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死 三 留 一 回頭

六 死 三 留 一 回頭

影像來源:NASA/EOSDIS衛星雲圖影像。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諺語早年流傳於閩粵沿海與臺澎各地,用來形容臺灣早期移民橫越海峽的危險艱難。
-
由於臺灣海峽的水流湍急、季風強勁,夏季來自太平洋的暖水和黑潮支流由南向北流,海面上主要吹西南風;冬季則有中國沿岸流由北往南流,海面以東北風為主,形成風急浪高的天險。另外在澎湖與臺灣之間,還橫亙著澎湖水道,當地的海底地形北窄南寬、深度變化明顯,湍急洶湧的黑潮支流在此北上,成為航海者的另一道考驗。
-
明、清以降,漢人陸續渡海來臺開墾,但當時科技畢竟不比現代,帆船時代的船隻,僅以木板為材料、以風力(風帆)與人力(槳、櫓)為動力,面對流速湍急、風強浪高、季風分明的臺灣海峽,稍一不慎就會發生船難,想安然橫渡並不容易。
-
因此,當時先民不但將洶湧奔怒的臺灣海峽喚作「黑水溝」,將澎湖與廈門之間稱為黑水溝的「大洋」、澎湖與臺灣之間叫做黑水溝的「小洋」,更從此口耳相傳,留下「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經驗之談,意思是:
-
十個從中國沿岸航向臺灣的人裡,恐怕有六個連到都到不了,半途就船毀人亡;一個或因不敢繼續冒險、或因無法橫渡風浪,只好眼巴巴的折返回頭;最後只剩下三個能平安抵達對岸,在新天地展開另一段人生。
-
由此不難看出早年先民橫渡臺灣海峽,確實像是鬼門關前走一回的冒險。
-
文章作者|吳令丞
-
影像來源|編輯、提供:中央氣象局鄭明典主任
知識錯誤回報

文獻紀錄|隱藏資訊

海洋泛舟固畏風,又甚畏無風。大海無櫓搖棹撥理,千里萬里,只籍一帆風耳。自大放洋,初渡紅水溝,再渡黑水溝。台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處。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窪,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時時以楮鏹投之,屏息喘喘,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紅水溝不甚險,人頗洩視之。然二溝在大洋中,風濤鼓浪,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聞鉦鼓作於舷間,舟師來告,望見澎湖矣。登鷁尾高處憑眺,祗覺天際微雲一抹如線,徘徊四顧,天水欲連,一舟蕩漾,若纖埃在明鏡中。


「黑水溝為澎、廈分界處,廣約六、七十里,險冠諸海。其深無底,水黑如墨,湍激悍怒,勢如稍窪。舟利乘風疾行,亂流而渡,遲則波濤衝擊,易致針路差失。 按:黑水溝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廣可八十餘里,為澎廈分界處,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東者,廣亦八十餘里,則為臺、澎分界處,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深無底。大洋風靜時尚可寄椗,小洋則不可寄椗;其險過於大洋。此前輩諸書紀載所未及辨也。」


黑水溝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廣可八十餘里,為澎、廈分界處,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東者,廣亦八十餘里,則為台、澎分界處,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無底。大洋風定時,尚可寄椗;小洋則不可寄椗,其險過於大洋。此前輩諸書紀載所未及辨也。


至雲水至澎湖漸低,黑水溝自北流南,亦誤。又「漳州府志」云:『溝水分東西』,未詳考。蓋台海潮流止分南北,潮時北流較緩,汐時南流較駛。澎島在廈門之東南,乃渡台標准;但無高峰,不可遠望。過溝時,針路指定東南,船稍近北,雖不見澎島,猶可見台北諸山。苟為南流所牽,則徑出南路沙馬磯頭之下,無島嶼可望,不知台灣在何方矣。故黑水溝中,值靜風潮漲,可隨流;潮退,必懸椗停舟。非畏萬水朝東也。按退榖又力辨「稗海紀游」、「赤嵌集」弱水之說,皆非無理。今乃存群說,以備參考。


放洋全以指南針為信,認定方向,隨波上下,曰針路。船由浯嶼或大嶝放洋,用羅經向巽巳行,總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澎湖西嶼頭、貓嶼、花嶼可進。若過黑水溝,計程應至澎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仍收泊原處候風信。由澎湖至台灣,向巽方行,近鹿耳門隙仔,風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風,仍回澎湖「赤嵌筆談」

延伸知識|

  • 氣象站前反空降堡
  • 採石造滬牛車路
  • 鯉魚垵
  • 尖山仔
  • 鬧熱:澎湖籍移民參與迎奉北港媽祖到高雄
  • 神各有姓:內垵內塹宮趙姓城隍牌位
  • 菓葉「將軍公止煞」石敢當
  • 草把脫脫地瓜戲
  • 下厝
  • 赤馬福德廟
  • 湖西國小
  • 黑礁
  • 第三水源地一千噸配水塔
  • 龍門國小
  • 外崁滬
  • 內后仔目滬
  • 潑滬仔
  • 沙滬仔
  • 月眉
  • 二鬮

不少人經常提到「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用以形容先民渡海來台的凶險。
問題是,這到底是像「白髮三千丈」的文人誇飾語句,還是具有統計意義的真實數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豈會有長度9公里的白頭髮

「白髮三千丈」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句,當時1丈相當於現在的3公尺,3000丈是9000公尺、9公里。詩句透過誇飾,讓人更加印象深刻,但是真實世界裡,不太可能有9公里長的白髮。

「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是誇飾還是真實?在清朝要航行通過台灣海峽,真的有這麼危險嗎?

