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比較 的 人 不 會 快樂 心得

在比較心理學上,愛比較容易造成人的不快樂,還有自卑感的產生。

如果是比同仁,尤其是親戚的薪水,地位高一點,就會快樂,這就是自卑的心理。

在台灣三姑六婆的社會裏,特別明顯!

如果高很多,就造成別人的壓力

在我快樂的講堂裏,我一直鼓勵學生做實踐自我的山大王,不要做追山的奴隸。

然而我回到家鄉卻成了人家背後的芒刺。

我是個小人物,只是算有些學經歷及之前上班小有收入

但在鄉下人愛比較的心裏下

我成了某些親戚的眼中釘,不快樂的泉源

這也是祖父的土地

我創造了台灣溫布頓

卻要走入歷史的主要原因

所有旁觀的親友看到我的情況

就能點出其中原由

下面的報導就是愛比較的心理,造成人不快樂的源由: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比較與計較是人不快樂的主因。法國巴黎經濟學院針對歐洲廿四個國家一萬九千名受訪者所作的研究調查顯示,喜歡和親友或同仁互比薪水只會讓自己不快樂。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經濟期刊》。

研究主持人之一克拉克教授說:「人是社群動物,難免會有比較心理,但若一直回頭看有沒有人在追你,只會讓世界變得更不快樂也更不公平。」

研究發現,老愛和人比較薪水高低的受訪者,通常都不快樂,對生活與生活品質的滿意度也偏低。

此外,比較對象亦會影響受訪者的情緒反應。若發現同仁薪水比自己高,可能會覺得洩氣,但若比較對象是親友,那麼痛苦指數會「倍增」,這主要是「資訊效應」使然。因為背景條件相仿,多少可安慰自己未來總有機會掙得和同仁一樣的薪水;但對象若是親友,則無充分資訊可供連結。

貧窮國家受訪者較富裕國家受訪者更愛比較薪水,而窮人也比富人更愛計較。不過,男女誰比較愛比,則無顯著差異。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庫伯說,喜歡比較的人似乎較無自信。他指出,最好別和同學相比,因為這極具殺傷力。他說:「同仁互相比較,這是公平性的問題,但是和原本機會相當的同學互比,心理可能會覺得『他們的成就比我出色甚多,所以我的能力一定不夠好。』」

我是個十分愛比較的人。

到底我為什麼那麼愛比較?我說呀,一部分是來自人類的天性,畢竟有誰能完全逃脫比較的魔咒呢?小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業績,年老了比事蹟,等到最後進了墳墓,下一代還在比我們的遺跡。

但我的「愛比較」還有另一部分是因為個人的性格問題---自卑感。

不過,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說:「自卑感也是天性之一,人人都有自卑感,並且會因為想要試圖超越自卑感而讓自己變得更好。」也許是吧,但我的狀況真的困擾我很深,自卑感 讓我比別人更努力去贏,卻也讓我輸得比別人澈底。

在監獄服刑的漫長歲月中,我曾試著去找尋、反省過去人生失敗的原因,在失去人生價值感的茫然下,於驕傲與嫉妒的關鍵情緒記憶中,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自卑情結,然而所獲不多,因為我一直陷在自己 人生很順遂的迷思中,主觀地認為自己不該會有自卑情結。

出獄當了更生人,無可避免的標籤化自卑感困擾著我,對於正常會關係的建立與交往,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畏懼感,還好有一分信仰在,讓我感到平安。但是,無可諱言地,這種自卑感讓我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彷彿我認識它好久了,我非常肯定那不是一種新鮮的感受。於是我開始了記憶的溯源,想找出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卑就作用在我的人 生中。

我發現在過去律師執業生涯中,自己會時常羨慕許多大客戶的生活方式,他們從一出生下來就是如此優渥,人生還沒開始努力,就已經是我畢生無法超越的境界,這種感覺讓我十分沮喪,在他們面前,感覺自己抬不起頭;甚至我還憶起有一回在家看電視,新聞正在報導某人獨得十幾億大樂透彩金,我心中充滿對上帝的咒罵:為什麼別人可以不勞而獲,而我必須每天拼命工作累得像一條狗?上帝!祢對我太不公平了。

