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煩惱 的 事 有 九 成 不 會 發生

前言

不自尋不必要的煩惱,
不受他人價值觀的影響,
捨棄累贅,
享受極致的簡單自在生活。

這就是我想透過本書表達的事。

或許因為禪僧的職業關係,經常有人找我聊天談心。聊天的內容千差萬別,但可以大致歸類為不安、煩惱和猶豫……這幾大類。

仔細傾聽他們的傾訴,我發現他們所說的內容幾乎都是「妄想」、「偏見」、「誤會」和「杞人憂天」,可以說,幾乎都是不具有任何「實體」的煩惱、不安和猶豫。

「你不是當事人,所以才能夠說得那麼輕鬆!」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事真的讓我煩惱得茶不思,飯不想!」

也許有人會這麼指責我。

但很多事,有可能是「以為見幽靈,原是枯芒草」。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原本以為看到了幽靈而害怕不已,走進一看,原來只是枯萎的芒草穗,但心裡的疙瘩,讓自己沮喪消沉的事往往也是如此。事實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確經常為一些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根本「無足輕重」的事煩惱。

本書之所以取《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這個書名,就是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瞭解這件事。

不知道你是否也曾經有過以下的經驗。當你為某件事陷入不安和煩惱,心情越來越沉重,卻因為某個不經意的舉動,或是偶然看到了某句話,因為某個契機,頓時覺得「原來根本不重要」,心情豁然開朗──。

「禪宗思想」中,蘊藏了無數讓人心情豁然開朗的契機。

不知各位對「禪」是怎樣的印象?也許覺得「禪」很艱澀費解,是一個高深莫測的世界,事實上,日文中也用「禪問答」來形容不著邊際、不知所云的談話,但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

禪宗思想就在你我的生活周遭,和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

比方說,進屋之前,把脫下的鞋子放整齊──。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禪宗思想,禪語中的「照顧腳下」,也就是腳下留神,正是在說這件事。

禪語「吃飯喝茶」,告訴我們不必胡思亂想,自尋煩惱,喝茶時專心喝茶,吃飯的時候只想吃飯的事。

雖然乍看之下,覺得這些道理「理所當然」,但認真、仔細地實現這些「理所當然」的事,將精力集中在「當下」、「眼前」,就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煩惱和不安,讓心情更輕鬆。

不要再杞人憂天,只將精力集中在「當下」和「眼前」。重點就在於減縮、放手和遺忘,於是,你將會遇見一個積極開朗、自由自在的全新自我。

合掌

前言

人生的四季

    每個人都會增長年歲,而這些逐漸累積的日子永遠充滿未知。

    但也不知道為什麼,過了一定時期之後,人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開始「走下坡」。

    不過,禪語中有這麼一句話—

    .落葉花開自有時

    一到冬天,落葉樹的葉子會全部落盡,成為一株枯木。但是等到春天來臨,樹木會再展葉開花。一切都是自然的規律。

    四季更迭,各有不同風情,但每種姿態都表現著各個季節該有的樣貌。如果把這句禪語換成一般的話語,就是「冬天並不是春天的終點」。

    人的一生也一樣。

    假如用「上山下山」來比喻,年輕時代好比慢慢攀上險峻高山,待攻頂之後開始下山,代表邁向年老。只是,我們眼前其實還有一座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山在等待著。

    而且那還是由通往山頂的徐緩山路所串成的連綿山群。想要一邊上山一邊盡情欣賞風景,或者在途中稍事休息都行。步調可以自己決定,靜心慢行。

    既然是連綿山群,爬上一座山後慢慢走下山,之後還有期待攀爬下一座山的樂趣。

    什麼下坡路!年老絕對不是年輕的終點。愉快的上坡路會一直持續到人生的最後。這才是所謂的老年。

    還請各位先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再來,請懷抱期待,一步一步往前進。這一定能帶領我們直接通往超脫衰老的人生。

    本書從禪宗的觀點,思考幫助我們愉快踏出下一步的智慧,也就是超脫年老的啟示。「禪」首重實踐。不管從哪一個項目都無妨,請馬上開始嘗試。

    走在這條路上,一定能看到懂得享受往後人生的自己。

我的人生是幸福的
洪啟嵩(地球禪者)

如果有人問我幾歲?我總是說我最喜歡的年齡是:一個百歲的老人加上五歲兒童的綜合體。想想,如果有百歲的智慧,加上五歲的童心,那是多麼有趣的組合!

