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 安宁 意思

  1. 收案條件
    • 經醫師評估,對各種治愈性治療效果不佳之疾症末期病人,病情不需住院治療,但仍需安寧居家療護。
    • 病人自我照顧能力有限,清醒時間超過50%以上的活動,受限在床上或椅子上。
    • 病人或家屬同意接受安寧療護,並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
    • 家屬有照顧意願及能力,且能配合安寧相關照護之指導與處置。
  2. 服務內容
    • 疾病末期不適症狀控制,含疼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腸阻塞......等常見之適當處置。
    • 病人身體照護。
    • 家庭環境安全及設備之建議。
    • 營養評估及指導。
    • 抽血檢驗及檢體收集。
    • 各類註射(包括皮下,皮內,肌肉,靜脈注射及靜脈輸液)。
    • 照顧者照顧技巧指導。
    • 提供社會福利資訊及輔具轉介。
    • 病人與家屬心理社會諮詢與照護。
    • 病人與家屬靈性宗教需求之照護。
    • 病人善終準備。
    • 病人善終後家屬之哀傷輔導與後續追踪。
  3. 收費原則
    • 依健保局規定:安寧醫師可每週探訪一次,安寧護理師每週可探訪二次,社工師每週可探訪一次。
    • 健保收費原則:(健保給付之家訪次數)
      • 每次需自付訪視費用之部分負擔5%(重大傷病,福保,榮民免部份負擔)。
      • 掛號費:每個月150元。
      • 交通費:訪視來回計程車之費用。
      • 超出健保給付之家訪次數時,依本院自費收費原則收費。
  4. 收案流程

    居家 安宁 意思

  5. 服務時間
    星期一〜星期五:上午08:30~12:30下午13:30~17:30
    星期六:08:30~12:30
    *當病友病況危急有醫療需要時,請速至本院急診室診療*
  6. 範圍服務
    以本院為中心,單趟計程車車程30分鐘以內範圍,以士林區,北投區,內湖區,中山區,大同區,三重區,蘆洲區為主。

  7. 聯絡專線
    服務專線:(02)2833-2211轉2601、2602、2483
    傳真專線:(02)2838-9475

台灣安寧療護方式多元,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安寧病房」。馬偕紀念醫院榮譽主治醫師賴允亮曾在訪問中所說:「安寧療護是軟體而非硬體,並非要在特定的地方才能接受安寧療護。」隨著病人的需求發展出不同的照護模式,包括安寧門診、安寧共同照護及社區安寧(含居家及機構安寧),每種模式之間可交叉使用,以提供全面性照護。

是住進去等死嗎?

多數民眾對於「安寧病房」一詞雖然不陌生,但仍有不少人存在「安寧病房就是等死的地方」的誤解。事實上,就如前段提到的,末期病人仍有半年~1年、甚至在接受安寧療護照顧後,可能有更長的存活期,在這段期間內病人往往因疾病造成身體的各種不適,倘若發生急性症狀,由醫師評估有住院必要時,便會安排末期病人入住醫院特別規劃的病房,由專業團隊提供兼顧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全方位照顧,而它就是「安寧病房」。

由於安寧病房和一般病房相同,都是提供專業醫療照護的場域,一旦病況穩定了當然還是可以、也必須出院,畢竟是末期病人,居家安寧團隊會接手定期到宅照顧,所以絕不是大家以為的,在安寧病房是「一路住到死」更不是「等死」。

居家 安宁 意思

什麼是安寧共同照護?

末期病人大多有長時間的病史,在治療過程中與主治醫師及其團隊建立起堅定的信任及革命情感,然而隨著病程演進,倘若病人有安寧療護需求,安寧病房卻滿床,或病人因不瞭解,而沒有意願轉入安寧病房時,就可以透過「安寧共同照護(簡稱安寧共照)」提供安寧服務。

所謂的安寧共照,即是由安寧緩和醫療團隊與病人原有的醫療團隊結合,在病人的治療計畫中加入安寧療護,而病人則可繼續留在原病房接受早已熟悉的團隊照顧,安寧共照的優點除了維持病人日常生活的穩定及信任感外,也可以避免病人誤以為「被醫師放棄」的負面想法。共同照護期間以1個月為限,但可視情況申請延長照護,是住院安寧的另一種選擇。

