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神經外科差別

文/福雅骨科鄭本岡院長

台灣的健保制度讓人民有完善的醫療照顧,享譽全球。但美好的故事其實已經開始崩壞中!今天要來講的話題是比較沈重,令人省思的。我身在台灣健保制度及醫療系統中,看到這些開始偏差的事件,很難不一吐為快!

故事從一個同仁親友的實際案例說起。某日診所內的同仁接到外縣市親友的一通電話,說腳受傷被送去當地的地方醫院,醫院診察後發現腳踝骨折,醫師建議開刀治療,並且要使用昂貴的自費骨釘才能妥善固定。同仁一聽請其稍安勿躁,先不要簽手術同意書,並來徵詢我的意見。

沒想到再次連絡上外地的親友時,病人因不耐疼痛,已經完成手術,並且使用了六位數金額的自費鋼釘!因為當地醫院跟同仁的親友說:骨折是確定的,要自費骨釘才能讓骨頭癒合良好,而且一年後不用再開刀取出,要趕快決定立刻手術,否則開刀房會沒有空,會延遲手術!

這個病人經我審視X光後, 發現根本不必要使用自費鋼板,醫院及醫生為了多賺錢,坑殺了受傷臨危的窮苦病人。每天都有一大堆的這樣的案例發生,這是很嚴重醫德淪喪問題。

這幾年台灣健保屢屢出現財務危機,政府的解決之道就是開源節流。開源的部分就是調漲健保費,但民主政治下誰都不敢真正大幅調漲保費,所以事實上在節流上的用力比開源大多了。於是總量管制醫療院所的健保請領點數、壓低各項醫材藥品的採購金額不遺餘力。

如此,讓醫療院所在收治超過一定人數的病患之後就開始做功德,醫療資源也開始產生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好的藥品、醫材紛紛退出健保市場,幸運的還以自費的模式存留在醫療系統內,有的甚至退出台灣市場,讓病患不是用不到優良藥品醫材,就是要花更多錢才能用得到。

另一方面,有些私人醫療院所肩負盈餘的壓力,於是捨棄沒有利潤的健保給付藥品跟醫材,開始跟病患推銷利潤較高的自費藥品或醫材。上面提到的小故事就是這樣來的。

有些醫師總是跟病患說:自費的骨釘可以不用拿出來,健保的骨釘經過一年骨頭癒合後還要再開刀取出!若是脊椎的問題需要手術,一定是跟病人說要打鋼釘或是裝人工椎間盤!

事實上即使是健保給付的平價骨釘,若是身體不會感覺不舒服也可以不用開刀取出;反之,再昂貴的自費骨釘也是金屬,也是身體中的異物,也可能造成身體不適,還是得開刀拿出來!

另外就是現今消費意識抬頭,民眾把醫療系統也當成服務業。稍有不滿,動不動就投訴、告官、上網爆料。醫療院所為了提升服務品質,避免被投訴,只好增聘人力。人力成本提升後,財務更顯困難。於是上述浮濫推銷病患,使用能給醫院帶來較高利潤的自費醫療現象便成了常態。

這些現象尤其以骨科、神經外科為甚!我自己是資深的骨科醫師,雖然看不慣這些行為,但也不忍心太苛責他們。常看我專欄文章的人一定知道,我總是勸人開刀不一定要用自費醫材,脊椎手術不見得要打鋼釘。這些呼籲與業界常態行為背道而馳,但卻猶如狗吠火車,好似一點用也沒有。

只盼有緣看到我文章的人,在遇到這些醫療選擇時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也希望政府能夠多關心這個問題,能對此亂象提出解決之道,才是全體國民之福。

什麼是神經外科?

前言:
大多數人一聽到“神經外科”,很自然地就會和開腦手術聯想在一起。最近台北市發生的邱小妹事件,更凸顯神經外科在急症醫療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實神經外科服務和研究的領域遠遠超過這些。神經外科是一個精細、獨特、高度專業的次專科,舉凡人體所有神經系統,包括腦、脊椎骨及其內的脊髓神經和分布全身各處的周邊神經的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均包含在其中。