    講到年齡,我心中總是會浮現出佛陀生前最後一位弟子,須跋陀羅的身影。他一生精勤好學,直到一百二十歲才遇到佛陀。當時佛陀已經八十歲了,須跋陀羅聽聞佛陀教以八正道和四聖諦而成證阿羅漢。

    我在海內外主持禪七時,禪眾中多有年長的參學者,總會慨嘆著壯年無緣修行,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不行了,心力也提不起來了。我問他們幾歲?有答以六十幾歲,也有七十幾歲。我都會告訴他們:「你還年輕,佛陀最後的一位弟子須跋陀羅,一百二十歲才開悟。」

    在禪門裡,流傳著「趙州八十猶行腳」的公案,趙州禪師八十歲行腳天涯,到外地弘法,他從沒認為自己老了。他八十歲時,才應眾人所請於觀音院任住持,四十年間,大揚禪風。生命中永遠有著驚喜,佛陀和聖者的身影,是我們終生學習的典範。

    中國當代佛教大師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才開悟。當時他在禪七中被濺出的熱開水燙到手,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而悟道。他在悟道偈中寫著:「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歲,維繫了當代中國佛教中興。

    年老的過程,是奇妙生命軌跡再創造的歷程。年老,不是不能開創覺悟的藉口;年老,更不是生命不能幸福自在的藉口,年齡正是智慧圓滿的華冠。一九九六年,我提出「全生教育」的觀點,我認為完整的生命教育,應當從今生胎前的教育,到來生投胎前的教育,才算完整。從胎前教育、胎教,到童年、青年、成年與老年,乃至走向來生的教育,這是一所人間的大學、生命的大學,充滿了創造與光明。

歡喜靈明的生命智慧

    年紀大了,更具有洞悉世事的智慧,所以善緣越聚越多,慈悲心越來越深,智慧越來越充足。這時,我們就不會被一時的無常現象與情緒所轉動。悲心越大,智慧就越大,能觀透世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幫助一切眾生,成為一個遊戲三昧的長者。當他看到一個小孩子在哭,就會去逗他笑,有時場面很悶,老人家講幾句話就化解了。這是老人家歡喜靈明的智慧,是全家的寶貝。

維摩的病,痛樂不痛苦

    一九八九年的夏天,我發生了一場大車禍,再次印證了禪法的真實。當時我在快車道被撞飛,還沒掉到地上又被計程車撞上,在車底被拖行了一百公尺,送到醫院已經內臟破裂,七孔流血,全身大面積磨傷與灼傷。後續的治療非常辛苦,醫院的護士很關心的問我:「洪先生,你會不會很痛苦?」這可把我問住了。因為「痛」是生理現象,「苦」是心理現象;所以,我笑著說:「我會痛,但是心中很喜樂。」這是我的「痛樂哲學」,也實證了佛陀的教法。

    疾病在人間是一個很強烈的因緣,透過這個病,可以做很多教化。趁著生病的機會,讓眾緣匯聚。我們不斷以病練心,即使在很疼痛的時候,也能夠示現安樂,來教育探病的人,讓來探望的人生起慈悲心,讓大家知道原來生病可以生得很自在、很喜樂,成為如同維摩詰菩薩一樣的善病者。

永遠的童子,幸福的一生

    本書最末,作者以感恩幸福的人生做為尾聲。讓我想起全球第一個以幸福立國的國家:不丹。這是一位十六歲年少國王,不丹四世國王吉美‧辛格‧旺楚克所提出的創想與實踐。二〇一三年,我在台灣為不丹出版《幸福是什麼?:不丹總理吉美‧廷禮國家與個人幸福二十六講》,當時高齡八十一歲的稻盛和夫先生,以「感恩的心是幸福的基石」為本書題序:「在全心投入的努力中,我們仍能從每日的小小遭遇中找到喜悅,為『活著』這件事本身衷心抱著『感謝之念』。」

