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的 十 二 樣 見面禮 內容 簡介

[其他文學]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其他文學]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健康一甲 U1022155 張家慈

作者:簡媜 著

出版社:2008年3月18日/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初版六十四刷

摘要:

簡媜因為先生的關係而搬到美國居住一段時間,這本書從美國的基礎建設跟小學教育看到美國這個國家重視的品格、價值,從異國廚房、超市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延伸出許多飲食生活的上喜怒哀樂 ,再從湖邊的日常散步,寫到遼闊的哲學問題,關於生老死去、創傷陰影、工作熱情和生命的期許。

心得:

閱讀過這本書後,才真正了解了,這十二樣見面禮的背後包含了多麼深刻的意義,是鼓勵,也是一種教育,更是一個老師對自己學生最深的期許。書中作者時常把當地的教學方式,拿來與台灣的做比較,例如:美國的老師建議每天回家做功課的時間,包含閱讀不要超過四十分鐘。就這點來看,就可以看出台灣和美國教學方式上的差異,台灣的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閱讀時間不夠多,而在美國則是擔心孩子讀書讀得太久,缺少活動身體的時間,而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書中提及許多台灣和美國許多教育上的不同之處,使得讀者在閱讀時,雖然羨慕美國的教育方式,卻也同時體認到兩地學生本質上的差異,例如:當老師在課堂上發問問題時,美國學生總是自動自發的舉手回答,而台灣學生卻非得等到老師點名時,才肯回答問題。所以,當文中出現兩地教育方式的差異時,作者寫來貼近生活,最後送給自己的孩子九樣禮物,我們可以從這九樣禮物中看出這是一個身為母親對孩子的鼓勵與期盼。

我覺得書中老師所送給孩子的這十二樣見面禮,提醒的就是一些最簡單,卻又最容易被遺忘的十二件重要的人生哲學,這十二件禮物,當中所隱藏的意義,雖然大家早就已經耳熟能詳了,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也正因為它們容易被人遺忘,所以作者才會以它為題材,把它寫成書吧!為了讓我們記得,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些物品時,能想起他們所象徵的訊息,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眼淚」,不要忘了,世界上還充滿著濃厚的溫情!

對於不同時代的人來說,教育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但卻有著同一種使命,是學習的一步,也是對於創造自我的一大步。不管學習到多少知識,只要能學習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對書的評價:

作者用幽默詼諧的手法,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美國短期伴讀遊學記錄,寫的栩栩如生,所以,當我閱讀這本書時一點都不覺得無趣,反而被作者幽默的文筆,逗得哈哈大笑。作者從美國的基礎建設、小學教育方式,看到美國是一個重視品格、價值的國家;又從美國的廚房、超市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延伸出許多飲食生活所造成的差異,這些地方其中的新奇與不適應。再從湖邊的日常漫步,寫到深奧的哲學問題,這正是作者寫做文章時的厲害地方!

點閱率: 5%

201310/22張貼者U1022155分類1021文章

報章雜誌有時邀我寫書評,
近日所寫的其中一本書是《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作者為散文家簡媜女士。

這書副標題是「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可知它是簡媜媽媽為兒子所寫的遊學記錄。

老師 的 十 二 樣 見面禮 內容 簡介

書名來自於美國小學的老師,
在開學之初送給全班學生的禮物:
一個牛皮紙袋裡裝著十二樣東西,
包含牙籤、橡皮筋、OK繃等,
分別代表的意義是:

第一件: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第十一件:銅板。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第十二件:一個救生圈形糖果,代表「救生員」。
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讀完後我的第一感覺是「喲,老外花樣真多啊。」
這些小物所代表的意涵很貼心,
(只有口香糖有些勉強)
不知老師的心意學生是否能感受,
當然要一一實踐是需要老師的專業與耐心的,
準備這十二樣小禮簡單,
落實卻得有宗教家情懷。

