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初次知道《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 2014)這部電影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多的感覺,這部透過罹癌患者的觀點出發,講述關於他的愛情故事、家庭互動,其實並不怎麼新鮮,而且可預期的,就是那些公式化的劇情,正如前年底的電影《愛正好》那般。不過在觀賞完這部電影,我感動不已,也對這部電影改觀,雖然《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大致還是走著那些劇情發展,但是劇情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人生啟示,探討的東西很深很值得細細思考品味,不僅是對於愛情、家庭、人生的描繪,還有仔細描繪心靈成長的部分,是一部輕鬆幽默卻又會讓人盈著淚水、五味雜陳的電影。本片改編自普林玆獎得主約翰葛林的同名暢銷小說,由甫在《分歧者》中合作的夏琳伍德莉、安塞爾埃爾葛特、《侏羅紀公園》蘿拉鄧恩、《蜘蛛人》威廉達佛攜手演出。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關於這部電影,我想從他的英文片名開始講起。"The fault in our stars"取自莎士比亞的劇作《凱薩大帝》中的台詞,劇中本是卡西烏對布魯托所說的箴言,告誡布魯托會有這樣的身分地位,不是因為我們的天生注定,而是因為我們的脆弱所致。在《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這部小說或是電影當中,便用這樣的台詞做為引言,罹患癌症或許是在出生前就冥冥注定的錯誤,但該如何活在這樣的缺憾當中,接受它而活的美好,便是這部作品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義,也因為如此,即使電影從美麗的愛情、溫暖的家庭出發,最終,故事的中心還是回歸到了主角海瑟的身上,看她如何在缺憾當中轉變成長活的圓滿。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海瑟,是甲狀腺癌末期的患者,她的生命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都可能引爆,也因此讓她在剩餘不多的日子裡,希望可以走的輕巧,不要因為她而造成身邊的人沮喪,生活變調,在這樣一個悲觀、憂鬱的生活狀態下,一本沒有結局的小說《莊嚴的痛苦》成為她的良伴。直到她遇見了男孩奧古斯都,這位陽光、開朗的男孩之前罹患了骨肉瘤,失去了一隻腳,卻在這樣殘缺的生活當中,找到了自信。他的出現帶給了海瑟很不一樣的人生體會,古斯在海瑟的心中慢慢佔有一席之地,改變了海瑟對於她有限的生命的看法,兩顆殘缺但是美麗的星星向互撞擊,產生絢爛的火花,火花即使短暫,剎那卻是永恆。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愛情對海瑟來說,可能是從來沒有想過會實現,但是卻極度渴望的人生歷程,她害怕愛下去了,就會造成對方的痛苦,造成那個人後續生命的悲慘,不過古斯可不是這麼想的,他認為他的生命雖然有限,卻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讓人能夠記住他,累積很多美好的回憶,不會因為他死去而被遺忘,在被古斯的影響下,海瑟懂了「愛」是不談傷害的,能夠得到另外一個人無怨無悔的付出,你也能夠甘之如飴的用相等的能量去回應他,是人生最快樂的幸福,不管是男女朋友之間的愛,還是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愛,都是一種付出,即使其中有各種酸甜苦澀,都是最甜蜜的負擔,而在這樣甜蜜的負擔之下,很慶幸我們都能有人記住我們,成為最珍貴的回憶。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人生是一個注定要別離的旅程,差別只是終點站的遠近,有的人可能是南勢角到淡水,有的人卻只是新北投到北投,既然注定要別離,與其對人生旅程中上車相遇的同行者冷漠相待,不如就和那個有緣的他相視而笑,讓每一個有限的分秒,因為有了相遇,有了記憶,而變得無限美好。我想,這就是古斯對海瑟的影響,而海瑟能夠在遇見了古斯之後產生的思考與改變。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除了甜蜜的愛情、美好的家庭,電影中出現海瑟和古斯去尋找《莊嚴的痛苦》作者彼得萬豪頓這個橋段,是一個當頭棒喝,是電影中美好、輕鬆的畫面當中的一個轉捩點,海瑟和古斯發現萬豪頓只是一個酒鬼,生活糜爛,就跟X教授在《未來昔日》的型態一樣,他不希望跟人討論小說沒有結局的結局,這讓海瑟和古斯相當憤怒,卻也戳破了海瑟和古斯看起來美好人生的假象,讓他們也讓觀眾看到了事實的殘酷,事實就是他們注定有個人要先走,面對死亡,不管是瀕死之人還是親朋好友都是一種折磨和恐懼,萬豪頓體會過這樣的痛苦,所以他很殘酷卻也很真實的告訴他們真相,那是無法承受的心靈折磨。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同時,萬豪頓不願繼續討論故事中的結局,也和他自身的不確定有關,雖然看起來頹廢,但那是他對於自己的女兒罹癌身亡的一種慰藉,小說中的安娜是虛構的人物,卻也是對她女兒形象的反射,安娜死了,大家的人生都停在那一霎那,就像他女兒死了,萬豪頓還在蒐尋那個未來該怎麼走,他想透過文學讓女兒永遠存在,但他卻心知肚明,女兒是永遠離開了,他不知道安娜死後大家的生活如何,那是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生活應該往哪個方向走,他不想要讓創傷再度疼痛,於是隱居,直到古斯和海瑟的到訪,他在他們兩個身上看見了存在的力量,卻也看到了他們無可避免的哀傷,那一刻他想起了安娜,想起了他的女兒,再一次的不得不去面對痛苦。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他不寫續集,他不想繼續在那個痛苦當中翻騰,只是古斯和海瑟都還太年輕,沉浸在愛和悲傷的總和裡,他們沒有期望到未來所帶來的現實衝擊,所以他們暴怒。痛苦是需要被看見的,在這次的衝突當中,讓萬豪頓看見了那個他一直逃避看見的喪女之痛,海瑟的出現讓他體會到的是因為愛所以他更應該學著放手,他應該找尋新的、沒有安娜的篇章,生活中有缺憾,但依舊擁有美好,所以也就希望可以在最終,他可以為海瑟和古斯做點什麼。而最後海瑟也懂了,因為和父母之間的爭執,和萬豪頓的爭吵,也因為一個突如其來的轉變,她被迫拖著孱弱的身體去看現實讓人沉重的一面,她可以更圓融的面對生死,去接受命運給她的安排,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得到無限的價值,在從這無限的價值中,因為回憶與思念,得到大於無限的美好。因為過程中有太多的痛苦,在翻過痛苦的山嶺後,她所得到的是她拚了命換來的。雖然她依舊沒有辦法去面對萬豪頓,沒有辦法接受這個頹靡的生活方式,她懂了萬豪頓的痛苦與選擇,她成長了。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在夏琳伍德莉和安塞爾埃爾葛特充滿火花的詮釋下,即使病容,卻也讓人看見了愛的美麗;雖然痛苦,讓人不禁掬一把淚,卻也讓人看見了生命的價值;雖然不捨,卻也讓人體會到了放手的重量;雖然還是害怕,但也讓人更勇敢的面對生死難題。每一顆星星都是有生命期限的,就跟我們一樣,要如何在那個期限當中,綻放出閃耀他人而無限美麗的色彩,是我們在看完電影後值得去思考、去把握的事情。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在文末,附上電影主題曲,來自紅髮艾德(Ed Sheeran)演唱的"All of the Stars"。