這種狀況應該是自卑感作祟沒錯吧,可是當年我可是年收入超過千 萬的律師,人人都羨慕著我,結果我卻自己在家裡自卑著、比較著、憤懣著。

接著我再往前回想,自己在求學時代的為什麼會比別人更拼命讀書?我想了好久,最終的答案是:想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

大家應該都會認同,努力去成就自己的人生並沒有什麼不對,但若是基於一種比較的心態,要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優秀,那似乎是一種以「自己確實不如人」為大前提的絕地大反攻的計畫,這就真的好自卑啊,也真的被阿德勒說中,因為有了比較,產生了自卑,而自卑讓我想變得更好。沒錯,自卑在阿德勒所預測的正常運作情況下,讓我奮發用功,贏得了看似更美好的人生,但是我卻在人生失敗後發現了一件事──因為自卑而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副作用。

人生目標的決定,是一種生命價值的判斷,為自己選擇一個願意窮極一生之力去投入的方向或領域,但是,因為自卑感而引發的自我超越,動力來源是出於比較,所設定的目標也就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很有可能只是為了超越而超越,使自己優秀之後再更優秀,若一旦真是如此,人要不是會因人生已經「成功超越」而失去目標,迷航於生命的浩瀚銀河之中,要不就是陷入不斷比較的惡性循環裡,於苦海中航行,一生難以上岸。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1934─)曾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他運用水車的運轉來解釋,人類因為比較與嫉妒所陷入的困境。他認為,人類的快樂通常都是透過與別人的比較而得來,當我們發現自己高人一等時,快樂感油然而生,但這種正向感受不會持續太久,因為為了保持這種贏的感覺,我們得繼續努力,以保住那一分優越感。所以,有錢的人不會因為有錢生活就比較快樂,有錢人需要更大的滿足才能成就其快樂,因為他們需要賺更多錢來保持自己的優越感。這就是所謂「快樂水車」效應,縱使我們生活已經不虞匱乏,但不想輸的情結讓我們停不下來,像水車一般。

我想,人要不比較很難,如果一定要比較,就盡量找一個輕鬆一點的對手吧──自己,如何?跟過去的自己比最沒壓力了。如果現在的自己比過去的自己好,我們會對自己的進步充滿喜悅;如果我們的現在與過去差不多,我們也會很慶幸還能保有我們過去所擁有的;如果我們的現在比過去要差,我們更會感謝上帝,祂所留給我們的,還夠我們平安生活。

總之,別再跟別人比了,讓水車停下來吧,只要我們願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學著用感恩的心情,從過去來了解現在的自己,看看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相信一定也可以找到許多獨一無二的快樂。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 劉北元

出版:四也文化

書名:下一秒的人生

愛 比較 的 人 不 會 快樂 心得

阿秀是個有才華的女人,寫的一首好文章,但每次看到她時,她總像一隻報憂的烏鴉,一些小事也會讓她義憤填胸,總之她的臉上時常顯得不快樂,某次她參加時尚晚宴之後打電話給我。

愛 比較 的 人 不 會 快樂 心得

「喂,那個張小榮不是你的朋友嗎?我以前看過她的照片,也看過她在電視上出現,覺得她一定高不可攀,沒想到她待人蠻親切的。」阿秀說。

「她的人本來就很好。」我說。

「不過那個趙小守就有點討厭了,他一晚上都在笑,顯得很虛偽。」

「不會呀,他本來就愛笑,你不要想的太多。」

「哦是這樣啊。」

「看來你今晚過得很愉快。」我說。

愛 比較 的 人 不 會 快樂 心得

「哪有啊,我回來傷透心了,好久沒去時尚晚宴,裡頭都是俊男美女,要不就是那些富婆,只能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看,不夠有錢,我再也不去了。」

我笑了一下,真是的,難怪她總覺得不快樂,一個人會不快樂就是因為心胸不夠開放,還有比較心太深。

愛 比較 的 人 不 會 快樂 心得

這樣下去,長久以往只能和比她倒霉的人交朋友,看到別人災難和抱怨比她多,她才會好過一點。

有些朋友也是那種見不得別人好的人。別人好別人幸福,他就會不高興。心裡充滿的全是負面的情緒。更可悲的是他自己永遠都不知道自己這樣。

愛 比較 的 人 不 會 快樂 心得

讀書心得:人比人

人比人

有一個美國笑話:有一位父親,責備兒子說:「華盛頓在你這個年齡,早已是一個測量員了。你現在一事無成。」

兒子說:「華盛頓在您個年齡,早已是美國總統了,對不對?」

華盛頓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偉人,他一定料想不到他的名字竟會「傷人」,竟會給一對父子帶來傷害和痛苦。

