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平安 何如 奉 橘 三 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现存双钩摹本,左下亦有鑑定的簽署,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從西元六世紀的南朝以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喜好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由於此類珍貴書蹟都收藏在皇宮之中,即使是平民收藏家也不會輕示於人。有時帝王為分送親信,或是擔心真跡觀賞過多次會有傷害,常會請人以雙勾填墨的方式將書跡做復製,此三帖即屬這類摹本。

平安帖[编辑]

〈平安帖〉中書體為行書兼草書,其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和挑轉折之間,有很多細微的動作,許多的帶筆行為以及草書筆法,十分自然而巧麗。

釋文:此粗平安 脩載來十餘日 諸人近集存 想明日當復悉來 無由同 增慨

何如帖[编辑]

〈何如帖〉書體為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自己近況。其中「復」字重複三次,各不相同,以寫書法來說,稱為"得意忘形"。

釋文:羲之白 不審、尊體比復何如 遲復奉告 羲之中冷無賴 尋復白 羲之白

奉橘帖[编辑]

〈奉橘帖〉書體為行書,奉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短信。字體大小有豐富變化。此帖在唐代就很有名,唐代詩人韋應物《答鄭騎曹求橘詩》 :“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

釋文:奉橘三百枚 霜未降 未可多得

王羲之 平安 何如 奉 橘 三 帖

參見[编辑]

  • 快雪時晴帖

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晋代书法作品

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属于中国晋代书法,文物原属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书迹是双钩廓填(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纸覆於原作上,先双钩字的轮廓,再逐笔填墨)的方法,摹写在硬黄纸上,包含了三封短信。第一则为“平安帖:,是一件行书兼草书的作品。第二则”何如帖“和第三则”奉橘帖“都是用行书书写。三帖中,”平安帖“的运笔提按顿挫变化较多,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十分灵巧;”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变化;相形之下,”何如帖“就比较端整。

中文名 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类    别 中国书法年    代 晋代 作    者 王羲之

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1]  

【名称】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年代】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规格】该幅 24.7x47.3公分;隔水一 24.7x8.7公分;隔水二 24.7x8.4公分;隔水三 24.7x9公分;拖尾一 24.8x60.4公分;隔水四 24.9x4.5公分;隔水五 24.9x9.3公分;拖尾二 24.9x60.8公分;隔水六 24.9x12.9公分

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封面) [1]  

石渠宝笈初篇(御书房),下册,页932;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页1-2

这件书迹是双钩廓填(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纸覆于原作上,先双钩字的轮廓,再逐笔填墨)的方法,摹写在硬黄纸上,包含了三封短信。第一则为「平安帖」,是一件行书兼草书的作品。第二则「何如帖」和第三则「奉橘帖」都是用行书书写。三帖中,「平安帖」的运笔提按顿挫变化较多,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十分灵巧;「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变化;相形之下,「何如帖」就比较端整。

释文: 此粗平安。脩载来十馀 □。□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复悉。□□由同 增慨。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 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泠无 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1]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 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 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钩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钩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谘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用的就是这件书迹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次,《平安》中“当复”之“复”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复”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 《何如帖》较端整,三个“复”字,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 《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 其他如“白”、“奉”等字。其他如“白”、“奉”等字。 也是变化不一。也是变化不一。 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二帖略见於褚遂良《右军书目》。前二帖略见于褚遂良《右军书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鉴书人徐僧权、唐怀充二人的“僧权”、“怀充”押署,故此帖钩摹的上限,可能在梁隋之际,亦未可知。 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驸马都尉李玮家,尚有“李玮图书”收藏印。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驸马都尉李玮家,尚有“李玮图书”收藏印。 后入宣和内府。后入宣和内府。 再绍兴内府,明清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觐辰、张玉裁、张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再绍兴内府,明清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觐辰、张玉裁、张孝思)笪重光等所藏。 入清内府,未受重视,《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 惟古法帖为《宝晋斋帖》、《东书堂帖》、《戏鸿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异。现藏故宫博物院,先后收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墨迹》,《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及二玄社精印。 存真卷行於世。存真卷行于世。 [2]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历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将零散的书迹裱背成一定长度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复原貌。 这卷书迹是用双钩廓填的方式,复制了三件王羲之短札。这卷书迹是用双钩廓填的方式,复制了三件王羲之短札。 《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 《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 《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王羲之(约303-361):山东临沂人,西晋末随父南渡,曾拜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和东晋士人一样,他向往道家,喜爱山水,书风富有诗意和性灵的特质,正代表了艺术家所寻求的自我解放。此三帖虽是唐代以前的双钩摹本,但笔划的使转勾挑仍可看出充满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书法线条彷佛有了独立的生命。它打破了隶书方正庄严的特质,把书法带入能自由而丰富地表达个人性情的境地。 [1] 

参考资料
  • 1    晋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网[引用日期2012-11-26]
  • 2    东晋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2-10-19]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王羲之AD 265-AD 420

在擴增實境中查看

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市, 台灣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創今草與行書典範,世稱書聖。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寫的兩封信,〈奉橘〉原是〈何如〉帖尾附書。流傳過程中,〈平安〉失去最後兩行,〈奉橘〉則逐漸獨立。三帖在明末合裱成卷,並從它處移配歐陽修(1007-1072)等人的觀款。三帖皆唐人雙鉤廓填,押署一併摹出。牽絲映帶處鋒毫畢現,可見書聖揉合快慢、方圓、提按變化的高超筆法。單字造形富大小、偃仰、開合、欹正之變,無一雷同又互相襯托,深刻展現出創造力。

釋文:(第一則)此粗平安。脩載來十餘□(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當復悉。□□(來無)由同增慨。(第二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泠無賴。尋復白。羲之白。(第三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詳細資訊

  • 標題: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 建立者: 王羲之
  • 建立日期: AD 265-AD 420
  • 實際尺寸: 縱:24.7公分 橫:47.3公分
  • 類型:
  • 權利: 國立故宮博物院
  • 材質: 紙本
  • 朝代:

下載應用程式

不僅可以探索博物館,還能透過藝術作品效果、Pocket Gallery、Art Selfie 等功能發掘更多樂趣

王羲之 平安 何如 奉 橘 三 帖

推薦

宋 郭忠恕書三體陰符經墨拓本

外觀相似的作品

宋 常杓 篆書宋人詞

使用相同的媒材

杏林春暖 —養生醫療趣味書畫特展

相關精選故事

宋 常杓 篆書宋人詞

來自相同的系列作品

淳化祖帖(九) 冊 晉王獻之書腎氣丸帖

相同時期創作的作品

快雪時晴帖

由相同的藝術家創作

宋 常杓 篆書宋人詞

使用相同的媒材

王羲之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