歡迎按讚加入【MOVIE BOULEVARD】FB粉絲團: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身為一個憤世嫉俗的人,看所謂「催淚電影」(tearjerker)的時候,最怕遇到拙劣的灑狗血手法,讓我一直感受到導演與編劇的那個聲音:「快哭吧!哭啊!這邊慘成這樣了妳還不哭!」,這樣我就會完全出戲。而《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是手段很高明的催淚電影,足以卸下大部分憤世嫉俗影迷的心防,好好被它感動一回!大部分的人,會被本片年輕男女主角的感情以及生存困境而感動落淚,再不然就是為了癌童治療過程的苦難與父母的種種心痛心碎而難過,無論如何,出了電影院你一定會更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16歲的Hazel﹝雪琳伍德利﹞是癌症末期病人,她因母親﹝蘿拉鄧﹞的堅持而參加支持團體的聚會,並認識了曾因癌症鋸掉半條腿的Gus﹝Ansel Elgort, 安賽爾埃爾格特﹞,進而與他相戀。他倆比其他情侶面對更灰暗的前景,但這段愛點亮了彼此的人生...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對歡笑與淚水的掌握非常好。既然主角是年紀輕輕的癌末病人,它的本質當然是悲傷沉重的,關於這點,本片沒去掩飾,它包括了幾幕癌症患者家屬面對發病時的煎熬緊張,時常點綴著主角們面對生命脆弱的無可奈何,而且沒有安排一堆正向思考、宗教、信心等等不切實際的裝飾,但角色們在理解現實的黑暗無望時,也能尋找出自嘲式的黑色幽默,以及短暫但深刻的美好。這種安排之下,觀眾看到的美麗,感覺很誠懇真實,不是硬拗的。觀眾可以真正感受到他們的痛苦、產生同理心,而不是在可憐他們。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片中有幾個觀點很引人深思,以下一一細談,但比較建議看過電影之後再來看。