兒童心理學家說,每一個小孩都恨一個「鄰居的小孩」,因為那個「鄰居的小孩」樣樣都比他強,他總是因為那個「鄰居的小孩」的存在而受責罵。

有一句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人比人,實在很傷人。一個心理學家很風趣的說:「想傷害一個人很簡單,你只要找個人跟他比一比就夠了。」

儘管「人比人」會給人帶來痛苦和傷害,但是大多數的人卻捨不得拋棄這一比。佛家說,人生的四大痛苦:生、老、病、死。其實人生有五大痛若:生、老、病、死、比。

我們最常犯的無心的「口孽」,就是用「比」傷人。

「比」是有毒的」既能傷人,又能害己。要是我們能擺脫那個「比」;要是我們能從「比」裡獲得解脫,日子是不是能過得快樂呢?人不比也能照樣過日子,而且過得很好。

「人比人」往往容易激起我們強烈的情緒,使我們失去了自我,完全成為「情緒的奴隸」。除了造成苦惱以外,我們還會變得一無所有。

如果把「比」轉換成一個自己追求的目標,轉換成一個自己的計畫,就是把「人比人」轉換成「自己比自己」。轉換成自己追求的目標、自己的計畫,至少我們可以活得有目標、

有計畫。

幸福的人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己的人生計畫。為了一「比」而動搖了這一切,也很可能使我們喪失了幸福。能夠不比,或者不受「比」的誘惑,才有可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幸福人生的道理是: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比,無法比,永不比。

「比」,往往使我們的思想僵化,使我們不知不覺的把自己納入一個對我們並不合適的模子裡。「比」,往往使我們為無意義的事情所套牢,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為「比」而灰心喪志的人,為「比」而憤慨激動的人,往往不知不覺的造成生命的浪費。

有一個有名的笑話:

父、子、孫三代生活在一起。有一天,爺爺因為孫子不聽話,「體罰」了孫子一下,孩子的父親看見了,就狠命的「自己掌嘴」,爺爺問他這是幹什麼,孩子的父親說:

「你打我的兒子,我也打你的兒子啊!

為「比」苦惱,為「比」生氣的人,往往也會做出這樣的儍事。


自己跟自己比

好勝是極正常的心理及情緒,它屬於正面的意念及力量,能激發人潛藏的能力,推人上進前,然而一旦過頭,便會融入其他負面的意念,比如嫉妒、報復、怨恨、算計、謀害等,

從而促成負面的行為。

總想勝過別人,是不明智的人,因為世上有千千萬萬個人,勝過一個,前頭仍有千千萬萬個。想勝過自己才是明智的,因為以自己為競爭對像,不會傷害到自己,只會一步步跨越自己,成就自己。

勝過別人沒什麼意義,它只會給人帶來一時的虛榮,不能代表永遠的成功。勝過自己卻意義非凡,那表示你累積了實力,一直在最佳的狀態

其實,每個人各有特質與天賦,沒必要強過誰勝過誰,你有你的身分和角色,你只要扮好自己,發揮出特質,履行其天職就行了。能用心,全力扮好自己,你就已經成為最佳的角色了。


在日常生活中,

人們常在有意無意中將各種事物

兩相比較,事實上這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唯有比,

才能分出高低,辨出優劣,人類社會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進歩和繁榮,

也可以說是比出來的。不過比必需觀念要正確,心理要健全;否則,看到人家在榮耀和讚譽中翻滾,

在相形見絀的情形下,因而妄自菲薄,心灰意冷,生出悲觀消極的意念,

甚而走邪入魔,生出妒嫉仇視的心理,為了打擊對方,不擇手段,

誤蹈法網,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無形中增加社會的紛擾,

這種比法,反不如不比的好。


好與不好

好與不好,完全是主觀的、比較的心理標準。

雖云「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但,只要你用心去欣賞,那怕是路邊一株野、窗前一角街景,俱是美不收; 反之,花農焉覺花嬌?導遊豈慕景美?逸樂奢侈慣了的人,