我也不禁揣想,
如果讓我也來玩一玩這個見面禮遊戲,
我該送給我的學生什麼呢?
大約是「一支萬花筒」吧;
我的藝術與人文課程,
目標是希望孩子們此後以一種欣賞與嘆奇的眼光,
看待世界的一切。

以下是我七月刊登於聯合報「讀書人版」的書評原文:

小學裡的大學之道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書評

閱讀此書同時,台灣正巧有條教育新聞發佈,
教育部公布「學校訂定與實施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辦法中明令:除非有合理證據,
否則不得搜查學生書包。
對照作者第一次參觀孩子就讀的美國小學,
便結論:「只要有心,沒有辦不起來的學校。」
兩相對照,正是讀者可以思索的,
教育「心」方向與落點在哪兒,
才算是條康莊的「大學之道」?

作者《紅嬰仔》時的親子狀態,是莊稼把式,
各戶大娘在自家屋簷下耕耘著小兒原始需求。
本書則屬國際交流版,這回母子不但步出家門,
還漂洋過海直抵八個台灣大的美西科羅拉多州,
過起海外遊學生活;
迥然不同於其他異國教育第一手報導,
作者以時而草根幽默、時而天地大問的細緻筆調,
為讀者再SNG一次他山之石,
究竟可以激盪出什麼教育思潮。
所以,全書出現比率相當高的一台句詞便是
「為什麼台灣不能這樣?」

比如數學課本,作者舉實例比較出,
台灣教科書喜好一題一問,美國的教科書,
則拉大視野讓學生從大環境描述中帶出切身數據。
孰好孰壞,未必有論斷,
但台灣教育習慣小枝節中去組織小個體,
與西方慣用大論述去整體涵養一個有世界觀的孩子確是不同。
書中不時有此般喟嘆,甚至遊學結束,
做媽媽的慎重考慮起「留或不留」哩。

我相信大半讀者以往閱讀此類書時,
總會邊讀邊生羨的誇起人家
「教科書免費、重視閱讀、學風自由」,
卻又自我勵志的想著「我們也有優點啦」,
鄰家的草不一定都綠。只是,教育一事,
就應該集優點於一身。所以這樣的書寫,
永遠有參考價值。未必做為制定政策,
但只要一位親師讀到了,改變一些想法,
他於是可能教出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而這個孩子,可能是未來制定政策的人。

簡媜向有一織弄文字必成金麗龍袍的本事,
但本書日記式散文,見到的更是貼身舒適棉布衣,
穿戴出尋常風味。
書中除了主軸談兒子在美國小學殊遇驚喜,
也談小城裡的哲學步道,無米可炊的巧婦如何找米,
一家三口異域裡的家常溫暖(因處異域而更顯溫暖);
果真舞文弄墨本色,半年時光,
硬是產出十二萬字厚厚一本書。

後記中言明,這書是一份報告,
簡媜給自家安上一個「種芽家庭」名號,
虛擬任務是赴美見習人家怎麼辦教育。

雖然,閱讀過程有幾處險崖,
有點擔心總是「美國好,台灣不好」觀點將流於二分法,
比如:成績單一事,作者誇讚美國小學較細膩的評估,
而非僅是一科一個分數;
但其實台灣公立小學成績單目前亦有「質的評量」,
以具體目標達成程度為註記,
早已非分數為主;
況且「研究能力」與「思考能力」
僅憑教師一週幾節課的主觀感受,真能客觀評定,
亦待商議。

所幸愛之深責之切本是吾輩媽媽們,
應該永遠抱持之態度。而教育無它,
永遠必須嫌它不夠好,未來才有救。

學校名稱:高雄市私立中山工商職業學校
年 級:一年級
班 級:甲
科 別:
名 次:
作 者:盧政瑋
參賽標題: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書籍ISBN:9789866873232
中文書名: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簡媜
出版單位:INK印刻
出版年月:2007年6月
版 次:初版