神經外科的歷史:
神經外科的發展是19世紀以後的事,隨著抗生素的發明和消毒技術的改良,加上麻醉技術的改進,開顱手術才有成功的可能。至於現代神經外科的發展,則是從電腦斷層攝影及顯微手術的發明,才讓手術的成功率大幅提升。近來磁振造影檢查使診斷更為精確,手術技術方面:配合神經導航系統及神經內視鏡的應用,使手術也可以朝向微創傷口的趨勢。目前我們更目睹神經科學不斷蓬勃發展,包括神經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基因治療、電腦科技應用等,在在顯示神經外科是一門最有趣、最有潛力的臨床科別。

神經外科的訓練:
神經外科是衛生署認定的獨立次專科,專科醫師訓練條件最為嚴格,除軟硬體設備需符合條件外,每八名專科醫師才能訓練一名住院醫師,且訓練時間長達六年,是所有專科訓練時間最長者。

臨床服務範圍:
1.開顱手術:如車禍腦傷、腦中風出血、腦瘤、腦血管疾病等。成功的開顱手術還需要小心、專業的術後加護病房照顧,因此各大醫學中心都有獨立的神經外科加護病房,才能提供高品質的專業照顧。如果在急診室臨時挪出一個床位來照顧開顱病患,其品質可想而知。
2.脊椎脊髓手術:如脊椎損傷、骨折、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脊椎狹窄、腫瘤、膿瘍等。脊椎分為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和薦椎。全世界都一樣,從事脊椎手術的醫生,來自神經外科和骨科。因為訓練背景的不同,骨科醫師比較專注於脊柱本身的手術,且少接觸頸椎手術。神經外科醫師因為熟悉顯微手術,所以可以治療所有頸椎、胸椎、腰椎、脊柱和神經的疾病,但較少治療單純脊柱側彎的病人。目前脊椎手術正蓬勃發展,各式各樣的治療方式,讓人眼花撩亂更叫一般人無所適從,包括顯微手術、內視鏡手術、雷射燒灼術、支架植入、人工椎間盤、椎體成型術等琳瑯滿目。本科有各種治療方式,但是治療方式的選擇,必須根據病人的年齡、個別狀況判斷。以一種方式治療所有病人,是最不負責任的做法。
3.周邊神經手術:如腕道症候群、臂神經叢損傷及其他周邊神經病變。這部分手術的風險較低,且和整形外科有部分重疊。
4.立體定位及功能性手術:包括手汗症、三叉神經痛、半邊面肌痙欒症、難治疼痛、巴金森氏症等運動障礙、癲癇症、強迫症等。

結語:
本科發展至今,無論軟硬體設備、治療成果均已達一流水準。從開院初起潘榮貴主任(轉任前省立旗山醫院院長)奠定發展的基礎,何治軍主任(現任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使本科進步發展。其間更需要感謝很多兄弟知識和青春的付出,包括方文貴醫師、黃啟祥醫師、張哲浣醫師、程國忠醫師和董明正醫師等。目前本科同仁氣氛融洽、合作無間,我們對前景充滿信心,並會堅持理想、力臻完美,繼續追求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教學、研究的理想環境

神經外科大叔醫師的勸世文——淺談坐骨神經痛

骨科神經外科差別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天公伯給了我們這副身體,經過我們幾十年的蹂躪、虐待、不當使用,它終於受不了而發出了疼痛怒吼。疼痛就是在告訴我們,該休息了,有些行為習慣該改變了,不然就會GG了。

文:劉育澤(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急重症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手拿遙控器,眼睛盯著電視,身體陷入沙發的懷抱,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起來時全身腰痠背痛。

有沒有覺得這個場景很常見?沒錯,大叔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副姿勢。由於現代人不正確的生活習慣——包括坐姿、站姿、工作習慣、錯誤的運動方式等等,大概10個來脊椎神經外科門診就診的病人中,就有一半的症狀是以腰痠背痛、腳麻酸軟為主。(另外一半的病人?剩下一半都是因為肩頸痠痛來的......)而由於Google大神的出現、加上媒體的宣傳,每個來的病患大概都會直接告訴我診斷:「醫生啊,哇感尬哇坐骨神經痛耶怎麼辦,是不是生骨刺啊?洗母洗愛甲由啊?(台語翻譯:醫生啊,我覺得我坐骨神經痛耶怎麼辦,是不是生骨刺啊?是不是要吃藥?)」

其實,大家所熟知的「坐骨神經痛」,只是一種症狀,而引起這個症狀的原因很多,絕不是單單「長骨刺」可以全部解釋的。就好比我們說「頭痛」,難道頭痛就一定是長腦瘤嗎?當然不是。長腦瘤的確可能會引起頭痛,但當你看到小孩不及格的成績單時,是不是也覺得腦袋快爆炸了?所以,這些疼痛只是表面的徵象,它主要是告訴我們:身體有地方出問題囉,要趕快處理喔!唯有深根就抵、找出病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根本解決出現的問題。

什麼是坐骨神經?