居家安寧與機構安寧

最熟悉的家才是最好的病房。當病人症狀穩定,沒有住院必要時,「回家」往往是病人最期待的事,此時便可以銜接居家安寧,也就是由安寧團隊專業人員到家中提供居家訪視,協助病人各種不適症狀緩解及家屬照護技巧指導,使病人在家中同樣能有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居家安寧團隊甚至會協助臨終照顧指導、死亡準備,讓病人得以在宅善終。

依據健保署規定,醫師訪視次數每一個案每周以一次為原則,護理人員訪視次數每一個案每周以兩次為原則,其他專業人員(目前僅限於社會工作人員)訪視次數每一個案每周以一次為原則。若病人病情有顯著變化,需要多於此頻次者,可檢附訪視記錄並詳述理由。

居家 安宁 意思

隨著少子化與家庭結構的改變,長照機構早已成為許多人的第二個「家」,病人出院返回機構後,居家安寧團隊亦可前往長照機構提供安寧訪視,並由機構照服人員取代家人提供日常照護,此模式也稱為機構安寧。

初次看「安寧療護門診」,需要準備什麼?
第一次安寧療護門診時,病人或家屬需要準備過去看診及住院的病歷、診斷書或近期相關檢查報告,如有接受影像檢查的影像光碟片,如電腦斷層、超音波、核磁共振等,以及目前所有的用藥,將有助於醫師快速掌握病人狀況,提供最適當的照護模式。
安寧療護會不會很貴?
看完上述介紹,相信許多人不免擔心「安寧療護做了這麼多,會不會很貴」?別擔心!安寧療護是有健保給付的,加上末期病人往往領有重大傷病卡,因此大多數家庭通常都能負擔,若是中低收入戶或經濟困難的病家,安寧團隊的社工師也會協助連結政府或安寧照顧基金會弱勢補助等民間資源,給予協助。

2020-09-07 13:30:00

謝過母恩,平靜嚥下最後一口氣

罹患乳癌的阿芳(化名)選擇居家安寧,在母親節前一天過世,臨走之前,躁動不安,所幸家人在安寧團隊的指引及協助之外,讓阿芳圓了謝母恩的心願,沒有遺憾的走了。

◎癌末姊無法言語,妹代她說出口48歲罹患乳癌多年的阿芳,離世前正逢母親節前一天,她開始躁動不安,妹妹阿楀偕母親探視,她同時牽起姊姊與媽媽的手,代姊姊向媽媽說完最後一句話:「母親節快樂,謝謝妳照顧我。」話才說完,阿芳不再躁動,了卻心願的她,安然離世。

◎居家安寧─恆基提供醫療協助阿芳外型亮麗,是大家眼中的漂亮女生,不幸在10年前發現乳房變硬,進而確診罹患乳癌。為了不讓家人有負擔,她未雨綢繆,將保險一一備好。今年過年前,她的癌症已轉移到腹部,又接續罹患帶狀皰疹,吃不下也睡不著,體重只剩30幾公斤,由於病情已無法再有起色,家屬為她安排居家安寧,由恆春基督教醫院協助她好好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少進食,家人準備的營養品一罐也吃不完,癌症的疼痛令她日夜混亂,睡眠品質相當差,醫護人員為她貼上疼痛貼片,並協助她補充營養,離世前的最後幾天,她開始呼吸困難,並依靠氧氣製造機度日。

◎痛失親人,所幸善終稍獲慰藉就在母親節前一天的半夜11 點多,恆春基督教醫院居家護理所所長高美鐶的手機響起,話筒另一邊傳來阿芳妹妹阿楀慌張的聲音說,姊姊突然變喘、變熱,好像想說什麼話,一直吃力地揮手。

高美鐶突然想起再過幾個小時、隔天就是母親節,也許阿芳想和媽媽說話,便請阿楀握著姊姊的手,放在媽媽的手上,代替她向媽媽道謝。阿楀照著做,並說出「母親節快樂,謝謝妳照顧我」,這一句話圓了阿芳最後的心願,話才說完,阿芳的躁動便慢慢緩解,過了12點便安然離世。

至今,阿芳的母親迄今仍未走出喪女之痛,總是心疼女兒沒有結過婚、生過子。阿楀坦言,面對親人在自己身邊離世,當下相當害怕,不知可以做什麼,所幸有居家安寧團隊的幫助,讓姊姊能夠善終。未來她也會簽署放棄急救,一切後事從簡,把骨灰撒在土裡,不增加下一代的負擔。

Q.何時該考慮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哪些人適合居家安寧?居家安寧的優點?

