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失智症名醫

<<回上一頁

高齡化的社會意味著老年人在整個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相對增加,因此也反映在患有心智功能問題的失智症病人的數量上,雖然全民健康保險提供了醫療資源的可近性,視聽媒體經常報導失智老人的消息,也有許多的機構因應而生,問題在於病人是否有真正享用到現有資源?這些資源是否合於病人和家屬的需求?抑或家屬是否懂得運用這些資源?

因此失智症病人在就診時需要全方位的診療與照顧,一般門診無法確實解決或舒緩病人及照護者的問題。神經部於88年10月開始,每月第二、三、四週星期五下午,開辦記憶門診。此一特別門診每次聯合一位神經科醫師、一位老年科訓練的護理師、一位臨床心理師及一名協調員,針對病人和家屬作不同層面的診療、諮商及社會資源的提供。茲以此三項功能加以介紹說明。

(一)診療

一般門診的醫師,若在接觸病人的過程中發現疑有失智徵狀的病人,可轉介至記憶門診。因此記憶門診的醫師在面對一位疑似失智的病人,必須判斷病人是否有失智的症候群?除了標準的神經科病史詢問外,病人的發病經過,主要或起始症狀,重要的內科、外傷、精神及用藥病史,都必須向家屬詢問清楚。亦必須敏銳謹慎地詢問到一些較私人或深入的問題,以便更能判定病人和照護者之間的狀況,適時請護理師給予專業諮商;或請臨床心理師給予認知功能的結構性測試與判讀,記憶門診裡臨床心理師常使用兩種量表來評估病人心智功能(1)MMS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2)CASI(Cognitive Ability Screening Instrument)。若有需要,亦可另外安排時間作更完整的神經心智功能評估,需二至三小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如此詳盡的診斷,往往發現少數記憶不好的病人,實際是得了憂鬱症或有憂鬱症狀產生,並非是失智症,因此醫師會建議病人去找精神科醫師。

(二)諮商

受過老年科訓練的護理師,幫助家屬重新認識失智症病人的發病原因有兩種,一是異常老年期腦部退化,即常聽到的阿茲海默氏症;另一是因腦部曾經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幫助家屬了解其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1)認知方面,如:近程記憶障礙;不認識親朋好友;無法處理日常事務等。

(2)精神方面,如:幻覺,妄想等。

(3)行為問題:如:攻擊性行為;躁動不安等。

使能更多同理病人的情緒及行為,同時也給予照顧者最大的支持與關懷,讓照顧者了解我們確實能體會在照顧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挫折、憤怒、孤獨、疲倦或沮喪,並協助照護者有關照護的知識、技巧及經驗。如:不要與病人爭辯他們所看到的事物的真假;鼓勵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等。

(三)提供社會資源

對於確定診斷為失智症的病人,主動告知其如何申請社會福利資源,例如: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中低收入戶生活津貼;走失手鍊等。同時也提供相關民間團體與政府機構的照顧服務,例如:日間照顧中心;護理之家;暫托服務等資訊。

記憶門診似乎已成為失智症病人就診的單一窗口,像這樣服務失智症病人和家屬的團隊,在國內並不多見。在教學方面,記憶門診提供了相關學問的訓練及學習機會,如精神醫學、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學,已有本部或其他科部資深住院醫師、專業人員及學生,甚至院外醫師治本門診部觀摩學習的機會。未來各大醫療院所的陸續投入,完善的老人醫療品質更成就了其生命的尊嚴!

目前記憶門診小組成員

包括臺大醫院神經部葉炳強、邱銘章、陳達夫等醫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花茂棽教授及碩士班研究生,陽明大學護理學系兼任講師湯麗玉,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學生

「台大教授拾荒為生,名醫女兒不聞不問!」面對失智父親在校園路邊撿寶特瓶,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所想到的是如果再這樣下去,父女倆可能就會以如此聳動的標題登上媒體版面。

每每在演講中說起因病而出現行為異常的父親,吳佳璇的這段話總是引起現場民眾笑聲,但這卻是她真真實實的處境。

教授父親失智, 昔日學者變流浪漢

吳佳璇的父親曾是台大教授,確診失智前兩年,曾一個人只穿條褲子就到台大急診室候診,宛如流浪漢一般躺在診間角落。看著父親種種行為的改變,方向感、判斷力以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她知道父親生病了。