骨科神經外科差別

Photo Credit:問8

所謂的「坐骨神經」(如上圖,黃色長條狀構造),它是人體內最大、最粗和最長的神經,主要負責大腿後部、整個小腿以及腳部肌肉運動和皮膚感覺。它的源頭,是由第四、第五腰神經及前三條薦神經匯集而成,然後穿過骨盆底部、經過臀部、大腿後側,於膝蓋以下分出其它分支後,最後抵達腳底。

這條路徑上,只要神經的某個部位受到壓迫、損傷,就會引起壓迫處下方的不舒服。而受傷的位置越高,症狀影響的範圍就會越廣。一般所謂的坐骨神經痛,指的就是腰椎或坐骨神經靠近腰椎附近受傷,而產生一種順著坐骨神經走向傳導而下的痛,通常由臀部沿大腿後方而下,有時會傳到小腿。

病患的感覺

人體無極限,其實每個病患一開始的症狀都不盡相同。有的只是輕微地隱隱作痛,像抽筋後肌肉僵硬的感覺;有的則會有劇烈疼痛感,而且會由下背部一路延續到腳底。有的病患只有在某些姿勢會引起不適,譬如在咳嗽、打噴嚏等腹部用力的情況或長時間久坐時出現;有的則是無時無刻都感覺到疼痛的存在。

同時病人也多會有肢體的麻刺感,甚至會覺得腳像穿了厚長褲一樣,感覺鈍鈍的,對於溫度變化、搔抓捏刺都不太能察覺。而病人除了腳的症狀外,連帶背部也多會有酸痛情形,導致無法正常直立或彎腰、進而影響到坐姿、站姿等,整個人真的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一般來說症狀都是以單側為主,但所謂的「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有雙側病狀的人也不在少數。而隨著坐骨神經的受損加劇,病人會出現肌肉無力、萎縮,而無法久走久站,嚴重的甚至會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形。

門診五四三

很多患者來到門診,第一句話開口就問:「醫生啊!我腰痛腳麻,是不是長骨刺啊?」

而我總是說,大叔的眼睛是近視加老花,但沒辦法放出X光線,也沒辦法當MRI用,我真的看不出來你/妳的腰有沒有長骨刺。

很多人以為坐骨神經痛就是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長骨刺,雖然這也是常見的病因,但事實上,它的成因還有很多,只要會造成「坐骨神經壓迫受損」,就會產生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如果我們照位置來分:

  • 腰椎的問題:如腰椎椎管狹窄、脊椎滑脫、第四/第五腰椎間及第五腰椎/薦椎間的椎間盤突出、椎體退化磨損長出所謂的「骨刺」、外傷、脊椎腫瘤等。
  • 臀部肌肉筋膜發炎:如梨狀肌症候群,有時臀中肌或臀小肌發炎的病患,也會產生類似坐骨神經痛的感覺。

所以,骨刺絕對不是萬惡的淵藪啊。現在資訊發達,Google、Wiki等資料庫搜尋方便,很多患者,甚至是患者的家屬,都會先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看看自己可能是哪些問題,需要做什麼檢查。很多病患來診,劈頭就說:「醫生,我覺得我有椎間盤的問題,我要求做那個叫xxx的檢查。」

然而每一項檢查都有它個別的重要性與意義在。一般X光檢查可以初步讓醫師排除有沒有骨頭方面的問題,電腦斷層可以進一步告知我們骨骼組織的狀況,核磁共振則可以顯現出軟骨及軟組織的病變,神經電氣檢查可以告訴我們這條神經是哪裡出了問題。每種檢查都有各有它的優缺點、長處以及極限,每一項檢查所需的時間、排程也各有不同,而何時選用何種檢查,則需醫師先透過問診與身體檢查,來確認是否真的為坐骨神經痛、影響範圍及可能的診斷後,接著才來安排,這樣才有辦法精準地找出病因所在。

台灣人很喜歡吃藥,一旦檢查出問題,大家首先就是問:「醫生,有沒有什麼藥可以保護神經、消除骨刺、解除症狀?」

大家要有一個認知,是藥七分毒,如果真有那種吃了百利無一害的萬靈丹,我還會坐著跟大家五四三嗎?大叔早就賣藥去了......