到底該繼續拚,救到底?還是應該放手讓他好好走?病情究竟惡化到什麼地步,可以開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許多家屬共同的問題。醫師建議,若患者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時,例如同時有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還需洗腎,或是加上失智症、癌症等共病,這些疾病治療起來效果並不理想,且預期壽命有限,此時就可以考慮減少侵入性治療,選擇安寧緩和醫療照顧。

而選擇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意願,因與在醫院安寧病房相比,回家的醫療設備不若醫院,因此首先要尊重患者意願,只要病人想回家,且病況較為穩定,基本上都可以。但如果還想要「積極」治療者就不適合,例如因糖尿病,或是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等,因還需要洗腎就不適合居家安寧。

國外有許多研究統計發現,「家」能夠提供患者較為放鬆與安心的環境,因此存活時間往往都比在待在醫院照護還要久,且對於照顧者來說,也不必在家中與醫院兩邊疲於奔命。以台北市聯合醫院統計,曾有病患原被宣判只剩半年可活,但回到家中居家安寧,延長了4年的壽命。

當然居家安寧最重要的是有「照顧人力」,能協助病患翻身、上下床、以及餵藥、餵食等照護工作,除非有請本、外籍看護,若沒有,親屬中若擔任照顧者需要上班,因負擔不小,恐怕不適合。另外,若是「老老照顧」同樣也不適合,因照顧患者往往需要極大的體力,在沒有看護的協助下,獨自擔任照護者,常常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同樣不建議。 (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

Q.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居家安寧有什麼不同?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也是治療的一種,只是目標不同,不再以「治癒」(cure)為目的,而是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care)為目的。

安寧病房場所為醫院,和一般病房的差異為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以症狀控制為主,護理人力較多。為了控制症狀,可以給予低劑量放射治療、輸血、點滴、各式檢查和藥物,並保有基礎的維生設備,例如尿管、鼻胃管等,但若會拖延瀕死期的如洗腎、化療就不再施作。

安寧共照場所也是醫院,但是在一般病房內,不改變原本治療,並加入安寧醫療團隊共同照顧,以減低病人不舒適,提升生活品質,同時可讓共照護理師和病人以及家屬討論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居家安寧場所則在家中,由居家醫療團隊到家中協助施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醫療團隊定期到家中訪查,現在有些居家護理所、診所也都有提供居家安寧的照顧。不過,基本上會儘量撤除所有維生的設備,包含鼻胃管、尿管、氣管等,有別於在醫院都還插著管子,希望病患彷彿「就像在睡夢中離開」。(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

Q.如何評估是否一定要裝設鼻胃管?

居家安寧最常見的醫療設備就是鼻胃管,提供無法由口進食、吞嚥功能異常及特定腸胃道疾病病人,適當的營養及藥物治療。雖然胃造廔管照顧較簡單,不過亞洲風俗一向不喜身體不完整,因此較少見。裝設鼻胃管和手工餵食相比,可以減少餵食時間,照護上較為方便。

不過對許多患者來說,臨終前最大的快樂,往往只剩下「吃」的喜悅,為了協助患者能以口就食,享受食物的美味,包含台大、台北市聯合醫院、奇美醫院等不少醫院都有組成「吞嚥小組」,由牙科、復健科、耳鼻喉科、營養科等醫師共同評估,協助患者移除鼻胃管,訓練患者慢慢由口進食,同時指導家屬如何調配適合的食物以及餵食技巧,也有許多市售的黏稠食品可選擇。

雖然改由手工餵食平均需要1個小時以上,但可藉此促進與親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患者不必忍受裝設鼻胃管的不適感,能找回生的喜悅。

不過,是否裝設或是移除鼻胃管,仍有待家屬和醫療團隊溝通,如何在病人意識清楚下尊重病人意見想法、照顧者能不能勝任餵食工作。

以及患者本身的意願都是醫療團隊評估重點,應盡量取得共識,要強調的是,不裝鼻胃管絕對不代表「要讓病人餓死」,事實上家屬應了解,最後階段往往不需要那麼多營養。(諮詢對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孫文榮、鄭郁蓁整理)

Q.居家安寧能得到哪些醫療服務?

