancer.
病人说他的外祖父死于脑癌。

曾祖父母是great-grandparents。所以great-uncle就是舅老爷、姑老爷,great-aunt就是伯祖母、姑姥姥。

你可以继续在前面加great-,表示再上一辈的祖父母,例句:

My great-great-great-grandfather fought in the Civil War.
我的曾曾曾爷爷打过内战。

不过,你可以直接叫他们ancestors,祖辈。

同理,你也可以有曾孙子、曾孙女(great-grandchildren),他们都是你的descendants(后代),或offsprings(子女、后代)。

► Aunts and uncles

叔伯姑姑是paternal aunt/uncle,姨妈舅舅就是maternal aunt/uncle。

他们都是你的aunt/uncle by blood,有血缘关系的。

他们的配偶则是aunt/uncle by marriage。

和中国孩子管爸妈的朋友叫叔叔阿姨一样,有些外国家庭里,孩子也会叫爸妈的好友aunt或uncle。

► Cousins

当人们说到cousins这个词时,通常指的是first cousins,即堂(表)兄弟姐妹。

其他的远亲(distant relatives)也可称作cousins。

Second cousin,第二代堂(表)兄妹,是你父母的堂(表)兄弟姐妹的孩子。

Third cousin,第三代堂(表)兄妹,就是你祖父母的堂(表)兄弟姐妹的孩子。

你的亲兄弟姐妹(siblings)的子女叫做nephew(侄子、外甥)和niece(侄女、外甥女)。

接下来,烧脑的部分来了。

如果有一个人跳出来说,我是你的second cousin once removed,你知道你们是什么关系吗?

Removed其实相当于中文里的辈分,差一个辈分,叫做once removed,差两个辈分就是twice removed。

通过图表来看

稱 人 兄弟 可以 使用 何 種 說法

▲ Emma是Frank爸爸的表亲(first cousin),Frank和Emma之间差一个辈分。Frank和Emma的关系就是first cousins once removed。

稱 人 兄弟 可以 使用 何 種 說法

▲ Emma是Harry爷爷的表亲(first cousin),Harry和Emma之间差两个辈分,所以Harry和Emma的关系就是first cousins twice removed。

稱 人 兄弟 可以 使用 何 種 說法

▲ Gwen是Harry爸爸的第二代表亲(second cousin),Gwen和Harry之间差一个辈分,所以Gwen和Harry的关系就是second cousins once removed。

如果表亲辈分关系实在太复杂,算不清楚了,那就简单粗暴地翻译成“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吧,没有人会怪你的……

稱 人 兄弟 可以 使用 何 種 說法
  「家人」重定向至此。關於中國古代對家僕的別稱「家人」,請見「僕人」。

汉语親屬系統(Chinese kinship)在人類學裏被歸類於描述型親屬系統(descriptive system)或蘇丹型親屬系統的一種。這是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在1871年的作品《血親和姻親制度》[1]裏所提出的六種親屬系統之一,其中以苏丹型亲属系统最为复杂,而漢語親屬關係則列其一。在該系統中每個人依據其宗族輩分、性別與年齡,而有不同的親屬稱謂。

在漢語當中,親屬是指因婚姻或血缘與人结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又稱親人家人,其他則稱為親戚。闡述親屬關係的記錄最早見於先秦典籍《爾雅》第四章的釋親。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所謂族內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為中心,包括宗族內的男性和他們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們的配偶。然而即使這樣,隨著人口增加也發展出少數幾個專用稱謂。到了現代則多分為血親、姻親及配偶。

