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C 意思

�����ʵľ������ķ��棿
�������APS-C��������˵�������뵥���ĸй�Ԫ������CCD,CMOS���Ĵ�С��135�����С��APS��λ��ҵ�������г�������������ֵ�Ƭ����(H��C��P)��
H�ͣ�(30.3��16.6mm)��������Ϊ16:9��
C�;�����˵��APS-C���,������������������ͷ����ȥһ�ˣ�������Ϊ3:2(24.9��16.6mm)����135��Ƭͬ��������Ŀǰ�õ����Ļ�����
P�����������������߸���ȥһ����ʹ���泤������Ϊ3:1(30.3��10.1mm)������Ϊȫ��ģʽ��
���⻹�и߶����뵥���ϵ�ȫ������ȫ�������뵥���ĸй�Ԫ����135����ĵ�Ƭ�ߴ�һ����36��24mm����
�����г������۵����뵥�������Ͼ���ȫ������APS-C���������а��ְ�˹��4/3ϵͳ��17.3��13mm��

文 章 最 後 更 新 日 期 : 2022 年 09 月 20 日

初學攝影的朋友們,一般在選購相機時最先遇到的問題通常都是「單眼、微單、類單是什麼?」,而在深入了解時才又知道,原來相機還有分全畫幅、APS-C、M43 等不同種類的相機。究竟全畫幅、APS-C、M43 代表的是什麼?彼此之間又有什麼差異?這些差異會影響到相機的哪些性能呢?我們將會在本篇詳細和大家解說,並用一張圖簡單明瞭的比較三者關係。

[延伸閱讀]:單眼、微單、類單大比拚 – 1 張表看懂彼此差異

什麼是感光元件?

APS-C 意思

大部分初學攝影的人通常都會有個迷思:「單眼相機的畫質絕對比微單和類單更好!」。這句話是正確的嗎?

其實是錯誤的,決定照片畫質好壞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乃是感光元件感光元件之於數位相機,就好比底片之於底片相機,因此感光元件的優劣對於相機和照片來說至關重要。

而本篇要介紹的全畫幅 (FF)、APS-C 以及 M43,其實就是當今最常使用到的 3 種感光元件規格 (或稱為感光元件的片幅)。

*特別強調:沒有所謂片幅機這個名詞,片幅就是感光元件面積大小的另一個代名詞,並非一個特定的規格。所以不要再被網路上「片幅機是什麼」或「片幅機就是 aps-c 嗎」這類問題給搞混了喔!

因此這裡先幫大家小結一下:

  • 「單眼、微單、類單」是以相機的構造做分類
  • 「全幅、APS-C、M43」則是以相機的感光元件大小做分類

了解全幅、APS-C、M43 都是感光元件的規格後,緊接著來解釋其之間的差異。

大家可以從下圖快速了解,原來三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感光元件的尺寸。其中全畫幅 (Full Frame, FF) 的感光元件為三者中最大,APS-C 次之,M43 最小。而 APS-C 各家之間會有些微不同,但大致上接近 24x16mm 的大小。

APS-C 意思

全幅、APS-C、M43 對攝影有哪些影響?

既然感光元件在尺寸上有如此顯著的差異,那實際拍攝時會有什麼影響嗎?有的,主要有 3 個顯著差異的。

 1. 視角

由於感光元件大小的先天差異,即使用相同的鏡頭和焦距來拍攝,在不同片幅上的成像範圍就是不同,因此造成視角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如下圖所示)

APS-C 意思

我們將 3 種片幅拍攝後的照片整理和比較如下,雖然使用同樣的鏡頭和同樣的焦距 24mm 來拍攝,但 APS-C 的視角就好像是用 39mm 的焦距所拍攝、而 M43 的視角則更像是用 48mm 的焦距所拍攝的。

《手機瀏覽可左右滑動表格》

全畫幅 (FF)

APS-C

M43

APS-C 意思

APS-C 意思

APS-C 意思

24mm 焦距拍攝

24mm 焦距拍攝

24mm 焦距拍攝

等同於全畫幅 24mm 焦距的視角

等同於全畫幅 39mm 焦距的視角

等同於全畫幅 48mm 焦距的視角

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同樣的鏡頭和焦距,在不同片幅的相機上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比如說在全幅機上,24mm 以下的焦距就普遍被認為是「廣角鏡」;但 24mm 在 APS-C 基本上只是個標準焦距,通常要 10-16mm 這種焦距,在 APS-C 上才能算是「廣角鏡」、才能拍出類似全幅 24mm 以下的寬廣視角。

那麼究竟該怎麼去判斷,每個焦距在 APS-C 的視角,會大概是全畫幅的什麼視角呢?這邊就得介紹「等效焦距」的概念。

等效焦距是什麼?