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對象,都可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目前包含癌症、漸凍人及8 類非癌症末期重症病患,分別是「老年期及初老期器官質性精神病態」、「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他處未歸類者」、「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以及「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

居家安寧療護服務內容,是由西醫師定期到患者家中訪視,評估患者需求開立醫療照護醫囑。特別的是,2019年起,居家醫療擴大服務內容,若患者有牙科醫師、中醫師以及特殊用藥需求,就能經由居家主治醫師先整體評估後,連結中醫、牙醫以及藥師等治療服務,此外醫療團隊還包含護理師、呼吸治療人員其他醫事人員等。

基於安全考量,牙醫師可以提供牙周病緊急處理、簡單拔牙、蛀牙填補以及牙結石清除等。而中醫師則能提供患者針灸、中藥和指導家屬傷科照料方法,讓患者在西醫之外,也能有其他選擇。

至於看診內容,經由主治醫師評估後,可提供給藥、換藥、拆線、靜脈注射,以及氣切管、導尿管、鼻胃管等三管護理及更換等,此外還包括病患自控式止痛幫浦以及呼吸器使用等,各照護內容都能根據病人病情實際需求提供。

除了醫師能定期到宅訪視外,一旦患者有緊急需求或是夜間、假日需要醫療服務,家屬同樣能和醫療團隊聯繫,約定時間到宅提供醫療服務,讓患者和家屬即使在家,也不必擔心醫療到不了成為醫療孤兒。(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

Q.若患者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該怎麼辦?

居家醫療,最終不免要迎來最後一個階段,家屬同樣不必憂心,居家醫療有提供病患臨終時訪視服務,當家屬察覺,患者時間所剩無幾時,可以聯絡主治醫師,由居家療護小組再次前往確認,給予家屬哀傷輔導,並協助病患家人能團聚在一起,暸解病程發展,為善終做準備。

此外,患者若在家中死亡,居家醫療小組可開立死亡診斷書開立,不必再回到醫院。而藉由醫療小組訪視,一方面給予家屬心理準備及情感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了解病人心願,在最後階段協助完成家屬和患者最後的囑託與心願,得以圓滿。(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

Q.居家安寧還能使用長照2.0的資源嗎?

可以。家是最好的病房,然而單單把醫療送到家中,仍無法把病患留在社區生活,還需要長期照顧的服務,過去醫護人員發現病患一旦有長期照顧需求,或是長期照顧居家服務人員發現個案有醫療需求,僅能透過電話或是傳真方式轉介個案,為了方便長期照護管理中心及健保特約醫事服務機構能雙向轉介,減少重複評估個案時間, 健保署2017年10月開始建置電子轉介平台, 都能提供雙向服務。

也就是說,長期照護需求的患者若需要居家醫療服務,或是原本僅是居家安寧的患者需要長照2.0的相關需求,居家醫療和照管中心都能互相連結,例如發現個案不能出門就醫,就可以轉給居家醫師。居家醫師若評估患者需要照管專員、居服員、或是輔具需求,也能轉給照管專員,讓醫療和生活照護無縫接軌。(諮詢對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鄭郁蓁整理)

書籍介紹

書名:樂活一生:有尊嚴又快樂的活一輩子作者:魏怡嘉, 黃子明等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5/05

編者簡介/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創刊於1950年10月2日,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報紙之一,成立以來稟持專業報導、公允立論,推動台灣成長發展。《中國時報》現隸屬於「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以「真道理性,真愛台灣」的理念,致力增進兩岸的互信互諒互解,希望兩岸華人的未來更加美好。

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安寧緩和醫療 鼻胃管 安寧病房 居家醫療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