    看到佛陀和聖者們終生學習的身影,真的讓人感覺到,即使活到一百歲也太年輕!讓我們永遠保有五歲的童心,對世界充滿著歡喜與好奇,讓智慧隨著年齡增長而圓滿,對世界不斷有著強大的貢獻力量。

    下一代的年輕人徬徨好失落,充滿無力感,讓我們用圓熟的智慧,加上最年輕的心,為人類開啟新的黃金世紀。讓我們的生命永遠健康、覺悟、快樂、慈悲!

不自尋不必要的煩惱,不受他人價值觀的影響,捨棄累贅,享受極致的簡單自在生活。

這就是我想透過本書表達的事。

或許因為禪僧的職業關係,經常有人找我聊天談心。聊天的內容千差萬別,但可以大致歸類為不安、煩惱和猶豫……這幾大類。

仔細傾聽他們的傾訴,我發現他們所說的內容幾乎都是「妄想」、「偏見」、「誤會」和「杞人憂天」,可以說,幾乎都是不具有任何「實體」的煩惱、不安和猶豫。

「你不是當事人,所以才能夠說得那麼輕鬆!」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事真的讓我煩惱得茶不思,飯不想!」

也許有人會這麼指責我。

但很多事,有可能是「以為見幽靈,原是枯芒草」。這句話的意思是,原本以為看到了幽靈而害怕不已,走近一看,原來只是枯萎的芒草穗,但心裡的疙瘩,讓自己沮喪消沉的事往往也是如此。事實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確經常為一些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根本「無足輕重」的事煩惱。

不知道你是否也曾經有過以下的經驗:當你為某件事陷入不安和煩惱,心情越來越沉重,卻因為某個不經意的舉動,或是偶然看到了某句話,因為某個契機,頓時覺得「原來根本不重要」,心情豁然開朗。

「禪宗思想」中,蘊藏了無數讓人心情豁然開朗的契機。

不知各位對「禪」是怎樣的印象?也許覺得「禪」很艱澀費解,是一個高深莫測的世界,事實上,日文中也用「禪問答」來形容不著邊際、不知所云的談話,但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

禪宗思想就在你我的生活周遭,和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

比方說,進屋之前,把脫下的鞋子放整齊。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禪宗思想,禪語中的「照顧腳下」,也就是腳下留神,正是在說這件事。

禪語「吃飯喝茶」,告訴我們不必胡思亂想,自尋煩惱,喝茶時專心喝茶,吃飯的時候只想吃飯的事。

雖然乍看之下,覺得這些道理「理所當然」,但認真、仔細地實現這些「理所當然」的事,將精力集中在「當下」、「眼前」,就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煩惱和不安,讓心情更輕鬆。

不要再杞人憂天,只將精力集中在「當下」和「眼前」。重點就在於減縮、放手和遺忘,於是,你將會遇見一個積極開朗、自由自在的全新自我。

「做自己」:不必將精力耗費在「無能為力的事」

無論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這是令人激賞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將此作為「人生的座右銘」,似乎必須瞭解一件事。

那就是——人生中的有些事,我們無能為力。

追求全力以赴的人生,即使遇到無能為力的事,是否仍然想要勇敢挑戰,無論如何都想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而且認為自己必須這麼做?