當然,根據診斷的不同,的確有藥物可以輔助使用來緩解症狀。如果是由於組織發炎引起的疼痛,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的確是有幫助的。一些慢性疼痛的病患,在使用三環抗憂鬱劑和抗痙攣劑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緩解。甚至局部類固醇注射、硬脊膜外藥物注射,也能暫時緩解病患的不適。再狠一點,鴉片類藥物用下去,痛痛一定都飛走了。但,這都是治標不治本。

要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天公伯給了我們這副身體,經過我們幾十年的蹂躪、虐待、不當使用,它終於受不了而發出了疼痛怒吼。疼痛就是在告訴我們,該休息了,有些行為習慣該改變了,不然就會GG了。

所以,在急性期適當的休息、平常生活習慣與姿勢的改變、規律的運動,這些才是解決疼痛問題的根本之道。

如果病人檢查出的確有腰椎的問題,也可以考慮手術治療,那病人一定會問:一定要開刀嗎?有沒有其他治療方式?

什麼時候需要開刀呢?其實跟頸椎開刀的適應症類似。一般來說,「非開刀不可」的情形包括下列幾種:

  • 持續性的疼痛,而且經過休息、藥物使用、復健等保守治療均無效者。
  • 症狀不但持續加重,而且除了疼痛外,逐漸出現神經學的症狀,包括感覺異常、力氣變差、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病患可能會覺得步伐不穩、跛行等等。
  • 如果上述症狀是在短時間內急劇進展,甚至可能得考慮緊急手術。

Tags:

AWS發佈《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白皮書》,免費限時開放下載,部署雲端搶占市場先機!

骨科神經外科差別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數位媒體、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時代,D2C、OTT影音等新興商業模式崛起,多媒體與娛樂產業迎來一次又一次的時代巨浪,企業該如何掌握趨勢脈絡,藉機推進產業商業模式及營運方法,創造更多價值及商機?AWS發布的《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白皮書》為此提供了詳盡的解答。

過去十多年來電腦、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崛起,數位科技漸漸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娛樂及線上體驗也幾乎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再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傳統的社會互動形式被徹底顛覆,大眾消費媒體的方式也因此受到影響,產生了不可逆的改變。

面對如今「更多、更好、更快」的挑戰,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究竟該如何轉型,解決當下面臨的困境?AWS透過深入研究提出《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白皮書》,您將從白皮書中了解上述挑戰的解決方案,以及AWS和AWS合作夥伴(如Disney+、NETFLEX等產業先驅)如何運用雲端技術進行試驗、創新服務,有效擴大受眾、打造全新商機。

急速拔升成長曲線之下,潛藏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的未來隱憂

隨著觀眾偏好轉向直面消費者(D2C)和影片點播(VOD)的串流平台,無論互動方式、使用時間、對內容品質的要求,甚至是對於訂閱觀看的期望,供需關係中的需求曲線正不斷上揚。根據PwC的臺灣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指出,臺灣OTT影音市場(Over-the-top,OTT)經歷數年強勁成長,營收終於在2021年跨越10億美元的里程碑,一直到2026年還可能以7.3%的年複合成長率持續成長,達到15億美元規模。而其他部分的媒體市場,包括電影、電子遊戲、網路和戶外(OOH)廣告、音樂和廣播以及電子書等都會以5%以上的年複合成長率持續成長。

當媒體與娛樂(Media & Entertainment;M&E)產業規模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伴隨而來的便是產業究竟該如何持續滿足消費者對娛樂內容的高度期望。這不僅衝擊內容生產與提供服務的相關企業,也讓產業面臨服務優化、工作程序簡化等挑戰。

從內容開發到商業模式,盤點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的四大挑戰

如今無論是打造原創的影劇內容,還是發行庫藏的經典老片,都是當代內容娛樂不可或缺的環節。而豐富的娛樂內容,也誘導出消費者隨時隨地、透過任何螢幕獲得無窮盡可選內容的期望,促使企業更迫切地找尋經濟實惠的內容提供方式,持續創造讓消費者驚喜的體驗。這項轉變無疑增加更多多媒體與娛樂產業在商業模式及組織營運上的挑戰。

