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 來 肚子 痛 怎麼 辦

最近,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柯晓娟碰到很多不同程度痛经前来就诊的女性朋友。23岁已婚女性周女士(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从13岁月经初潮开始,周女士就总会在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严重时痛而寒冷,不能起床,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需口服止痛药缓解,疼痛严重时需要休息,不能工作。

这几天,周女士又处于月经期,疼痛难忍,于是来到柯晓娟的诊室就诊。经过查体和询问病史,患者面色苍白,平时有喜凉食,最近天气热,平时不爱运动,在空调房里待时间较长习惯,B超和血液检查无异常。

考虑患者是原发性痛经,柯晓娟给予生活指导,勿贪食冷饮,空调房里注意腹部保暖,并给予药物备用(必要时使用)。经过调整后,周女士有所好转。

月经常常被我们

亲切地称为“大姨妈”

日子到了还不来

会朝思暮想,担心出事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来了

可能又有“姨妈痛”的烦恼

女性朋友们也可能经常有这些疑惑

痛经喝红糖水有用吗?

痛经会影响以后生育吗?

痛经必须要去医院?

······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

困扰广大女性的“神秘朋友”!

痛经有哪些危害?

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初潮后不久出现,月经来潮后的2-3天内最疼,身体检查无异常。

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随时间推移,继发性痛经可能会加重,有时非经期也会疼痛。

那么,痛经有哪些危害呢?

衰老:痛经导致女性气血失调,使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容易形成色斑、痤疮等问题。

不孕:继发性痛经(如妇科疾病引起的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能引起不孕。

引发焦虑:痛经还使女性心情心态容易紧张焦虑,情绪时常波动,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影响工作和学习:经期或其前后小腹难忍的疼痛和各种不适。

影响夫妻生活:痛经长期会引起阴道萎缩、干燥不适,产生痛苦的性生活不悦感。

以下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月经时有轻度的不适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无需过度担忧。消除紧张情绪,减少心理焦虑,有助于缓解。保证充足睡眠,规律的锻炼。有吸烟的女性应戒烟。

疼痛无法忍受时,可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式。中医中的针灸、点穴、艾灸等可以有效缓解痛经。

以下这些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痛经逐渐加重,持续时间长,有时还会月经后持续数日。

痛经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程度较重,甚至止痛药不能完全缓解。

在经期前期小腹疼痛,腰部酸疼,头晕,伴脸色苍白,四肢冰冷无力呕吐不止,需立即就医。

痛经合并不孕,继发性痛经时,需及时就医。

居家缓解痛经的方法

姜枣红糖粥

取干姜10克,大枣20个,红糖、粳米各30克。先将干姜加水煎煮30分钟,取药汁与大枣和粳米共同煮粥,待粥熟时,加入红糖,趁热食服,每天1次,连服5~7天,可以暖宫散寒,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按摩穴位

在经前5~7天开始按摩三阴交穴、子宫穴、血海穴三处穴位,月经来潮后停止,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施手法治疗。随着经血排出,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

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以穴位有酸、麻的感觉即可。

姨妈期间如何保养?

劳逸结合:经期保证充足睡眠,禁止剧烈运动,适当走动,使气血畅通。

忌食冷饮:经期前后,多饮温开水,不应贪食冷饮,避免月经量减少,周期缩短,下腹疼痛加剧。

切勿贪凉:注意腰腹部保暖,不宜吹风或受凉,以免痛经加剧。月经期前喝红糖姜汤,可以缓解疼痛。不宜喝较甜的饮料,不利于血液循环。

合理用药:不盲目使用止痛药和激素类药物,以免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和副作用,建议咨询专业医师进行正规治疗和调理。

优化膳食:增加奶制品摄入,补充维生素E/B1/B6/D3和鱼油补充剂,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痛经。经常食用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芥菜、洋兰根、香菜、胡萝卜、橘子、佛手、生姜、香蕉、苹果,红枣等。

保持好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多微笑,不生气,平安度过经期。

  • 原因:子宮內膜細胞釋放前列腺素,促使子宮肌肉壁強烈收縮,造成子宮內壓力升高,進而產生的疼痛。
  • 疼痛位置:腹部痙攣和下腹疼痛與原發性經痛相似,但因症狀而異。
  • 其他症狀:疲倦、眩暈、頭痛、噁心
  • 疼痛時間:經期的第一、二天
  • 疼痛感:疼痛感較輕微
  • 治療方式:多休息、減少工作量、熱敷,必要時吃止痛藥改善

  • 原因:子宮卵巢的病變,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等造成的疼痛
  • 疼痛位置:腹部痙攣和下腹疼痛,與原發性經痛相似,但因症狀而異。
  • 其他症狀:疲倦、眩暈、頭痛、噁心,與原發性經痛相似,但因症狀而異。
  • 疼痛時間:月經來之前就會開始疼痛
  • 疼痛感:疼痛感較嚴重
  • 治療方式:依個別病因而異,若藥物改善效果不大,則需進行手術