簡述编辑

首先,父系的兄弟姊妹,長一輩就成了伯叔姑,再長一輩,便加上公/爺表示輩份。

妻子的兄弟姊妹內兄/弟/姊/妹妻兄/弟/姊/妹,又叫舅子姨子,長一輩是

再看堂表之分,同宗是堂,異宗是表。即父系的男丁是堂,其他是表。要注意是表姑是父系的表姐妹,而不是父系的姐妹

伴侶方面,父系兄弟的伴侶叫兄嫂弟妹/弟妇/弟媳/弟妻,長一輩叫伯姆/伯娘叔嬸/嬸嬸。再長一輩,叫伯婆叔婆/嬸婆

父系姊妹的伴侶加上表示是其丈夫,即姐夫妹夫。長一輩則用,即姑丈姑父

內兄弟的伴侶叫妻兄嫂/內兄嫂/姻兄嫂妻弟妹/內弟妹/姻弟妹,簡稱兄嫂弟妹,長一輩叫舅母/妗婆

內姊妹的伴侶叫襟兄襟弟,長一輩叫姨丈姨父

所以亲属称谓是由關係和輩份組合而成的。

血親编辑

直系血親编辑

  • 父系 - 父親(爸爸、爹)→祖父母(爺爺、奶奶)→曾祖父母(太爺爺、太奶奶)→高祖父母 与直系九世后代名称由《尔雅·释亲》准确记载不同,「高祖」往上追溯的祖先名称谱系无古籍记载。网传「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云云,或是出自一网文作者的私设定[2],常被错误当作出自《尔雅》,并同直系九世后代名称一道煞有介事冠以「祖宗十八代」之名传播。實際上,根據鄭珍的《親屬記》,「由曾祖而上,統謂之曾祖、高祖。由高祖而上,統謂之遠祖,或謂之先君。連己身或不連己身上數之,各視其數,謂之幾世祖。」也就是說,「高祖」繼續向上追溯,已無特定稱謂,統稱「遠祖」。而訛傳的稱呼中,「太祖」「鼻祖」是指首先在某地定居或獲得封爵授職的人,並非直系親屬稱謂。[3]九玄七祖:是漢字文化圈對難以計算的父系祖先、男系子孫的統稱。「九玄七祖」常見於宗教之超渡,九玄是指之後的九代子孫,七祖是指之前的七代祖先[4]。在台灣,傳統的祭祖儀式上會擺設九玄七祖的牌位[5]。道教經典《道經》認為,如果一人能得道,他的九玄七祖都能獲得超升[4][6]。輩份從高往下計數,九玄是指: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七祖是指:父、祖、曾、高、太、玄、顯[4]。
  • 母系 - 母親(媽媽、娘、姆)→外祖父母(姥爷、姥姥;外公、外婆)→外曾祖父母(太姥爺、太姥姥;太外公、太外婆)→外高祖父母
  • 兒/兒子 - 夫妻的男性第一子代,口語又稱仔、寫作囝(廣東粵音讀南[需要解释])。
  • 女兒 - 夫妻的女性第一子代,口語又稱閨女、女、寫作囡(廣東粵音讀南[需要解释])。
  • 孫 - 夫妻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 曾孫/重孫 - 夫妻間的第三子代,閩南語稱「乾仔孫」(kan-á-sun),粵語口語又稱息(粵語讀音:塞 sak7)。
  • 玄孫 - 夫妻間的第四子代。→來孫、昆/晜孫、仍孫、雲孫、耳孫,夫妻間的由第五子代孫至第九子代孫。