所謂等效焦距是指:同樣焦距使用在不同片幅的相機上時,其畫面的視角會大概等效於全畫幅相機的哪個焦距。舉上面的表格為例,今天使用 24mm 焦距和 APS-C 相機拍攝時,其畫面視角明顯和全畫幅 24mm 視角不同,反而像是全畫幅 39mm 的視角,因此我們會說 24mm 在 APS-C 相機上的等效焦距為 39mm。

有了等效焦距的概念後,當大家在談論某個焦距時,就能很快把該焦距在 APS-C 或 M43 上的等效焦距給換算出來,如此一來就能大概知道畫面的視角大概長怎麼樣了,因此也有人稱為「等效視角」。

那麼又該如何快速計算等效焦距呢?這就要引入另一個名詞「裁切係數」。所謂裁切係數是個比值,是指全片幅的對角線相比各個片幅的對角線大了幾倍的意思。舉例來說 Canon 系統的 APS-C 裁切係數為 1.6 ;Nikon / Sony 系統的 APS-C 裁切係數為 1.5;而 M43 系統則為 2。很難懂嗎?讓我們用下圖來做舉例吧!(以 Canon 為例)

APS-C 意思

今天雖然同樣使用 50mm 的鏡頭時,在 Canon APS-C 相機上等效焦距約為 80mm (50mm x1.6),其拍出來的視角就會和全幅相機使用 80mm 鏡頭的時候相同;同樣道理在 Nikon APS-C 相機上,其等效焦距則為 75mm (50mm x1.5);而在 M43 相機上,等效焦距更來到 100mm (50mm x2)。因此這就可以解釋,為何使用同樣的焦距,在全幅上看到的視角就會比較廣,而在 APS-C 和 M43 看起來卻像是 Zoom-in 過的望遠端。

 2. 畫質 & 高感光能力

APS-C 意思

假設今天使用同樣的鏡頭、且相機畫素也在同樣水位 (假設都是 2000 萬畫素左右),那麼擁有越大的感光元件,其畫質 & 高感光度 (高 ISO) 的表現一定會越好。

這是因為在相同畫素的情況下,感光元件的尺寸只要越大,每個畫素的面積就會相對越大,接受光的能力就會越強,因此每個畫素所呈現的品質就會更好,而整張照片的畫質也就因此更好。同樣道理在燈光不足、需要使用高 ISO 時,較大面積的感光元件能接受光的量也比較高,因此能在低光能力下有效擷取光源、大幅度減少雜訊的比例,因此能獲得更佳的畫質。

看到這裡想給大家一個觀念,並非高畫素等於高畫質。影響畫質的因素有很多,包含感光元件、鏡頭、甚至影像處理系統等等。一台擁有 1 億畫素的手機,其畫質並非比 2000 萬畫素的單眼相機來的好,中間還得考慮很多硬體和光學因素,且由於手機的感光元件太小,塞入過多的畫素反而可能導致畫質下降了。

 3. 景深

APS-C 意思

首先開門見山,影響景深的 3 大重要因素:光圈焦距拍攝者和被攝物之間的距離。大家可能覺得奇怪,影響景深的因素既然沒有片幅,為什麼會被列於此處?

沒錯,片幅的大小並不會影響景深,今天使用同樣光圈、同樣焦距 (甚至同樣鏡頭)、站在同個位置拍攝時,不論全畫幅、APS-C 或 M43,其拍出來的景深會是一樣的!

那麼為何網路上還是有非常多的討論在說「片幅會影響景深」呢?

這其實是視角所帶來的問題。如同前面段落 (1. 視角) 所述,不同片幅的相機就算使用相同鏡頭和焦距,也會有完全不同的視角。好比說今天 APS-C 相機使用 50mm 來拍攝時,全幅相機則需要使用 80mm 的焦距,才能在同樣站位上獲得相似的構圖,也就是因為使用的焦距較長,拍攝出來的畫面自然就有較淺的景深。

但是… 手機不就是因為感光元件很小,才拍不出淺景深嗎?

可能有人會問:網路上常說『手機感光元件太小,很難拍出淺景深』,而使用手機真的很難拍出淺景深,這又該如何解釋?

我們這邊以 iphone 手機為例,iphone 一般廣角鏡的等效焦距為 26mm,但是大家知道 iphone 的實際焦距是多少嗎?若有去深入查詢的話就會知道,iphone 一般廣角鏡的焦距是 4.25mm。想像一下,假設真的有 4.25mm 焦距的超級廣角鏡頭用在全幅或 APS-C 的單眼上,相信你一定也會覺得相當難拍出淺景深對吧?