先回顧一下航海歷史。

早在唐朝的顯慶6年(西元661年),就在廣州創設「市舶使」,以管理當時經常來往於阿拉伯等地的商船。從日本來中國的鑒真和尚,西元750年前往廣州時見到「有婆羅門、波斯、崑崙(南海諸國之總稱)等舶不知其數」。

宋朝更有海上絲綢之路,通往58國,最遠已達今天非洲的埃及以及歐洲的義大利,泉州作為通商港口,在宋朝超越廣州,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明朝有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他從永樂3年(西元1405年)開始,7次下西洋(現稱為南洋),最遠航行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至於民間,明朝雖有海禁,但漁業從未停止,出海捕魚的漁民非常多,萬曆17年(西元1589年)福建巡撫周寀建曾經提到「雞籠、淡水,地鄰北港捕魚之處,產無奇貨,水程最近」。來台捕魚對福建漁民來說「水程最近」,不難得知當時漁民的航海範圍一定更遠。

前立法委員蔡正元撰寫的《台灣島史記》提到,荷蘭人來台時記載兩岸之間航運頻繁,當時為了向入境者收費,清楚記下了每艘船來台時的人數,以及其中有多少男、女或是兒童,這些記載也顯示當時有不少女性來台。

黑水溝是指台灣海峽的特殊長條水道

台灣海峽最危險的水道是「黑水溝」。廣義來說,黑水溝可以代表台灣海峽;但是嚴格來說,黑水溝是指台灣海峽的特殊長條水道。台灣海防同知朱景英在乾隆37年(西元1772年)撰寫《海東札記》提到:「俗呼廈門至澎湖為大洋,澎湖至鹿耳門為小洋。由大嶝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澱。紅水溝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近鹿耳門則漸白矣。」不只有黑水溝,還有紅水溝。

六 死 三 留 一 回頭

蔡正元撰寫的《台灣島史記》提到,荷蘭人來台時記載兩岸之間航運頻繁。(取自蔡正元臉書)

台灣縣知縣薛志亮更在嘉慶12年(西元1807年)的《續修台灣縣志》提到:「黑水溝為澎、廈分界處,廣約六、七十里,險冠諸海。其深無底,水黑如墨,湍激悍怒,勢如稍窪。」而且補充指出:「黑水溝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廣可八十餘里,為澎廈分界處,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東者,廣亦八十餘里,則為台、澎分界處,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無底,大洋風靜時尚可寄椗,小洋則不可寄椗;其險過於大洋。此前輩諸書紀載所未及辨也。」

從衛星照片可以看出,台灣海峽有兩條顏色較深的長條地帶。西元2021年有男子搭乘橡皮艇從福建泉州偷渡到台中,花了10小時。台中區漁會總幹事接受媒體訪問說,日治時期對岸有人靠著皮球偷渡來台。真相待查,但可知渡海沒那麼困難。

做學問要大膽假設、小心查證

台灣海峽最窄之處是從桃園市觀音區到福建的平潭,大約130公里。兩岸船運直航可從八里來往平潭,距離大概160公里。

大海航行當然有風險,只是「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這種說法到底是誇飾還是統計?做學問要大膽假設、小心查證,多多探究才能呈現真相。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記者翁婉瑜、謝凱萱/澎湖報導

古人以黑水溝來形容台灣海峽,而黑水溝真的是黑的!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在臉書PO出一張衛星雲圖,指出台灣海峽中真的有「黑水溝」,雖然沒有像墨水那麼黑,但是顏色的確比較暗,像一條深色的海流,肉眼上很容易分辨,但除了用「黑水溝」來形容它的顏色之外,更以海象險惡聞名,台灣諺語更用「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描述黑水溝海象的恐怖程度,就連經驗豐富的漁民對它也是能避就避。

古早漁民出海捕魚最怕經過黑水溝與大海搏命,古早人用黑水溝形容台灣海峽海象凶惡,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PO出這一張衛星雲圖,證明黑水溝「金架是歐ㄟ」!這一條從嘉義和澎湖之間穿越而過的澎湖水道就是我們常說的黑水溝。

▲鄭明典在臉書PO出「黑水溝」的衛星雲圖。

澎湖漁民:「冬天很危險,要避開啊。」「遇上黑水溝船就會開不動,那個洋流很深、很急就對了,如果開到了黑水溝的領域船隻就要很注意,要過黑水溝,速度要放很慢。」

就連數十年討海經驗的漁民提到黑水溝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台灣諺語更以「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來形容。

海巡署人員(103.10.10):「拋救生環!拋救生圈!拋救生圈!」

2014年雙十節,搭載45人的海研五號研究船發生船難,地點就在澎湖水道的黑水溝;奪走225條性命的華航空難主因雖然是空中解體,但墜落在黑水溝增加救援難度;1998年一架德安直升機莫名墜海,兩名駕駛員不幸罹難;1986年飛往馬公的小客機飛到黑水溝上方突然失事,機上13人全數身亡。

六 死 三 留 一 回頭

▲黑水溝曾發生許多船難、空難事件。

▲因為地形關係形成管道效應,造成黑水溝海象凶險。

澎湖區漁會總幹事蔡月嬌:「那一條黑水溝就是東北季風的時候,它的浪特別大。」

傳說中的黑水溝險惡難渡其實跟地形有關,從澎湖群島開始進入漏斗型的狹長通道,形成所謂的「管道效應」,使得這一帶海域經常發生瞬間陣風加大,驚濤駭浪的情況,澎湖水道黑水溝的災難史歷歷在目,更讓黑水溝蒙上神秘面紗。(整理:實習編輯洪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