因為原發性經痛與續發性經痛的症狀大致相同,建議女性們發生經痛時,找婦產科醫師幫忙判斷是哪一種痛,才能對症下藥。

很多人把止痛藥和傷身畫上等號,還曾經有傳言指出止痛藥會殘留在身體長達2年,導致很多人都痛到受不了了才吃,其實一般止痛藥平均1天就可以排出體外,只要不過量,不必擔心藥物積累,每個月吃兩、三天止痛藥也不會傷害腎臟。

原發性經痛不是病,所以千萬不要忍!必要時吃止痛藥減輕疼痛,才不會讓日生活受到影響。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製造,但是要吃對時機,不要等痛到受不了才吃,月經來之前吃或月經剛來吃最有效。

牢記正確用藥「五不」

  1. 「不亂買」: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不買來歷不明的藥品,如需購買應至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
  2. 「不喝酒」:使用止痛藥物應避免飲酒,以免傷肝。
  3. 「不併用」:應避免併用兩種以上之同類型的止痛藥,避免傷肝、腎。
  4. 「不空腹」: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可能出現腸胃不適或腸胃出血,建議與食物併服或飯後使用。
  5. 「不過量」:不要過量使用止痛藥。

女孩們都希望可以徹底治療經痛,不要只治標不治本。這必須從生活中3大原則做起並且長期執行,真的不太容易,但盡量做,相信會日漸改善。

●少吃高糖高脂食物

2018年一項研究顯示,經痛與飲食模式有一定的關係,食用大量含糖、鹽和脂肪食物的人更容易出現經痛,想要緩解經需減少吃這些食物。

●補充足夠的鎂離子

鎂離子可以讓肌肉正常收縮,幫助子宮內膜放鬆,過去有研究指出有經痛問題的女性體內的鎂離子含量有較低的現象。女孩們在生理期的時候最愛喝的「紅豆湯」也含有鎂,可以幫助子宮舒緩,比較不那麼緊繃,讓身體好好放鬆。含鎂食物包括腰果、南瓜籽、黑巧克力、鯖魚、菠菜、豆腐、糙米、酪梨、香蕉等

>>「能延長飽足感、消滅肚子脂肪...」盤點酪梨的5個隱藏版好處&超簡單食譜

●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功效,有學者認它可以透過降低前列腺素的生成,進而減低其所引發的相關炎症而緩解經痛症狀。含Omega-3食物包括鮭魚、花椰菜、核桃等

●維生素B1

維生素B1可以幫助子宮收縮,緩和子宮肌肉疼痛。含維生素B1的食物包括糙米、麥片、胚芽、全麥麵包、豆類、酪梨、豬肉等

●補充礦物質鐵

因為生理期女生易大失血,會流失掉很多鐵質,必須適時、適量的補充,並且可以搭配維生素C:奇異果、芭樂…等,能幫助鐵質吸收,有助於改善經痛、預防貧血。含鐵食物包括紫米、黑米、瘦肉、魚

心理與生理的表現會互相影響,太大的情緒壓力會使經痛的感覺加劇,同樣也會影響月經週期。常保好心情是預防經痛的妙招之一!

突然調整生活型態是最難的,但還是要盡量做到以上3點,才有可能擺脫經痛的困擾。

那個來總是肚子痛好困擾,中醫在做婦科問診時通常會問得很細,除了詢問有沒有月經來肚子痛的情況,還會更進一步詢問痛經的感覺,以及開始疼痛的時間。這兩者都會有不同的意義,也提示著不同的經痛原因。

月經來肚子痛原因有很多,先觀察你是哪種經痛

1.悶痛、脹痛感

月經前或月經期下腹以及乳房有悶痛、脹痛感,這種狀況代表身體裡的氣機不通暢,稱為「氣滯」。中醫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如果特別是乳頭的脹痛,則是「肝氣鬱結」通常是情緒壓力所造成。

2.刺痛感

經前或經期下腹以及乳房有痛感如針刺,有些人甚至會痛到無法上學或工作,這種情況代表體內有瘀血不通,屬於「血瘀」。通常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產生的疼痛也都是血瘀所造成。

3.絞痛感

月經期下腹收縮感覺非常強烈到疼痛的程度,有些人會痛到想吐甚至有嘔吐的情況,通常是「實寒」所造成的。

4.隱隱痛

月經前或月經期下腹疼痛感覺並不強烈,而是隱隱作痛,而且伴隨著月經經血量的減少,這時候如果稍為按壓腹部則疼痛感會改善,這種狀況通常是「氣虛」所造成的。如果熱敷腹部疼痛感會改善,則是「虛寒」所造成的疼痛。

想了解月經來肚子痛原因,還需觀察經痛時間

月經前

月經來潮之前就開始疼痛,通常屬於實證。例如:血瘀、實寒所造成的疼痛大多在月經來潮以前幾天就開始疼痛,疼痛感會持續到月經來潮後的幾天,疼痛感通常比較劇烈,在排出較多的經血或血塊之後疼痛會緩解。