得了癌症的年輕人,該如何定義自己?本片有一幕,Gus問Hazel一句"What's your story?",她直覺就講起何時發現罹癌等等,但Gus說他不是問這個,而是她的其他人生經歷。這簡單的對白讓人好難過,Hazel病得太早太久,病又對她影響太大,例如永遠掛著的呼吸器、隨時戒備的父母、自我封閉的生活等等,她已經太習慣把癌症與自己緊緊結合,也直覺認為別人若問起跟她相關的故事一定是問癌症。她的人生都還沒開始,就要因病還給老天了,她該怎麼定義這趟短暫的生命?幸好她終於有機會好好愛過,或許下回再有別人問她"What's your story?"時,她的直覺回應會不同,而不是讓癌症定義了自己的生命。的確,如同片中出現的一句話,有些人的無限大,就是比其他人的無限大還要大(Some infinities are bigger than other infinities.),或許一個健康活到八十歲的人,他可以有很多澎湃精采的感動與體悟,比一個活不到二十歲的人還多,但Hazel與Gus擁有的這段短暫回憶,也可說是他們倆的小小無限了,就算比較小,但同樣是精彩豐富的。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本片還強調了一點:將逝病人對她所愛的人們擺脫不去的責任感,其實更常是使病人封閉痛苦的根源。面臨人生終點已經夠傷心了,更難過的是其他親朋好友也會很心痛。這對病人是更難面對的,就算接受了自己的命運,想到愛的人們會痛苦,更是心沉重。所以,原本媽媽去上課準備當社工卻不打算告訴她,是怕女兒感覺被拋棄,但媽媽想錯了,女兒聽到這件事其實覺得很開心,因為她知道媽媽在她去世後還會有自己的人生,對此她如釋重負。或許面對將逝的至親,除了表達「不捨」,還應該適度表達「捨」,這反而減輕了彼此的心理壓力。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人生很無常,而且常超出人的預期與承受度。男女主角的朋友Isaac氣呼呼提到,他那位立誓要陪著他的女友,嚷著因為無法承受他將全盲的事實所以要分手,此時Hazel的回應很老成,她包容地說, 人做承諾時不一定完全了解這承諾真正代表的意義、為了實現它要付出多少代價。為何承諾常常不可信呢?因為大多數人錯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與世事變化的程度。山盟海誓固然動人,但在現實面前,一丁點意義都沒有。

特別還要提片中的一場戲,就是Hazel與Gus去荷蘭見她崇拜的作家Van Houten的那幕。剛看到那段時覺得很怪,我當下的想法是,我已經聽懂Van Houten的意思了,了解他想表達什麼。但我不懂Van Houten為何要如此激動地對待這兩位客人,也不懂這兩個年輕人為何如此堅持要人家給一個給不出來的答案。不過後來我再想想,突然可以體會了。畢竟這兩位主角才十幾歲啊,雖然經過多年病魔打擊,但畢竟只是兩個孩子,面對人生的戛然而止哪有辦法直接面對?作家說的話,哪是飛了半個地球尋找答案的他們可以馬上理解與接受的?而作家無禮的態度,雖然很誇張,但看到片尾多知道一些關於他書中角色的背景之後,大概也可以理解他對這話題為何如此激動。這樣想過以後,乍看之下似乎太煽情的這段戲,卻變得很有意義。