再豪華的物質享受,並不感到好過;窮苦貧乏中煎熬的人,生活稍有改善,就覺得好過得多。所以,你認為好的,別人不一定覺得好。

由於「好」字非常吸引人心,難怪大家都愛「好」,因為此字從左向右看,是「女子」;女子代表美、象徵花、散發愛,當然是好。從右朝左瞧,是「子女」,子女是自己的骨肉,

有親情、有心血、有期待、有傳承,焉能不好?無怪乎「兒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別人的好」。前者是從右朝左瞧,後者是從左向右看也。

人,無論是個人言行思念的表現,或是個人對外在事物人境的反射,都會隨著主觀意識而有所流露。所以,社會上處處充斥著自私自利的現象,最好是「我好你不好」,

最恨是「你好我不好」,最終是「你我都不好 」,就是很少人胸懷「我好你也好」,大家見不得別人好,容不得你比我好;還認定自己最好,別人都不好,以致鴻溝高築,

壁壘分明,不肯好好互助、好好改善,長此以往,社會怎麼會變好?


現代的人就是愛比。比美麗、比財富、比學識、比地位...,跟別人比,比上不足,十分自卑,難免要爭強好勝;比下有餘,不免自得,卻帶有幾分驕氣,不論卑微或驕傲,

都不是正確的心態。

重要的,當在於跟自己比。期使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明天當然要更好,在不斷地進歩裡,覺得充實而有成就感。尤其,明白自己正走在 一條更好的路上,有燦爛的遠景可待,

心中充滿了希望。

戰勝自己,並不容易。人,常為自己找來許多藉口,以掩飾諸多缺點,而不肯面對缺失,痛下這砭,確實改過。

跟別人比,多少有點兒虛榮的心理;跟自己比,則是一條腳踏實地的路。

你呢?是在跟誰比呢?


    

寄件者:
愛 比較 的 人 不 會 快樂 心得
愛 比較 的 人 不 會 快樂 心得
古玉郎
傳送時間: 2006/6/28 上午 09:45

現在社會彼此攻擊、爭鬥,擾亂人心,這是多麼愚昧!一個人只有一張嘴,可以吃多
少東西?只有一個身體,要穿多少衣服?要住得多寬敞?到底還要爭什麼?何不用愛
面對世間,人人若有愛,生命都是共同體。

人生只是一段一段的生命過程,若能善加利用,就能成就道業,倘若思想有偏差,壽
命再長也只是造惡業。所以大家要把握時間,利益社會人群,就會有一個深具意義與
價值的人生。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不管是工作方面,還是生活水準方面,如果看到比自己好很多的人便會相當在意,而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便會覺得安心。
        但是,看到比自己好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努力與所下的功夫尚有不足」,而產生往更上一層樓的想法。在這種前提下,便會想去關心比自己優秀的人,

並刻意注意那些能做自己沒有辦法做的事,比自己還厲害的人。由於希望自己能夠從這些人身上學得一些東西,並變得和他們一樣的厲害,如此便會形成莫大的鼓勵。
        又因為和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只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很惨,與其如此,不如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較,即使只比他們好那麼一丁點,也可以讓自己得到安慰並較放心,

並認為「自己這樣的程度就已經很不錯了,比自己差的還大有人在呢?」
        但只要自己內心存有這樣的意識,那麼就很難會再去和優秀的人比較。
        如果只為了滿足和別人比較的虛榮心,便想讓自己變得優秀且擁有地位與頭銜,而不希望輸給別人,滿腦子只是想求取成功,這是可恥的。說不定在擁有了地位與頭銜後,

就將屆退休,或者發現公司並不適合你,這時便又變回普通人。事到如今,才發現頭銜和自己的內涵是有很大的差別,而自己曾一味地去追求的竟是那些虛無的東西。
        為了磨練自己的能力,才去和比自己優秀的人比;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才去和比自己優秀的比;為了實現自我,才去和比自己優秀的比。對於擁有這樣思維的人來說,

雖然公司有退休年齡的限制,但能力與人格是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的。


人比人,氣死人

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的生活不夠好,別人的生活才理想。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別人的生活遠比我們舒適悠閒,並且羨慕他們過得快樂又滿足。羨慕別人不但得不到快樂,

也表示你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不滿意自己的生活。過度羨慕別人的財富,就會對自己的經濟狀況產生不滿。
        人比人,氣死人。要享受人生,最好別拿自己和別人比。跟別人比身分、比地位,只會帶來失望與挫折,甚至因為羨慕別人而嫌棄自己。我的一位朋友說:

「我一看到自己沒有什麼,就認為自己很不幸;別人一看到我有什麼,就覺得我很幸福。」不要在乎別人比你富有,老是羨慕或覬覦別人的財富,就是浪費生命。

人生實在短促,不值得擁有那些財富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感謝自己擁有的一切,可以常保喜樂之心。如果用心觀察便能發現身邊有許多值得我們感謝與讚美的事物。所以你應該放鬆心情感恩惜福,順乎自然樂天知命。

你越安於現狀越不會拿自己和別人比,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多一分尊重與感謝,幸福與滿足便自然湧現。


跟自己比

「比」,泰半都著眼於世俗的外在擁有,像財富、美貎、地位、名望等,一般人看得的東西,絕少架構在一個人內在的豐厚淵博之上,因此,我們可以說,

人與人之間的「比」,百分之九十都是建立在虛榮心之上。
        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一切就隨興、任性地照自己意思去做,完全不必理會別人的看法,別人的看法可按其對你的重要性而加以分等予以考慮,比如社會的規範、家庭、

父母、朋友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你必須先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那些優缺點,然後明白自己所追求的是什麼,這樣就比較不容易受外在誘惑而

擾亂了你本身的價值觀。
        其實,人之所以愛和別人比,基本上便存在著幾分想勝過別人,藉以證明自己進步、很行的虛榮,那麼,何不將這個「比」的對像移轉到自己身上,跟自己比,

今年的我要比去年更成熟、更穩健,去年的一些惡習,今年立志要革除,一直怕做的事,今天一定克服。然後,當你每進一步,今天的我就比昨天的我好一些,

明天的我又較今天的我更好一點,這樣日積月累下來,你不但服了很多自我障礙,而且造就出一番成績,這種「比」較和別人「比」要有意義而且具有建設性。其實,

不必管別人騎馬或騎驢,只要能自得其樂,你便是最富有的人了。


比一比,惱一惱

「櫻桃小嘴」用來描寫女人朱唇之美,這是人類的觀點,如果你問兔寶寶,兔寶寶一定會回答說:「我可認為無唇才可愛呢」;如果你再問天鵝,「人類的脖子好看嗎?」

天鵝一定會回答「脖子要長長、彎彎的才好看」。
        人類對於好壞與美醜,完全是站在人的觀點、人的角度來看的,如果你問動物,「人類到底好不好看?」牠們一定會回答說:「從來沒有看過像人這麼其醜無比、

站著走路的動物了!」如果叫全地球所有的動物通通來投票選美,人類恐怕要敬陪末座了。人與人之間,如果一味地只知道比美、比俊,可能會讓動物們竊笑不已的。
       人類好比較,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是煩惱的根源呢?
       西哲說:「比較與煩惱共生。」有比較,就有煩惱;好比較,實在不是一件好事情。
     「比較」就是佛法所說的「分別心」,人,對於任何東西都喜歡分別出好壞與美醜,分別出來之後又會為之「執著煩惱」不已,真是何苦來。譬如,

當一個女人看到了一個穿著時髦、美麗多姿的女人時,會先起分別心,拿她跟自己比一比面貌、比一比身材、比一比服飾,如果覺得對方條件樣樣比自己強,就開始執著煩惱了,

恨自己為什麼「樣樣不如人」?於是就想整容、想減肥、想購買新衣,煩惱就一件件地生出來了。這都「愛比」惹的禍。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大概就是說的是這些。
        好比較,實在不是一件好事情。比較是煩惱之母,放下才是快樂之父。


比較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去比較,父母喜歡拿你跟其他的孩子比,老師又拿張三李四跟你比較,因而長大後有意或無意就拿自己跟別人比。
        一到四歲比可愛;五到七歲,比聰明;八到十歲,比成續(國小);十三到十五歲,比誰敢(國中);十六到十八歲,比相貎(高中);十九到廿二歲,比男女朋友(大學);

廿三到廿四歲,比體力(當兵);廿五到廿六歲,比學歷(工作);廿七到廿八歲,比公司(立業);廿八到三十二歲,比老公、老婆;卅三到卅五歲,比孩子、比車子;卅五到四十歲,