台灣老化及失智人口不斷攀升,面對失智浪潮的來襲,除了患者要面臨疾病的折磨,對於照顧家屬來說更是一場長期抗戰。尤其許多人對失智症不夠敏感,或採取忽視態度,往往導致病情迅速加重,造成患者與家屬的遺憾。

失智症臨床5大症狀,出現2項應就醫

門諾壽豐分院失智共照中心社工師林家慧表示,臨床上常看到的失智症狀可歸納為5項,家中長輩若是出現其中2項,就應該立即前往醫院身心科或是神經內科做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緩病情。

1、記憶力喪失足以影響生活技能:如身為木工師傅,突然間忘記與客戶約定的項目,或是重複製同樣的家具等。

2、經常做的事情卻做不好:如對醃泡菜相當熟練的阿嬤,突然忘了某個步驟或是原本該加糖確加成了鹽。

3、 突然間的斷片:搞不清楚時間或忘記回家的路,但一段時間後又想起來。

4、 物品錯置:如鑰匙放在冰箱裡或是雞蛋擺在鞋櫃上。

5、 情緒行為異常變化:如原本個性溫和突然間變得易怒暴躁。

林家慧說,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至末期,疾病退化的時間也有個別化的差異,若能先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才可以為疾病所帶來的生活變化預做準備。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編者按】《蘋果新聞網》為讀者推出精心製作《健康蘋道》節目,邀請全台各大醫院權威主講,這些都是平時門診掛號得排隊的搶手名醫,在《健康蘋道》節目解說產生疾病原因,並教大家正確的處理和治療方法。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隨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失智症患者人數也逐年上升,依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達26萬9725人,而30至64歲失智症有1萬2638人,總計失智患者達28萬2363人,即在台灣每84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再過11年後(2031年),全台失智人口將超過46萬人,屆時每100名台灣人,就有2名失智者,值得社會關注。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達夫說,失智症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議題,全世界失智症患者人數上升速度,約每3秒新增1人,多好發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分為三大類型,第一是退化型,好發原因是年齡老化,因大腦退化,常是大腦主管記憶、學習的海馬迴退化,進而引起失智,據統計,此類患者最多,占所有失智症比例達6至7成。

 第二是血管型,病因是患有出血性或阻塞性中風,甚至是車禍導致腦血管破裂,使腦部記憶功能受損,導致失智,比例約為2成。第三、其他原因約占1成,可能是大腦感染引發腦炎,或缺乏維他命B2、D、E、葉酸等營養不良引起,但營養不良所致的失智症,於臨床十分少見。失智症患者最後因記憶力退化,不能自己生活、工作須靠他人照顧。

 陳達夫指出,每個人依大腦退化位置不同,失智症症狀也不相同,常見失智症為退化型的阿茲海默氏症,主要退化位置就是在海馬迴,明顯病症為近兩周的短期記憶力衰退,且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且失智症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還可能會影響語言、判斷力、注意力等認知功能,同時可能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

 陳達夫說,如門診失智症患者,除有記憶力減退的症狀外,也可能是,因記憶力減退,造成穿衣服扣子不會扣,炒菜味道改變,甚至是個性改變,也可能是空間感混亂,容易出現迷路情形等。

 至於,許多民眾都有突然想不起某件事的經驗,常自我懷疑是否罹患失智症。陳達夫說,如果突然想不起某件事,可能是失智、一時心情焦慮或老化,但失智症與老化、焦慮不同,就記憶力觀察,失智症對於記不起來的事情,是完全忘記,但老化或焦慮是對於記不起來的事情,還是會想起來的。

 陳達夫說,失智症是種腦部疾病,若要趨吉避凶,如何預防失智症,建議要有規律的運動、控制三高,如家中有年長的父母,每周可以找一家新的餐廳,帶著父母去吃,讓父母想想菜單,接觸新的事物多增加大腦刺激,而要避免失智症持續惡化,除讓患者按時服藥,減緩失智症狀外,可以參加瑞智學堂等課程,讓患者參與有興趣的活動,且每天應快走30分鐘。

