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如何重新就業

即便在招聘市場火熱之際,年過50的求職者也難保競爭力。現在的職場常常把「年輕」看得比「經驗」更重要。

對於那些在疫情防控之初失去工作、如今開始重新求職的年長上班族而言,新冠疫情對他們的傷害尤其嚴重。許多人都說,他們擔心疫情引發的職場劇變強化了一些僱主的觀念,即50歲以上的職場人士不太願意回到辦公室工作,或者不太願意適應新的工作方式。

50歲以上員工在就業復甦潮中的參與度趕不上年輕人,這還不算過去兩年間提前退休的數百萬人。根據美國聯邦數據,今年1月,55歲及以上的求職者在美國長期失業人群中佔到近三分之一,相比之下,16-54歲人群的比例為21.8%。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的最新調查結果或許不足為奇:這家倡議組織對40-65歲的上班族進行調查後發現,78%的人說他們在2020年遇到了年齡歧視現象,這一比例之高,創下該機構2003年開始追蹤這一問題以來的最高水平。

...

即便在招聘市场火热之际,年过50的求职者也难保竞争力。现在的职场常常把“年轻”看得比“经验”更重要。

对于那些在疫情防控之初失去工作、如今开始重新求职的年长上班族而言,新冠疫情对他们的伤害尤其严重。许多人都说,他们担心疫情引发的职场剧变强化了一些雇主的观念,即50岁以上的职场人士不太愿意回到办公室工作,或者不太愿意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50岁以上员工在就业复苏潮中的参与度赶不上年轻人,这还不算过去两年间提前退休的数百万人。根据美国联邦数据,今年1月,55岁及以上的求职者在美国长期失业人群中占到近三分之一,相比之下,16-54岁人群的比例为21.8%。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的最新调查结果或许不足为奇:这家倡议组织对40-65岁的上班族进行调查后发现,78%的人说他们在2020年遇到了年龄歧视现象,这一比例之高,创下该机构2003年开始追踪这一问题以来的最高水平。

...

即便在招聘市場火熱之際,年過50的求職者也難保競爭力。現在的職場常常把「年輕」看得比「經驗」更重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那些在疫情防控之初失去工作、如今開始重新求職的年長上班族而言,新冠疫情對他們的傷害尤其嚴重。許多人都說,他們擔心疫情引發的職場劇變強化了一些僱主的觀念,即50歲以上的職場人士不太願意回到辦公室工作,或者不太願意適應新的工作方式。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50歲以上員工在就業復甦潮中的參與度趕不上年輕人,這還不算過去兩年間提前退休的數百萬人。根據美國聯邦數據,今年1月,55歲及以上的求職者在美國長期失業人群中佔到近三分之一,相比之下,16-54歲人群的比例為21.8%。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的最新調查結果或許不足為奇:這家倡議組織對40-65歲的上班族進行調查後發現,78%的人說他們在2020年遇到了年齡歧視現象,這一比例之高,創下該機構2003年開始追蹤這一問題以來的最高水平。

針對上述現象,一些已順利進入職業生涯第四乃至第五個十年的專業人士說,他們找到了幾種應對策略。

直面年齡歧視

他們眼中的首要原則是:直面年齡歧視的現實,而不是迴避。有些人說,他們會讓自己看上去更年輕——不管是面試中出現在招聘負責人和同事面前時,還是在字裡行間對付篩選簡歷的電腦軟體時。而另一些人會把自己塑造成年輕同事不可或缺的導師。

「你絕不能放棄。」61歲的詹妮弗·凱·勞斯(Jennifer Kay Rouse)說。今年2月,她開始了一份新工作,擔任客戶成功經理,先前,她在去年的一樁企業收購交易中失去了客戶經理的工作。

50歲如何重新就業

(PHOTOGRAPHS BY EVAN JENKINS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一些學術研究和就業問題專家發現,年齡歧視是職場歧視中最為隱蔽的偏見之一。在一項2021年的研究中,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和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反對職場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人仍然有可能對年長員工心存偏見,認為這些員工應該給年輕同事讓路。

與此同時,許多招聘廣告似乎在通過「數位時代原住民」、「新近畢業生」等特殊字眼,將招聘範圍限定在年輕求職者身上。而且用人單位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招聘有潛力的人才而非現成的老手上。

今年2月,在一起年齡歧視案的公開法庭文件援引的電子郵件中,IBM公司的一名高管將年長員工稱作「恐龍寶寶」,並打算讓他們成為「滅絕物種」。該公司發言人表示,「被曝出的前IBM高管之間的電郵使用的語言與IBM對公司員工的尊重態度不符,而且事實清楚地表明,它體現的不是公司的做法或政策。」