APS-C 意思

所以並非片幅越大景深越淺、片幅會影響景深其實也只是個謬誤,其實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拍攝視角相同,導致使用的焦距不同,因此造成景深有所差異,並非片幅的大小會直接讓景深有所差異。

*若對本文的論點有疑問的話,建議您可以參考冼老師的本篇文章,裡面有用物理和光學的科學導論來闡述景深。

 小結

  • 片幅大小:全幅 (FF) > APS-C > M43
  • 片幅大小最直接影響視角,需換算等效焦距
  • 使用 APS-C 相機 (Canon):焦距要 x1.6 才會等同於全幅視角
  • 使用 APS-C 相機 (Nikon/Sony):焦距要 x1.5 才會等同於全幅視角
  • 使用 M43 相機:焦距要 x2 才會等同於全幅視角
  • 片幅越大,畫質 & 高感光度能力通常越好
  • 片幅不影響景深。但是大的片幅需要用更大的焦距才能拍到相同視角,因此有片幅影響景深的謬誤。

全畫幅、APS-C、M43 簡介 & 優缺點分析

 全畫幅簡介

APS-C 意思

全畫幅相機又稱全片幅、全幅、135片幅或 FF (Full Frame),主要是感光元件大小以 36x24mm 作為規格的相機,而此規格也是底片時代最普及、最常見的規格。而全畫幅相機也是現今主流攝影師的主要工具,除了有較畫質之外,對焦性能、連拍速度等性能一般也都較佳。

這邊另外補充為何全畫幅又稱為 135 片幅呢?其實這只是柯達公司的產品編號而已。在 19-20 世紀攝影行業開發展時,底片格式並無一個特定標準,小至十幾 mm 大至百來 mm,但當時最受市場接受的便是這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的 135 規格 (36x24mm),因此市面上其實還曾經有過 101-130 規格的底片,只是後來大部分都停產罷了。

另外或許也有人聽過 135 規格又稱 35mm 底片,到底 36x24mm 的底片為何會被稱為 35mm 底片?這是因為膠捲的底片通常上下還會有方形齒孔 (如下圖所示),因此膠卷底片的寬度實際上是 35mm,所以又被稱為 35mm 底片。

APS-C 意思

 APS-C 簡介

APS-C 意思

APS-C 的全名為 Advanced Photo System Classic (先進攝影系統 – C型),其感光元件的長寬比和全畫幅相同,都為 3:2 的比例,尺寸大多落於 25.1×16.7mm 附近,但各廠商的實際大小會有些微差異。由於 APS-C 的感光元件尺寸接近全畫幅的一半,因此又有人稱 APS-C 為半幅相機、甚至譏稱為殘幅相機。

然而 APS-C 相機在畫質、高感光度表現、影像解析度上限或其他性能上都不及全幅相機,為什麼現階段市面上還是有許多的 APS-C 相機呢?

最主要的就是價格 & 重量兩大因素了。

APS-C 因為感光元件較小,其造價的難易度和成本相較於全幅來說低了不少,因此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售價上,對於不少預算不足的朋友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加上感光元件較小,不但機身體積和重量有效縮小之外,還可以搭配專門給 APS-C 的鏡頭,大幅減少攜帶的不便性。光是這兩大優勢就讓各廠商至今仍緊緊咬住 APS-C 的市場不放。

 M43 簡介

APS-C 意思

M43 全名是 微 4/3 系統 (Micro Four Thirds System,簡稱 MFT,或 M4/3),此規格最初是由 Olympus 和 Panasonic 共同開發的。而 M43 系統和它的前身 4/3 系統,擁有一樣大的感光元件 17.3x13mm,既然這樣兩者之間又有何差異呢?

最主要差異乃是 4/3 系統是使用在「單反相機」;而 M4/3 則是使用在無反光鏡、無五稜鏡的「無反相機」,因此無反相機的始祖,也可以說是創始於 M43 系統的開發。而 2017 年 Olympus 宣布停產 4/3 產品時,是指停產旗下的單眼 4/3 系統,並非無反類的 m43 系統,希望大家看完本篇後能夠釐清 4/3 & M43 之間的差異。

[延伸閱讀]:單眼、微單、類單大比拚 – 1 張表看懂彼此差異

至於 M43 有什麼優點呢?早期無反相機還不流行的時候,M43 的獨特設計帶來許多新穎的概念,比如更輕巧的機身、更短的法蘭距 (可轉接許多老鏡)、機身自帶防震功能等,成功吸引了許多玩家使用。然而在現今「全畫幅無反」百家爭鳴的時代下,M43 許多優點都能在各大相機上看到了,但 M43 最佳的優勢依然是輕巧方便 & 較優惠的價格,對於想要小巧相機且預算不足的人來說,M43 依然還是個值得考慮的選項。

 小結 - 優缺點分析

簡介完全畫幅、APS-C、M43 系統後,我們以表格的方式來分析彼此間的優缺點。

*特別強調,每個片幅都會有高端與低端產品,本表格只是提供概念,並非所有全畫幅一定比 APS-C 或 M43 來得更優。

全畫幅 (FF)