 如果家有失智症患者,家人在照顧時精神壓力大,備感辛苦。陳達夫提醒,依研究發現,此類家屬罹患憂鬱症比例約,比一般人增加1至2倍,因此,家屬在面對失智症家人時,必須有心理準備,了解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要有長期抗戰的打算,且應多了解家人失智的症狀,並隨著疾病的病程的改變,適時調整照顧方法,如果照顧有困難,也可以利用長照資源,協助照顧患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陳達夫小檔案
年齡:56歲
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
現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

更多健康醫療新聞,詳見「健康蘋道」

即起免費看《蘋果新聞網》 歡迎分享



2016-12-12 18:21:54

最新研究證實,採用地中海飲食法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大幅降低40%。台灣十大名醫王培寧、徐文俊、陳亮恭、陳達夫、張傑文、葉炳強、蔡佳芬、劉建良、賴德仁、劉景寬醫師共同解密失智症,這樣吃,讓你遠離失智。

最新研究證實,採用地中海飲食法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大幅降低40%。br/圖/shutterstock最新研究證實,採用地中海飲食法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大幅降低40%。
圖/shutterstock

1.張傑文/永和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

張傑文/永和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張傑文/永和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

銀杏?椰子油?不如薑黃能護腦

網傳喝椰子油能預防失智症,目前並無直接證據,一旦過量飲用反而會攝取高油脂,增加人體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不妨可改吃含有薑黃素的咖哩,研究證實,薑黃能抑制大腦不正常蛋白質堆積,預防阿茲海默症。

至於銀杏能降低凝血、保護腦血管,卻也缺乏證據顯示可直接預防失智症,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等腦中風、心肌梗塞病史患者,應避免同時服用銀杏。(記者黃安琪╲整理)

張傑文主任即將於7月3日擔任油保安康分享會講師,

立即報名:https://goo.gl/jtSFn8

2.王培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

王培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

吃素缺乏B12失智更易找上門

失智症是許多老年人擔心的疾病,知道多吃蔬果有益,有人在退休前就開始吃素。其實吃素也需要注意營養均衡。

無論老年人或年輕人,吃素都建議吃蛋奶素,蛋中有人體不可或缺的維生素B12,維生素B12可維繫神經系統運作,若缺乏維生素B12,更易罹患失智症。

老年人也不適合體重過輕,據研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BMI建議維持在廿至卅左右,中年人應避免太胖,若中年就罹患心血管疾病,失智風險也會增加。(記者陳雨鑫╲整理)

3.徐文俊/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徐文俊/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

避免失智症 先護心血管

二○一二年全球每四秒就會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二○一五年失智時鐘加快速度,每三點二秒就有一人會罹患失智症,全球至少已經有近千萬人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雖無藥物治療,但已知危險因子,如少油炸、菸酒等,避免罹患三高、心血管疾病。一旦血管出問題,神經細胞跟著受影響,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高於一般人。

除了預防危險因子也要增加保護因子,無論幾歲都應要定期運動、多社會參與、多閱讀等。家族有失智症等認知功能障礙病史,建議半年檢查一次。(記者陳雨鑫╲整理)

4.陳亮恭/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陳亮恭/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跳舞吧!動腦動腳⋯防失智最好

過去文獻中發現,飲食習慣中攝取較多蔬果與魚類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要符合台式地中海飲食,多種類型的蔬果不可缺少,並多以魚類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這對海島型的台灣而言,更具有優勢。食用油以苦茶油、橄欖油最好,而豬油的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須酌量。

運動本身就可減少認知功能下降,文獻發現,擁有跳舞習慣的人,失智症機會低,跳舞結合運動、舞步記憶、身心協調、快樂情緒與人際互動,都是預防失智所需。(陳亮恭╲撰文)

5.陳達夫/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陳達夫/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達夫/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壯年失智 家庭少了經濟支柱

失智症大多好發於六十五歲以後,但也有少部分案例是在六十五歲以前發病,稱之為「早發性失智症」。推估台灣有一萬兩千名個案,男女比率接近。

早發性失智症較多有家族遺傳。初期症狀可能出現語言功能退化或執行能力變差。由於初期症狀易被忽略,早發性失智從發病到確診的時間,平均較老年延遲二至三年。

雖然早發性失智症比老年失智患者少很多,但由於發病正值壯年或擔任家中經濟支柱,對家庭及個人衝擊更大。(記者詹建富╲整理)