作家的看法,很殘酷卻又很有道理,或許也可說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吧,你很衰,沒錯,但人生就是這樣,這世界沒欠你什麼。而人生停止了就是停止了,沒有「之後」了,之後怎樣也不重要了。很殘酷,很可怕,而十幾歲的人怎麼可能接受。作家與兩位孩子的人生觀,其實有更多可對話的潛力與空間,可惜的是,電影裡Hazel最後一次見到作家時,他扮演的只是純粹的信差,沒有讓他的想法與 Hazel的有再多討論與交集,放棄了一個有可能很有趣感人的面向。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若再扯多一點,從哲學與神學的角度來看,作家隱隱就代表了上帝。作家對他的作品是全知的;上帝對人類是全知的。想知道書中角色在書結束後發生什麼事,得問作家;想知道人死後會是什麼情形,要問上帝。作家生氣地問這兩個毛頭小子說「你應該問問自己,為何如此關心這些愚蠢的小事」,感覺就像上帝遇到兩個渺小人類對祂叫嚷些七情六慾與世俗瑣事,令祂感到不可置信,而兩人對作家不給出答案的憤怒與失望,就像癌症病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怒火,不知道上帝到底在想什麼、為何是自己得年紀輕輕送了性命、死後會是什麼、關心的生者是否能繼續好好活著...然而這一切發展到最後的大哉問就是:問小說主角死後發生的事有意義嗎?就像人死後的所有宗教慰藉與對死後審判或來生的期待有意義嗎?

以上種種引人思考的細節,將本片與《留住一片情》(A Walk to Remember)之類的簡化人生、純為催淚的電影區隔開來,成為一部更佳的作品。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另外,本片的精彩,還有一大部份來自演技,就算劇本有時出現太操縱情感的劇情﹝像安妮法蘭克之家那段我不太能接受﹞,演員﹝尤其雪琳伍德利﹞也把它救回來了。

Hazel是個很實際、不太傷春悲秋或有太多幻想的人,她明白最終人們都會消失,一切會被遺忘,野心根本沒有意義,但她因為Gus而漸漸變了,或至少,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與心態。雪琳伍德利將這種改變詮釋地很真實自然,而且,她與安賽爾埃爾格特一同出現的場景,浪漫愛情的氛圍濃得化不開,令人完全相信這倆人是相愛的。這倆人在先前的《分歧者》已扮演過兄妹,或許就是這股熟悉讓他們的關係看起來特別自然。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Gus這個角色比較像只有電影裡會出現的人物,頗不真實,幾乎一切都是為了成就女主角而存在,很難發揮,不過演員安賽爾埃爾格特用他的個人魅力與笑容盡可能彌補了這一點,我想年輕女性都會很喜歡本片的他。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蘿拉鄧的表演很突出,她完全讓我感受到,為了女兒,她是多麼辛苦積極地表現出正面的沒事樣,連說話都很謹慎,不希望女兒感染到任何負面情緒,但在某些關鍵的時刻,她又真情流露、掩飾不住內心的擔憂與脆弱。飾演酒鬼作家的威廉達佛也很不錯,雖然角色極不討喜,但還是演得很有趣、活力十足,不過我還是覺得片尾他再度出現的戲碼有點奇怪且被浪費了。

本片是根據John Green的同名暢銷書改編,電影版編劇就是《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與《戀夏進行式》(The Spectacular Now)的Scott Neustadter與Michael H. Weber,我沒看過原著,據說電影版本大部分劇情走向皆與原著相同或接近,但原著對某些議題的思考更多更深入。純粹以電影版本來看,我覺得是很不錯的片,而且令我對原著產生興趣,可以說是很成功的改編了。

生命 中 的 美好 缺憾 心得

總之,《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是一部既感人又令人珍惜生命的片,還順便提醒了我們,不一定要做個萬人迷或大人物,只要能與幾個好人深深愛過,這趟人生就很值得了。

註:本片英文片名是來自莎士比亞的作品"Julius Caesar",Cassius向Brutus說"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所謂我們的"stars"指的是命運、宿命。

***
經典對白:
***

Hazel: Depression isn't a side effect of cancer; it's a side effect of dying.

***

Hazel: I fell for him the way you fall asleep, slowly and all at once.

***

Gus: But...I believe in Something. Otherwise, what's the point?

Hazel: Maybe there is no point.

Gus: I refuse to accept th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