比房子;四十一到五十歲,比事業;五十一到五十五,比鈔票;五十六到六十歲,比媳婦;六十到六十五歲,比聲望;六十六到七十歲,比孫子;七十到七十五歲,比健康;

七十五歲以後,比長壽。
        從小比到老,人們喜歡比來比去,什麼都比,而這不就是不快樂的來源?
        隔壁的花總是比較香。不管你是誰,擁有什麼,有多少能力,長的怎麼樣,總有人在某方面勝過你,假如你去比較,你的優越感將受到挫敗,你將變得自卑,你會去妒嫉,

你的不快樂就是這麼來的。
       當你不去比較,問題就會消失,當你不比較,你就不會自卑,如果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你會自卑嗎?


比較為煩惱之母

比較,是煩惱、痛苦的根源,你看「比」字是由兩個「匕」字所組成的,兩把「匕首」剛好一把刺進你的身體,一把刺進你的心靈。
        騎機車的人羨慕開車的人可以遮風避雨,騎腳踏車的人羨慕騎機車的人不必踩得氣喘吁吁,而走路的人則羨慕騎腳踏車的逍遙、隨興又自在。
        然而走路就一無可取嗎?非也,你沒聽說過「安步當車」這句話嗎?開車的人反而羨慕走路的人安步以當車,多走路有益健康。
        有一天,昆蟲家族舉辦家庭聚會,大家想一面吃東西一面聊天,心想蜈蚣先生有百足,應該跑得最快,就共推他去買東西,蜈蚣爽快地答應了,結果去了半天沒回來,

大夥兒得得不耐煩了,甲蟲弟弟推門出去看,結果發現蜈蚣大哥還在門口穿鞋子呢?
        這叫做「只見其利,未見其弊」,天下事本就有弔詭的兩面,利弊好壞經常相參相生,所以,千萬不要只執著於肉眼的表相。
天生萬物各有其擅長,狗會看門、貓會抓老鼠、猴會爬樹、牛會拉車、馬會奔騰,富人有富人的生活方式,窮人有窮人的度日方式,潘安也有落寞日,東施也有得寵時,

我們實在犯不著硬要比好比壞、比上比下、比美比醜、比高比低、比優比劣、比貧比富...。
        比較為煩惱之母,人類許多的煩惱與痛苦都因比較而生,「早覺悟」就能「少受罪」。


哲學家康道塞說:「享受你的生活,不要與別人比較。」
         我們往往容易陷入一個迷失,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較好,因而導致我們永遠都很難滿足於現狀。慾望難填滿,於是我們就變得汲汲營營,甚至還有一點神經質,

於是我們的步調好緊張。
         有一個很愛釣魚的朋友,釣魚技術好的不得了,有時候和他一起去釣魚,都不得不懷疑是不是他用的飼料比較美味?怎麼魚竿總是上上下下的。不過,他有一個習慣,

總會把釣起來的魚用手掌量一量大小,如果超過一個半手掌的長度,他就會把魚放回水中。不解他的這種作法,如果是因為太小而放生,那是出於一種慈悲心,如果太大,

會不會是因為想要培殖魚苗?但也不用手去丈量呀?於是有人問他這番用意在哪?他說,我們家的鍋最大也只能放得下這樣大的魚而己,如果太大,不僅難煮,而且也吃不完。
        釣魚,釣的是一種樂趣,夠了就好。
        夠了就好。我們在告訴別人的時候都是這樣的輕鬆,但是對自己,卻是多難做到,我總是一直有個習慣,要向前看、向錢看。
       看不盡,也看不到盡頭,因為我們從沒好好想想什麼樣叫足夠。或者,當我們找到我們所需的極限點時,又被別人的一句「怎麼不再要求,再要求就可以多得一點...」

不斷的,或是直接,或是間接,我們被無窮的慾念攫取了己心,於是,快樂好遠。
       我們並不是要大家都可以不努力,一輩子只求一種安逸,甚至閒散。每個人小時候,一定寫過這樣的作文 「我的志願」,也許那時候我們不過是要應付成績、應付老師,

但是生命不是應付就可以。
       所需不多,但慾望無窮。有沒有想過:我們得到那些「生命附加品」,是真的很需要,還是只是為了炫耀?倘使,真的很需要,那麼就盡全力去追求;