50歲如何重新就業

普遍人認為,年過半百的人,其事業發展已經開始走下坡,但現實情況卻剛剛相反。香港與全世界多個國家都正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情況,各地紛紛鼓勵中高齡人士繼續就業。在10年間,香港的中高齡勞動人口參與率快速上升,成為主要人力增長的來源。雖然相對其他國家而言,香港的數字仍處於較低的水平,但可以預見的是,50歲以上人士(簡稱:50後)繼續就業的情況仍會持續。

聘用50後的好處:經驗值高、流失率低、人脈廣

別以為50後就只有被職場摒棄的命運,聘用50後人士有很多好處:

1. 經驗值高

年過50的打工仔,普遍在職場上已打滾多年,在其專業的範疇內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值。無論在培訓員工、傳承經驗,抑或替公司開拓市場、發展業務等各方面都可以作出貢獻,是公司的中堅分子。

2. 職業流動性相對較低

JobsDB於今年三月委託獨立調查機構,向本港4,288名打工仔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現時的就業狀況及前景展望,而根據最新公布的《2021年薪酬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在過去一年轉工意欲最低的就是50歲以上人士,較30歲以下的族群少多於50%。

公司最擔心留不住具相當資歷的員工,此類員工一旦辭任,公司則需要重新花錢花時間培訓員工。50後的員工多為有家室的人士,追求安穩生活,流動性相對較低,聘用他們除了可以「接收」他們的工作經驗外,又不用太怕他們做一兩個月就辭職。

3. 人際網絡較廣,而多數是公司高層

50後多半在職場上已工作多年,開始工作至今建立了一個極廣的人際網絡,而認識的人各自在自身的崗位上發展,很多已躋身公司管理層的位置。擁有這些人脈,有助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正所謂識人好過識字,有咩事需要外力幫助,或許就靠50後一通電話就可以解決。所以絕對不要忽視這群50後人際網絡的影響力啊!

▪ 50後的人生下半場 考牌學習無止境 重投職場全靠不怯場

▪ 「師」級專業大轉型!幼稚園老師40+歲後轉行做殯儀師

50後如何繼續發展事業?留守現有專業領域、再培訓拓展工作機會

1. 留守現有相關專業的職場

50後若想繼續發展事業,最簡單就是直接留任現有專業領域的範疇,尤其是需要專業資格的工作領域,如醫生、護士、實驗室工作人員等,都需要有經驗的人士繼續擔任現有工作。

2. 參加再培訓計劃

不少國家都有專門為50後提供培訓課程,甚至補貼,以鼓勵50後人士學習及提升技能。例如新加坡就設有Skill sFuture Mid-Career Enhanced Subsidy,專為40歲及以上的合資格公民提供高達指定課程學費90%的補貼。報讀這些專門課程可提升打工仔技能,無論幾多歲都可以繼續發展其事業。

香港50後的打工仔可以到僱員再培訓局(ERB)搜尋相關支援服務。ERB於2019-20年度加強了對50歲或以上人士的培訓及就業服務,目前提供約700項培訓課程,「後50」可根據個人興趣及需要報讀有關專設課程。同時,ERB推出「後50‧實習生計劃」,伙拍本港36間機構提供超過90個文職空缺,覆蓋約20個行業;當中主要為兼職工作,每星期工作少於30小時,而且無需輪班。實習期為1個月,期間更提供實習津貼及獎金,詳情可按這裏。通過實習課程累積相關工作經驗,為轉行或投入工作儲足本錢!

世界上不少正面對人口高齡化嚴重的地方,都推行了一系列鼓勵年長人士就業的政策。以德國為例,在2018年55至64歲人士的勞動參與率達到73.6%,當地為「後五十」而設的就業政策(Perspective50Plus計劃),集中為低技能及長期失業的50歲及以上組別人士提供就業輔導、溝通及求職技巧培訓、工作培訓、實習和薪金補貼等。在2005至2010年間,有近46.7萬人參與這項計劃,並成功協助近13萬名人士重返職場,是一個值得我們借鏡的例子。

▪ 轉行有黃金期?做兩手準備助轉型成功,特定工作30歲後有優勢!

▪ 60歲中年論成唔成立?中高齡重投人力市場,CP值比預期更高

中高年人士就業問題是可以預見的,期望未來有更多的就業服務,協助香港50後的打工仔解決就業及職場問題,並可找到適當的支援,好讓他們能投入工作,繼續發展事業。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