6.葉炳強/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榮譽顧問醫師

葉炳強/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榮譽顧問醫師葉炳強/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榮譽顧問醫師

長輩LINE一下 用社群力維繫感情

廣交朋友擴大社交網絡,有助預防失智。長者居住在三、四代同堂家庭,相較獨居長者,腦部退化較慢;尤其與不同世代的兒孫輩對話及互動,例如:長者照護小孫子,會設法解決孩子需求、回應童言童語,增加思考力。

長者也可先從家人、朋友開始,拿起電話撥號聊天、或學習透過臉書、LINE關心近況。

再來就是走到戶外「多多互動」,接著「參與活動」,進而能「加入服務」,最後則是「娛樂休閒」,有益認知功能的保存和維持。(記者黃安琪╲整理)

7.蔡佳芬/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蔡佳芬/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失智不是老了 聰明人也會失智

一般人認為,失智症只是記性不好,但事實上還包括整體注意力、執行功能、語言功能、知覺動作功能、社會人際認知、學習力及記憶力等六大功能都會逐漸退步。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程度較高的病人,失智測驗分數較難篩檢。曾有名校男教授測出分數比醫師還聰明,反而是太太點出先生現狀與過往的不同,才確診失智。此外,失智症早期常合併憂鬱症狀。

重要的是,家屬不能把「個性轉變」與「年紀大」掛勾,老了個性也不一定會改變、功能不一定會退步。(記者鄧桂芬╲整理)

8.劉建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

劉建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

吃好動多勤思考 動動手指有益腦

大腦也會隨年齡增長而老化,延緩老化最有效方式是由飲食、運動、社交與動腦著手。飲食方面,多吃優質蛋白質與脂肪及蔬果,另每天維持至少卅分鐘微喘且出汗的有氧運動。

擴展社交,重點在與親朋好友從事有興趣的活動,例如唱歌、登山、畫畫,此外也推薦與年輕族群互動。

動腦訓練,首先活動要新,麻將、撿紅點玩幾十年,不如挑戰新事物;其次要做喜歡的活動;最後應加入手指運動,因手部牽涉大範圍腦部活動,有效延緩失智。(記者江慧珺╲整理)

9.賴德仁/台灣精神醫學會暨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賴德仁/台灣精神醫學會暨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台灣精神醫學會暨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小心憂鬱!可能是失智前兆

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症的部分症狀類似,兩者更可能互為因果關係,若在六十歲後才首次出現重度憂鬱症,很可能是失智症前兆。

晚發性老年憂鬱症也可能是腦部退化、血管梗塞、甲狀腺低下等所引起,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與血管型失智症都可能併發憂鬱症狀。

此外,年輕時罹患憂鬱症,會使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減少,因此要預防老年失智,遠離憂鬱症是重要方式。(記者江慧珺╲整理)

10.劉景寬/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劉景寬/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劉景寬/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腦怎麼了?竟把拖鞋藏被子裡

失智症是一種漸進性大腦退化的病症,有許多不同的神經退化疾病造成,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病症。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記憶力退化、思考障礙及一些問題行為,最後導致認知功能失常與失能的結果。

失智症的症狀並非同時一起發生,而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慢慢地出現,初期若非特別留意,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老化而延誤就醫。綜合「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及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提出的失智症十大警訊,失智症在早期出現的徵兆,包括:

1近期記憶力減退。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煮菜放錯調味料。

3言語表達出現困難:把郵差稱作「送信人」。

4解決問題有困難。

5喪失時地定向感:在家附近迷路。

6判斷力變差或警覺性降低:過馬路不看紅綠燈。

7計算力及抽象思考有困難:失去數鈔能力。

8物品擺放錯亂:水果放櫃子裡、拖鞋放被子裡。

9對嗜好興趣降低:不愛出門。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愛發脾氣。

(記者詹建富╲整理)

精彩內容試閱:https://goo.gl/yciCZH

看更多《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https://goo.gl/NDlt5x

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

加入>>

失智症 地中海食譜

udn x WaCare 獨家線上課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