倘若只是為了增添美麗,那麼,真的可以不需要再勞累自己,因為,夠了,就好。


有一天,寺廟裡佛像下方的大石頭突然抬起頭來對正上方的佛像說:「我們原本來自山上同一塊石頭,可是現在我躺在下面,灰頭垢面,受人踐踏; 而你卻高高在上,

受人膜拜,為什麼如此不公平呢?」
        佛像說:「是的,我們來自深山裡的同一塊石頭,但我經過幾位石匠數年的打磨,才能站在這裡,而你卻只接受簡單的加工,所以你便只能鋪在下面。」
        同樣都是石頭,際遇如此不同。同在一個院子裡一起長大的夥伴,以後註定要走上不同道路,有的會成為呼風喚雨的政治人物,有的會成為專家、精英、企業家,

而有的人可能一輩子替人打工,或是在大街上當清潔人員。這世界就是這麼不公平,但是,我們還是要理性地對待這些不公平,認識不公平背後所隱藏的道理。
        每個人都不一樣。有句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較。當我們用「這世界很不公平!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做藉口時,

何不換種表達方式,用「我有一些不幸,但我可以...」來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你是否曾經想過?生活中的不公平是否可經自己的努力而變成公平呢?你是否有勇氣去挑戰這種心態?
        不公平的現象永遠存在。但我們也不能因為沒有公平的起跑線、沒有公平的機會,就宣佈退出人生角逐的比賽。我們可以抗議,可以爭取,但更要在逆境中增進自己的實力。
        同樣都是石頭,一個被人踐踏,一個被人膜拜,看起來好像很不公平。可是靜下來想想,為什麼人家選它而不選你做佛像,肯定是因為它更有資質(石頭的質地、

紋路)適合雕成佛像,另外,它也得忍受一錘一錘的敲擊,一刀一切的切割,才能成為佛像。
        如果你有資質,也許有一天你也會被石匠發現,即使成不了佛,也能成為一個石磨,或是一個石杵。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與他人的差別,既不自輕自賤,

也不崇拜偶像,把別人看得比自己優越。不去計較每件事公平與否,只願自己內心快活充實。


人生似乎總在比較中過日子,青少年比美麗,青年比學歷,壯年比體力,中年比財力,老年比病歷。

生活需要朋友,快樂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沒有人分享的人生,無論面對的是快樂或是痛苦,都是一種懲罰!


 比較                                                                                                  摘自  快樂的小故事  紀展雄、李觀發 合著

小君和小麗是多年的校友。可能是因為兩人的條件相近 ,她們在學校就始了一種莫名的競爭。比成績、比裝扮,甚至比交男朋友。
        畢業多年,兩人在一個海邊再次相逢。兩人互相慰問對方的近況,實際上還是不免互相比較。
       小君開了大車,住了大洋房,交了一個年紀比較大的有錢男朋友,教小麗又羨慕又嫉妒。談著談著,她們突然看見海面漂來一只瓶子,兩人好奇地打開,

瓶子然冒出一股濃煙,然後出現了一個高大的妖怪。
       兩人嚇壞了。沒想到妖怪居然開口說話:「我已經被關了幾十年,感謝你們把我釋放出來,現在你們可以各許一個願望,我會幫助你們實現。」
      妒嫉心比較重的小麗,暗暗許下願望:「不管小君的願望是什麼,我都要她的兩倍。」
      沒想到,這個時候的小君心中許下的心願是:「我希望我的三圍變成:38,24,8」


嫉妒是「比較」下的產物。
        有人比我有錢,某人住的房子比我漂亮,某人的能力比我強,這一比,嫉妒就在內心產生了。
        從小,我們被教育成要跟能力強的人比,比來比去,比出了一大堆煩惱,也比出大大小小的嫉妒。
        嫉妒可不是什麼好東西,它把我們害慘了。
        因嫉妒,我們的心變壞了,見不得人家好。如果對方在受苦,心裡甜甜的,覺得很好;如果對方很成功、很快樂,內心就酸酸的、苦苦的。
        因為嫉妒,我們變得虛假了。開始說假話,越說越不會臉紅。有人開始找廉價的代替品,為的是怕被比下去,所以市面上才會出現人工鑽石和假珍珠。
        放棄比較,嫉妒就會消失。我就是我,不需要成為某個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努力活出自己個人的風格和色彩。成長充滿著無限的可能,不要因為嫉妒,

讓自己成了某些人的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