旁系血親编辑

  • 父系長輩
    • 伯 - 父親的兄長,稱為伯父、伯伯、大爺、X大爺、X子爺(父親的大哥為大大爺,二哥為二大爺、二子爺,三哥為三大爺、三子爺...)
    • 姆 - 伯父的妻子,稱為伯母、大娘、X大娘、X子娘(父親的大嫂為大大娘,二嫂為二大娘、二子娘,三嫂為三大娘、三子娘...),粵語稱「伯娘」。
    • 叔 - 父親的弟弟,稱為叔父、叔叔、嗒嗒
    • 婶 - 叔父的妻子,稱為叔母、嬸嬸、娘娘(與嗒嗒相對,娘字讀降調)
    • 姑 - 父親的姊妹,稱為姑母、姑姑、姑媽,粵語「姑媽」專指父親的姊姊,父親的妹妹稱「姑姐」;吳語稱父亲的姊姊为「嬤嬤」。
    • 姑丈 - 姑母的丈夫,也稱姑父、姑丈
  • 母系長輩
    • 舅 - 母親的兄弟,稱為舅父、舅舅、娘舅
    • 妗/妗子 - 舅父的妻子,稱為舅母、舅媽、妗母
    • 姨 - 母親的姐妹,稱為姨母、姨媽、阿姨、姨娘,有些地區「大姨/姨媽」專指母親的姊姊,「阿姨」、「姨娘」則稱母親的妹妹
    • 姨丈 - 姨母的丈夫,也稱姨父、姨丈
  • 同輩
    • 兄弟姊妹 - 也作兄弟姐妹,指有相同父親和母親的人。
    • 雙胞胎兄弟姐妹
    • 同父異母兄弟姐妹
    • 同母異父兄弟姐妹
    • 堂兄弟姊妹 - 父系血親的長輩(伯、姆、叔、嬸)的兒子或女兒,口語時一些地方不帶“堂”字。
    • 表兄弟姊妹 - 父系血親的長輩(姑)的兒子或女兒和母系血親的長輩(舅、妗、姨)的兒子或女兒
  • 晚輩(對使用在不同性別的人物時,斜線前後的字取對應性別者,括號內的字放在最後面就是對女性的稱呼)
    • 侄兒/女 - 男性稱兄弟的兒子或女兒
    • 姪兒/女 - 女性稱兄弟的兒子或女兒
    • 舅甥(女)- 男性稱姊妹的兒子或女兒,一般多稱「外甥」
    • 姨甥(女)- 女性稱姊妹的兒子或女兒

姻親编辑

  • 姻親
    • 長輩
      • 公公:丈夫的父親,又稱家翁、家公、阿公,也直稱爸爸,有些地區稱「老爺」,閩南語稱「大官」,讀音為Da-guaⁿ
      • 婆婆:丈夫的母親,又稱家姑、家婆、阿婆,也直稱媽媽,閩南語稱「大家」,讀音為ta-ke,粤语口语习惯稱「奶奶」(当面称呼或他述)或「家婆」(常用于他述)
      • 岳父:丈人,亦有地區稱丈母達,妻子的父親,口語也直稱爸爸,粵語口语习惯稱「外父」
      •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親,口語也直稱媽媽,粵語口语习惯稱「外母」
      • 繼父母,又稱後爸/媽,吳語稱「晚爹/娘」
    • 同輩
      • 嫂/嫂嫂/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 弟媳、弟妹、弟婦、弟新婦: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 妹夫、妹婿: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 妯娌(zhóulǐzhóuli):兄弟的妻子間互相的称呼或合称,北京官話唸「妯娌(ㄓㄡˊ ㄌ一ˇ)」。在臺灣,輩份較大的妯娌會直接叫小妯娌的名字,對外人介紹則說小嬸仔;輩份較小的妯娌會稱呼大妯娌為阿嫂大嫂,對外人介紹也稱呼為阿嫂大嫂
      • 连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的称呼或合称,也稱襟兄弟、連橋
      • 大伯子:對丈夫的哥哥的稱呼,又稱「大伯」
      • 小叔子:對丈夫的弟弟的稱呼,又稱「小叔」
      •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粵語稱「姑奶」
      •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又稱「小姑」或姑妹
      •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又稱「大舅」或内兄
      •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又稱「小舅」或內弟
      • 大姨子:對妻子姐姐的稱呼,又稱「大姨」或姨姐
      • 小姨子:對妻子妹妹的稱呼,又稱「小姨」或姨妹
    • 晚輩
      • 兒媳:亦有稱兒媳婦,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又稱媳婦、新婦(粵語白讀為pou5,音「抱」)
      •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 内侄(女):对妻子侄(女)兒的稱呼
      • 外侄(女):对丈夫侄(女)兒的稱呼
      • 内甥(女):对妻子姨甥(女)的稱呼
      • 外甥(女):对丈夫舅甥(女)的稱呼
      • 繼子女
      • 繼兄弟姐妹
  • 配偶
    • 丈夫:結婚男女對自己男性伴侣的称呼,近代多雅稱「先生」,傳統則稱「外子」、「相公」、「官人」、「夫婿」、「夫君」等。當代有人稱「老公」,但有人不喜歡用,因為在清朝時京城妓女對太監(公公)蔑稱為「嫪(ㄌㄠˋ)公(老公)」[7]。
    • 妻子:結婚男女對自己女性伴侣的称呼,近代多雅稱「太太」,俗稱「老婆」,傳統則稱「内子」、「內人」、「娘子」、「夫人」(敬稱,用於稱呼他人的妻子)。