APS-C

M43

優點

  • 較廣的廣角端視角

  • 畫質通常較佳

  • 高感光表現通常較佳

  • 性能通常較佳 (對焦、連拍)

  • 更望遠的視角 (x1.5 or x1.6)

  • 體積 & 重量較全畫幅輕小

  • 價格相較便宜

  • 更佳的望遠視角 (x2)

  • 體積 & 重量最小、方便攜帶

  • 價格相較便宜

缺點

  • 重量 & 體積較大

  • 不方便攜帶

  • 價錢一般較昂貴

  • 畫質、高感光較全畫幅弱

  • 性能一般比全畫幅差

  • 廣角端不如全畫幅有優勢

  • 畫質、高感光能力較弱

  • 性能一般比全畫幅差

  • 廣角端不如全畫幅有優勢

[補充資訊] 淺談其他片幅

 中片幅 & 大片幅

雖然說全畫幅和 APS-C 是現今最常見的片幅,但可別誤以為感光元件僅有本篇文章提及的這幾種而已,甚至別被「全」畫幅的名字給欺騙、誤以為全畫幅就是所有片幅中最大尺寸的。

其實全畫幅又有別名「小片幅」,主要乃是為了和「中片幅」和「大片幅」作區別。

其中中片幅 (中畫幅) 的底片規格又稱為 120 規格,在底片時代時和 135 規格同樣都是市面上相當普遍的尺寸。常見的尺寸有 6×4.5cm (俗稱645)、6x6cm、6x7cm、6x8cm 甚至 6x17cm,而現今市面上最多人知道的的中片幅應該是富士 (Fuji) 的 GFX 系列,但還有許多中片幅知名大廠如哈蘇 (Hasselblad)、賓得士 (PENTAX)、Mamiya 等。

至於大片幅尺寸則是來到更誇張的 4×5 吋 (10.16 x 12.7cm)、8×10 吋或更大,基本上市場沒有大片幅的消費型相機,只有特殊商業用途才會使用到。

補充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讓大家了解片幅的尺寸有很多種,且全畫幅雖是現今相當通用的片幅,但也並非最大的尺寸,相信只要看看下圖就能一目瞭然。

APS-C 意思

*此圖是用中片幅和大片幅當中的最小規格來作為比較

 APS-H

或許有些人會在一些較早期的 Canon 相機中看到 APS-H 這種片幅,它是一個介於 FF 和 APS-C 之間的片幅 (30.3×16.6mm 、長寬比 16:9),而它的裁切係數為 1.3 (剛好界在 FF 的 1 和 APS-C 的 1.6 中間)。其實 APS-H 的誕生是一種折衷方案,是由於當初科技的限制、晶片運算能力有限,導致相機無法快速處理全片幅產生的資訊量,因此藉由縮小感光元件尺寸,來提升相機的連拍速度。但由於現今的技術已經可以克服這個問題,所以 APS-H 這個片幅也就不再出現了。

總結

本篇關於全畫幅、APS-C、M43 比較就到這裡結束,為了讓大家再次加深印象,我們將本文的所有重點再次整理於以下表格,希望對剛接觸攝影的新手朋友們有所幫助。若對本文有任何疑問的話,也歡迎隨時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喔!

《手機瀏覽可左右滑動表格》

全畫幅

APS-C

M43

視角

APS-C 意思

APS-C 意思

APS-C 意思

拍攝焦距

24mm 焦距拍攝

24mm 焦距拍攝

24mm 焦距拍攝

等效焦距

等同於全畫幅 24mm 焦距的視角

等同於全畫幅 39mm 焦距的視角
(24mm x1.6)

等同於全畫幅 48mm 焦距的視角
(24mm x2)

優點

  • 較廣的廣角端視角

  • 畫質 & 高感光表現較佳

  • 性能通常較佳 (對焦、連拍)

  • 更望遠的視角 (x1.5 or x1.6)

  • 體積 & 重量較全畫幅輕小

  • 價格相較便宜

  • 更佳的望遠視角 (x2)

  • 體積 & 重量最小、方便攜帶

  • 價格相較便宜

缺點

  • 重量 & 體積龐大、不易攜帶

  • 價錢一般較昂貴

  • 畫質、高感光較全畫幅弱

  • 性能一般比全畫幅差

  • 廣角端不如全畫幅有優勢

  • 畫質、高感光能力較弱

  • 性能一般比全畫幅差

  • 廣角端不如全畫幅有優勢

片幅比較

APS-C 意思

APS-C 意思

我們精心整理了一本專門給攝影新手的攝影攻略「攝影小白救星」,內容會教大家輕鬆攻略 6 大風景攝影主題,而目前正在限時免費送給有需要的你。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歡迎留下名字和 Email ,我們會將它寄到你的信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