一、靈活效率的內容開發製程
產業對於無止盡的內容需求,也拉升多媒體與娛樂產業對於內容開發的效率需求。製作人如何以最小開支打造無線規模的創意工作室,讓內容創作不受地域、時間限制,準時交付高品質的內容產品。

二、優化內部流程
若想要提供更優質的媒體服務,企業則需面臨更多瑣碎的內容編輯工作。例如將影片分解成更小的片段、編制影片索引、影片標記、字幕製作、資料擷取等,這些流程既昂貴又緩慢,也難以跟上飛速擴展的內容數量。

三、不斷革新消費者體驗
當消費者越來越期待全新的媒體形式、內容互動方式以及消費內容的模式,企業需要週期性的面臨大規模的快速創新。這使得個人化內容成為發展趨勢,藉由海量內容的個人化推薦,提升消費者參與度以及消費機會。

四、維繫持續創新的商業模式
當訂閱制服務及一次性內容購買的消費行為持續轉變,任何一種制式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都難以維持,此時,企業需要思考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推動D2C的方式尋求營收擴增。

企業轉型的必要性?細究傳統基礎設施面臨的困境

若想解決上述四點營運挑戰,滿足現今觀眾快速變化的需求,企業將面臨一連串傳統基礎設施的問題。首先,傳統的產業工作流程需要花費大量前期資金、技術進行整合,而對內容需求的激增也導致企業在這方面更頻繁的支出;第二,無論是直播還是VOD發佈,相關業務都需要資料中心高規格的硬體支撐,若硬體更新跟不上服務創新的腳步,很可能造成服務難以實施;第三,資料中心的管理與維護都將增加企業總體的營運成本,導致成本明顯增加;最後,當終端使用者裝置隨著時間迭代進化(例如影片製作標準從HD提升至4K UHD),相關工作流程也隨之複雜化,造成企業端難以適應、以及媒體資產的管理困難。

面對傳統基礎設施的硬性限制,以雲端為基礎的技術基礎設施部署能夠展現出更多的彈性及解套方案。以AWS建置的基礎設施擁有極高的靈活性及可擴展性,透過客製化的方式架構工作流程及部署模型,滿足內容供應商的各種需求。而廣播等級的功能與品質也能為用戶呈現細緻的視覺效果,並且省下龐大的硬體建置及維運成本。

尋求打破僵局的解決方案: AWS利用雲端部署、機器學習重塑媒體供應鏈

針對當代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的其他挑戰,企業還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案?或許機器學習可能成為未來革新體驗、優化內部流程的解決方案。例如Discovery利用Amazon Personalize為Discovery+串流平台用戶打造個人化建議,從超過50,000個節目、劇集裡找到符合客戶興趣的精選內容,強化使用者體驗。除此之外,機器學習還能幫助企業簡化內部程序,透過自動化建立中繼資料索引,幫助企業降低管理成本、將資源及注意力更專注於客戶服務及增加生產力,解放內容服務真正的價值。

至於內容開發流程的障礙,也可以從雲端部署過程找到解決方案。AWS提供適用於資產儲存及管理的雲端基礎設施,不只能夠提供近乎無限的儲存容量、還擁有靈活便利雲端管理功能,讓企業花費更少時間管理硬體及伺服器陣列,投注更多時間於創意開發及彼此合作。

最後,對於OTT服務品質及效率起到關鍵性影響的媒體供應鏈,AWS也提出應用於資料中心及資料封存的解決方案,其中包含建立內容湖、保持控制權、制定統一資料策略……等5項最佳化媒體供應鏈的秘訣。透過開通AWS的專用方案,企業能輕易的整合數位資產儲存庫、部署全雲端或混合雲端環境以執行亞馬遜簡易儲存服務(Amazon S3),獲得簡化資訊傳輸、降低成本、優化品質、工作流程整合等變革性成果。

內容、體驗持續增加的需求反應出數位媒體市場尚有大片藍海等待開發,創造無死角的服務體驗不只是企業的全新挑戰,也是企業樹立品牌、累積品牌忠誠度、創造營收的最佳機會。臺灣雲端服務品牌龍頭AWS在《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白皮書》中提供諸多產業解決方案,現在只要填單下載電子書,就有機會免費獲得「AWS多功能電腦支架」。

骨科神經外科差別

Photo Credit:AWS

歡迎點此下載《多媒體與娛樂產業白皮書》,了解更多AWS提供的優質雲端服務,幫助企業發揮娛樂內容120%的價值。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