月經期

月經來潮之後才開始疼痛:通常屬於虛證,例如:血虛、氣虛所造成的疼痛大多在月經來潮之後或月經結束後發生,這種痛感通常不太劇烈,有可能是腹部隱隱作痛也有可能是頭暈暈的痛。

搞清經痛原因,痛經異常需留意以下症狀

下腹空墜感

月經期下腹有重重的感覺或下墜感,這種現象比較常出現在多產婦、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或是切除子宮的女性。下腹會產生空墜感代表身體處在極為虛弱的情況。可以靠把脈來區別,如何鑑別是屬於心理因素或者是真的身體功能出現問題,氣虛的人脈象必然是軟弱無力的。對於下腹空墜感這個症狀,在調整體質的藥物重用補氣藥黃耆、人參、西洋蔘等藥物就可以得到改善。

下腹冷感

月經期間下腹總是有冰冷感,腹部摸起來冰冰的,這個時候如果喝熱飲或者熱敷下腹部狀況會改善,通常是因為素日喜歡吃冰品、冷飲、寒性食物所造成。

腰痠

有些女性朋友在月經來之前就開始腰脊痠軟無力的情況,有時伴隨有腳跟痛、腰腳無力、有時有耳鳴或者耳朵有悶脹感等症狀。這種情況是「腎虛」的表現。

小腿痠脹、水腫、「脾經疼痛」

很多女性朋友在月經前會覺得身體有腫脹,是因為月經前黃體素濃度增高的關係,會使得多餘的水份在身體滯留,再加上女性朋友少動經常久坐,因此經常會有下肢水腫或者有沉重感的情形,嚴重者體重會突然增加,有些人月經前後體重會相差到1公斤以上,這種狀況中醫稱為「脾虛水腫」。有些月經不順的女生在月經前會有「脾經疼痛」的情況,也就是小腿脛骨後緣的疼痛,這類型的人常有月經不順的問題。

「三陰交穴」疼痛

有些人是脾經上「三陰交穴」的疼痛,三陰交穴位於腳內踝上三寸,是脾經上的重要穴道,之所以會稱為「三陰交穴」是因為這是人體重要的三條經絡:肝、脾、腎三條經絡的交會。三陰交痛不僅僅代表是脾經有問題,肝腎的經絡也出現問題,有可能伴隨其他婦科疾病,必須要謹慎注意。

本文著作權屬療日子與其創作者共同所有,非經取得著作權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複製及轉載

療日子小叮嚀:

經痛怎麼辦?月經疼痛來襲時,不妨觀察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類型跟時間點的疼痛,也可以從日常作息進行調整。

1.飲食調理:少吃冷食、濃茶及辛辣食物,溫暖子宮亦可改善痛經。

2.多運動:一週三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也可減緩痛經。

3.中藥調理:可以諮詢婦科的中醫師,該用何種藥物調整身體。

療日子延伸閱讀推薦:(月經來吃什麼?經痛怎麼辦?貼心推薦月經舒緩補鐵6大食物)(月經量反應身體狀況!低於「正常流量」可能是婦科疾病?)


那個 來 肚子 痛 怎麼 辦

本文轉載自:羅珮琳醫師的璽悅書房 原文標題為:中醫調經助孕先修班:痛經的發生也有不同的原因?

原文內容出處:女中醫教你解決惱人的婦科問題   羅珮琳中醫師著  高寶書版

圖片來源:123RF

那個來為什麼肚子痛?

經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子宮的收縮,這個動作的目的是為了排出子宮內膜的血液以及其他物質,當收縮的動作過於強烈時,會壓迫到周遭的血管,使血液無法輸送氧氣到子宮,而子宮因缺氧而產生經痛,若經痛程度嚴重,還可能導致嘔吐甚至失禁的情況。 經痛有以下幾個特徵: 主要來自下腹部的疼痛,型態可能是陣痛或像抽筋、痙攣性的疼痛

那個來肚子痛吃什麼?

經痛該吃什麼?營養師推薦常見食物,改善生理期不適.
1. 熱牛奶、熱豆漿 ... .
2. 蔬果沙拉、溫沙拉、燙青菜 ... .
3. 鮭魚、鮪魚、堅果 ... .
4. 全穀飯、糙米飯、燕麥粥 ... .
5. 牛肉、紅莧菜.

月經來肚子痛幾天?

● 主要症狀會有,生理期(月經)開始的第2~3,經血量增加的時候有絞痛感的腹痛、肩膀痠痛、腫脹、嘔吐感、煩躁、頭暈、睡意等。 另外,骨盆內的瘀血導致下半身血液循環惡化引起的腹痛,或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頭痛,或是有時候會引起腹痛以外的疼痛

月經來肚子會痛嗎?

經痛是女性月經來潮時產生的疼痛,通常在月經來的時候發生,疼痛的部位大多集中在骨盆或是下腹部,可能伴隨腹瀉、倦怠、頭暈或頭痛,約維持2~3天左右,嚴重時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引起經痛的原因可能是子宮內膜血管強烈收縮導致,也可能是疾病引起如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瘜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