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簡媜的創作多元、變化多端,自詡為「無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是台灣現在重要的散文作家之一。

由於丈夫需赴美國科羅拉多州進行短期的學術交流,因此全家到美國居住一段時間,利用這段時間,簡媜將這段期間的生活記錄下來;這一趟伴讀遊學紀錄除了疑問和省思,簡媜也再次透過書寫充分體現她「將生活的漫天煙塵化為思想朝露」的散文觀。

二●內容摘錄:
人生是他們的,幫助他們找到適性適才的一條路就像帶他們上鞋店試穿鞋子一樣,畢竟,腳是他們的。(p.201)

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為自己負責,你要牢牢記住「責任」兩字,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是光榮的。(p.202)

小小一支釘子,被榔頭敲入牆壁後,竟能掛住比它種百倍的畫或櫃子,多麼奇妙!信心與意志力也有相同的作用力,它是我們人生的釘子與榔頭,能掛住夢想,實現願望。(p.284)

三●我的觀點:
在這本書中,簡媜利用文字、圖像及一些簡單卻讓人覺得親切可愛的塗鴉,記錄在美國科羅多拉州短居的四個月中,兒子姚頭丸在Dunn小學及生活上的種種趣事。簡媜幽默的筆法以及對事物細膩、生動的描寫,深深的吸引著我,彷彿乘著簡媜的筆,跨越過太平洋,來到柯羅多拉,感受簡媜當時的感覺及體會到作者的為何會有如此的感慨…

姚頭丸開學的第一天,他拿到的不是一大疊的教科書,而是一個牛皮紙袋,紙袋中裝著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物,這十二項禮物,看似非常的一般,但其背後象徵的是老師的期許、關懷,並且希望透過這些禮物,時時刻刻的提醒著你,並透過一些鼓勵的話,讓每個孩子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有別於台灣的開學,這樣的方式,能讓每個孩子在開學的第一天,就建立自信心,這樣的話,或許,有一天,上學也會是一件有趣的事。

這十二個見面禮,不單只是老師初見面所送的禮物,也是簡媜對於美式教育認識的一個開端。但在這個過程中,簡媜漸漸感覺到台灣與美國教育方式的不同之處,並且考慮一個問題:在這塊土地上生長會不會更好?這個問題,讓簡媜思考了許久。留?或者不留?在內心不斷的拔河。最後,為了孩子、為了自己,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回到台灣,回到這塊滋養她成長的土地;回到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雖然它有許多的缺點。

在美國,老師建議每天回家做功課的時間含閱讀不要超過四十分鐘,這是要讓孩子有時間去運動,不禁感嘆我們的童年,都在補習班度過。聽在台灣小學生的耳裡,一定是感到十分羨慕,我也感到十分的羨慕,不只羨慕還有疑惑。我的爸媽雖然也會像一般父母一樣地督促我的課業,但從來不會給我太多的壓力,我還算是非常幸福,雖然如此,但在小學時期也是成天與書共舞。從國小開始一直到高中時期,老師經常問「沒有補習的同學請舉手!」,舉手的人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其實補習費並不便宜,但為何大多數的父母願意花上這筆錢?或許是父母還未下班無法照顧,也可能是擔心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無法與別人競爭,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差人一等,但這已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快樂動機了。然而美國的小學老師卻建議每天回家做功課的時間含閱讀不要超過四十分鐘,並不代表他們的競爭壓力會比我們小,相反的,他們的壓力反而比我們還多。但為何他們卻還是堅持這樣的教育方式呢?只為了能讓學生能有更快樂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效率才會好。

透過旅行,不僅能使得自己的身心靈得到解放;也可以使得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更加的遠大,並且能在旅途中的一些景物中,獲得一些人生體驗!

四●討論議題:
1.教育制度是否需要改革,而不要使讀書單純只是應付考試?
2.哪種的教育方式才是對學生最好的?
3.閱讀的重要性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