其他编辑

  • 乾親(多無血緣關係,一般不認為是嚴格意義上的親戚)
    • 乾爹/乾爸/乾爺
    • 乾娘/乾媽:乾爹/乾爸/乾爺的配偶
    • 乾哥/乾姐姐
  • 過繼
    • 過繼達 或直稱爸、爹,等
    • 過繼娘 或直稱媽、娘,等
    • 過繼兒/閨女

汉语亲属称谓与英語亲属称谓的比较编辑

  • 印欧语的亲属关系原本与汉语一样十分复杂(例如拉丁语[8]、古英语[9]等),但后来逐渐简化,现代英语中的称谓较为简单。
  • 在日常使用的词汇上,汉语的称谓基於大家族,现代英语的称谓基於核心家庭。举例说明,汉语中父母的兄弟姐妹及配偶,细分为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母、伯父、叔叔、姑父、舅舅、姨父,而现代英语中,aunt和uncle分别统称其中的女性和男性。此外,汉语的称谓是基於父系社會。比如,“堂”者,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是同姓家属,是家里的人,而“表”者,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是异姓亲属,是外面的人;再比如,“外”者,如外公、外婆是母亲那边的人,是外人,而爷爷、奶奶是父亲这边的人,是“内亲”,是家里的人。而英语的称谓系统却不做这样的区分,如grandfather既可以表示爷爷,也可以表示外公;cousin既可以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可表示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
  • 现代英语中同样可以表达复杂的亲属称呼,只是日常并不经常使用。例如可以用paternal uncle(伯伯、叔叔), maternal uncle(舅舅), paternal cousin(堂兄弟姐妹、姑表兄弟姐妹), maternal cousin(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 grandfather on father's side(爷爷), grandmother on mother's side(姥姥)……等称谓进行详细区分。如果要表达更精确的关系的话,还可以说成father's elder brother(伯父), father's younger brother's daughter(叔叔的女儿)……
  • 现代英语中同样有比较复杂的亲属称谓,例如,英语中有“first cousin, twice removed"之类的称谓[10],汉语中反倒没有类似说法。
  • 在古代的汉族中,通过称谓就可确定一个人在家里的地位和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和当尽的义务,这样各人守好自己的本分,有利于家族的管理,有利于儒家等级制度的实施。有人[谁?]认为,西方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没有东方那么複雜,所以表现在称谓上也没有那么复杂和细致。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早期西方语言如拉丁语[11]和古英语、古俄語同样有十分复杂的亲属称谓,只是后来在现代英语中被简化了。[來源請求]
  • 日常称呼时,在汉語中稱呼长辈時,必須要避諱。英语中除父母及直系的長輩血親外,对其他的長輩親屬以尊稱加名字甚至或直呼其名则是可以接受的。
  • 汉语重長幼,但更重地位輩分,故可能稱呼比自己年幼的長輩叔叔甚至叔公,而非直呼其名。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Lewis Henry Morgan (1871)Systems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 of the Human Family.
  2. ^ 我是做短视频的,但写这篇文章是想让孩子少看短视频.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3. ^ 鄭珍. 親屬記. 初來此居之祖,或初得爵命者,曰始祖,曰太祖,曰鼻祖,曰祖考。
  4. ^ 4.0 4.1 4.2 蕭登福. 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 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5: 327 [201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5. ^ 台灣史料研究.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9: 113;118 [201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6. ^ 张志哲. 道教文化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 92 [201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7. ^ 丈夫詞源
  8. ^ Latin Kin Terms. University of Manitoba.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3).
  9. ^ Old English Kinter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Manitoba
  10. ^ Kimberly Powell. How Are Cousins Related?. ThoughtCo.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6).
  11. ^ What Did the Romans Call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ThoughtCo.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延伸閱讀编辑

  • Morgan, Lewis Henry. 1877. Ancient 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cMillan & Company, London (complete text online)
  • Wolf, Arthur P. and Chieh-shan Huang. 1985.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中文) Code of (Mourning) Attire 方氏譜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