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不知 而 不 慍

“人不知而不愠”是《论语》首章中的一句话。

第一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者对“人不知而不愠”的释义多有不同,收集于此。

杨伯峻编辑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1]

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 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钱穆编辑

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更加博学,孔子之道也更加深远,已到了他人无法了解的境界。即便聪明的颜回,也不能完全了解孔子之道的高大,然而孔子不生气。愠,怫郁义,怨义。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大道,别人不知道,也没有生气的道理。心能乐道,就开始达到这种境界。有人说:“人不知,不我用也。” 前一种解读深奥,后一种解读浅白。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2]

李零编辑

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

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3]

刘家齐、杨朝明编辑

自己的学说,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

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4]

杨朝明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5]

李官编辑

  1. 别人不知道自己, 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
  2. 别人不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自己却不生气;
  3. 别人不懂(学不会), 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
  4. 自己不懂(无知), 自己却不为之生气。[6]

李军编辑

历代学者对“知”的解释,可概括为三种:“知道(了解)”说、“举用(举、用、任用)”说、“了解而任用(知之而仕之)”说。从《论语》14处内证“知”表“赏识”义,孔子的君子品性、处世之道、知人观以及仁政思想等角度来看,“人不知而不愠”之“知”应释作“赏识”。[7]

参考文献编辑

  1. ^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
  2. ^ 钱穆. 《论语新解》.
  3. ^ 李零. 《丧家狗:我读论语》. 山西人们出版社. 2009.
  4. ^ 刘家齐. 《“学而时习之”章新解》. 《齐鲁学刊》. 1986年第6期.
  5. ^ 杨朝明. 《论语诠解》.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3.
  6. ^ 李官.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理解综述. 《传承》. 2016第2期: 136-137.
  7. ^ 李军.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之“知”解诂.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

學而篇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

孔子說:「(學習)有所覺悟而能夠一直反覆練習,不讓人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讓人快樂嗎?不為人所認識而不會有任何的怨恨,不是個君子嗎?

【釋義】

〈憲問篇〉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因為所學為己,即使不為人所知一樣的滿心喜悅而快樂,而不會憤世嫉俗。

對君子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成就與快樂,不在於別人知不知道。學習而有所得,是自己的事。別人知不知道,是別人的事。會有慍怒之心,是因為「為人」而學,而不是出自自己之真心喜愛。

有朋自遠方來,是因為讓人所看見,聲名遠播而以致於遠方都有同道來訪,這固然讓人快樂,這種快樂是順理成章,人性之自然流露。但不為人所知,還能夠平心以對,這是有道德修養的人才做得到的。君子就是有道德修養的人。

此節分三段,第一段講的是學有所得,因而喜悅滿心。第二段講的是學有所成而為人所知,遠近聞名,連遠方的朋友同好都來拜訪,這當然也是一大樂事。這些快樂,都是人心之自然,普通人都做得到的。但君子與常人的不同在於學有所成又不為人所知時,能以平常心來看待,甚至一樣樂在其中者,這才是君子。

程子以《乾文言傳》解釋可謂深得其義。

乾卦初九:「潛龍勿用。」潛龍像是君子潛藏而不為人所知的時候,《文言傳》說:「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人不知而不慍」即「不見是而無悶」。

【朱熹註解】

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程子曰:「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樂由說而後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翻譯﹞人在道德上有所成就與建樹之後名為「君子」,尹氏說:「學問在於自己,至於別人知不知道自己之所學,那是別人的事,有什麼好怨恨的?」程子說:「雖然樂見於自己所知所學能夠及於他人,但是能夠在不為人所看見之下還能夠不憂鬱悶心,這才是所謂的君子。」我認為,學有所成而及於他人,因此快樂,這是順理成章而容易的事。人家不知道而不會怨恨,這是逆人本性而困難的,所以只有道德修養上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夠做到。然而,德所以能夠有所成,不外乎學的是正道,反覆練習得很熟稔,當中的喜悅無以言喻,然後讓自己無法停止的喜愛它。程子所說的:「快樂是從喜悅之後才真的可得,不快樂不足以說是君子。」

[按]

程子說的「非樂不足以語君子」相當值得玩味。君子對於自己的心,有很高的掌控力,能夠達到「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

:《說文》作斅:「覺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學原意是覺悟的意思,因此亦通覺,處於童蒙無知之人受到啟發以至於覺悟。當今通解以學為學習的學,《增韻》所說「受敎傳業曰學」,也是朱熹所說的「效」,後覺者彷效先覺者的言行:「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因此「學而時習之」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傳統認為的學習的學。二是覺悟,有所覺悟之後而能夠不斷的反覆練習,因此而心生喜悅。

:鳥數飛,小鳥學飛而不斷反覆嘗試,直至熟練為止。學而時習,學習而能夠專心投入,反覆練習到熟稔於心,有所獲得,所以滿心喜悅。

:同類、朋友。程頤:「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能夠以善影響他人,追隨者眾,因此而快樂。

:通悅,喜悅。

:依朱熹,音洛。快樂。《樂記》:「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音「運」,《說文》:「怒也。」一說「怨」。朱熹:「含怒意。」慍為怨、怨恨,心中有怨是因為以為懷才不遇而憤世嫉俗。

是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刚来知乎时,答了个问题,自我感觉超级好,心想怎么不得一群人跪啊。当然,真有人夸夸,还是会虚伪的客气客气的。可当看到各种黑之时,那叫郁闷啊,怼!这当然是人之常情,可怼多了才有点明白了夫子为何会说这句话了。

君子是心怀仁道理想,积极进取、学习反省,自然会有各种不理解。那面对这种不理解该怎么办?!怼回去?!怼得过来吗?!何况,理念之争,根本就辩不出来的。

所以想当君子,那就要坚定心中的信念,他人理解不理解的都不对我产生任何影响,我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所以,什么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因了他人的毁誉而活。这也是我在知乎把论语从书本落实到行动上的收获

有次听梁文道讲过一个引申的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到经世济民的学问并且有渠道去做,那是最快乐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如果自己学到了经世济民的学问,但没有机会去实施,却发现天下还有和自己一样学问的人在做这样的事情,那同样也是很高兴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施,整个世界也没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抱负,自己的学问,那只能保持平常心吧。

大意是这样,感觉磅礴大气。

人不知而不愠是什么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亦君子乎出处 说咱的才华、能力被了解,被赏识,得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 这样的表现合乎君子的修养的。 孔子告诫我们说:“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了解自己,不怕;怕的自己了解别人,误会了别人。 “知”还可以解释为“理解”。

不亦说乎的说是什么意思?

不亦说乎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现在常用来表达高兴地的意思。 出自孔子《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 不是很愉悦(愉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