但是,無能為力的事,終究還是無能為力。即使全力以赴,即使全心全意,仍然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正因為想要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所以才會痛苦、疲累。

我們對於生命本身,也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事。

比方說,自己可以控制心跳嗎?心臟會自行跳動,自己根本無能為力。由此可見,我們甚至對自己的生命也無能為力,生命是由無數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構成的。

這就是佛教認為,我們並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活在世上,而是因為有超越自己的偉大力量(大宇宙的真理和佛性等……),我們才能夠活在世上的原因。

當你發現我們對成為我們人生「原點」的生命,也充滿了無能為力時,就會瞭解即使世界上有很多我們無能為力的事,也是很正常的事,就知道自己不需要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沒錯,面對無能為力的事,就坦然接受自己無能為力這個事實。

無論日常生活中再怎麼注重健康,仍然會生病、會受傷。

生病時,懊惱不已,「我已經這麼注重養生,竟然還會生病。可見我還不夠注意自己的健康!」這種懊惱有辦法改變生病這個事實嗎?當然絕對不可能,不僅不可能,而且自責、嘆息會讓自己越來越消極。

生病的日文漢字是「病氣」,也就是「氣(心情)」「生病」了,心情沮喪時,也會對症狀有不良影響。

受傷時,身體的某個部分可能無法像平時一樣自由活動。

這時候,即使詛咒自己的身體「唉,這下子無法像以前那樣行動自如了……為什麼我會這麼倒楣?」身體功能也不可能恢復,只會讓自己整天鬱鬱寡歡而已。

既然無能為力,只能接受現實,面對現實。不管是不是驚慌失措,只能接受現實。

既然這樣,何不「乾脆」接受呢?

「實在的樣子、真實的樣子」——這才是原汁原味、真正的自己。任何人只能面對真正的自己。

一旦接受有些事,自己的確無能為力,就能夠和這樣的狀況「共處」,瞭解實在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到底能做什麼。不再拘泥於無能為力的事,而是用積極正面的心態投入「有能為力」的事。

除了健康以外,很多問題、很多場面都有許許多多無能為力的事。

不要把精力耗費在「無能為力」的事上,而是要投入「有能為力」的事。

成為「灑脫的人」:「地位」和「身分」都可以隨時交棒

對事物越「執著」,就越容易產生不必要的擔心。

比方說,任何人在社會上都有某種身分,在工作上有某種地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職責固然重要,但如果對這種身分和地位產生「執著」,就會有點傷腦筋。

以工作為例,有些人一旦升上課長或部長的職位,就開始產生執著,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而汲汲營營。

「我好不容易才當上部長,當然不可以隨便被人取代!」

各位在工作上,是否也遇到這種「守位派」的上司?這種人會影響組織發揮正常的功能,也會阻礙下屬的成長,更會影響組織內的溝通。

遇到執著於身分、地位的上司,下屬都會不屑一顧、敬而遠之,只有當事人沒有察覺這件事,變成一齣悲劇中帶著滑稽的職場大戲。

《書經》中有一句話叫做「滿招損,謙受益」

傲慢自大會招致損失,謙虛使人受益。

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對自己的身分、地位有任何執著,一旦時機成熟,灑脫讓賢很重要。

在公司這個組織內,上司無法對直屬下屬行使人事權,不可能對下屬說:「我差不多該退休了,這個位置就交給你了。」

但是,可以把之前由自己負責的客戶,談判的收尾工作交給下屬負責,由下屬主持企劃會議,由下屬輪流在朝會上激勵其他同事……,不是有很多讓賢的實際工作嗎?

讓出自己的職位,絕對不是讓下屬威脅自己的存在。

因為自己已經累積了在那個職位上處理工作的經驗,可以運用這些經驗,從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視野,進行務實的指導,提出明確的建議。

當下屬負責比之前更重要的新工作時,必定會猶豫、徬徨和煩惱,這種時候,最需要瞭解工作訣竅的「過來人」的指導,這樣才能提升下屬的能力,培養下屬的實力。

這種在下屬眼中值得信賴又可靠的上司,和「敬而遠之」的上司完全不同,當然也有助於活化組織。

越是想要「守住」身分和地位,越容易產生不必要的擔心,導致內心失去安定。

不必執著,輕鬆交棒,造成心理壓力的擔心就會自然消失,就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花知落時花才美,人知終時人才真。」

這是細川伽羅奢哸留下的辭世詩。

知所進退,保持下台時的漂亮身段,這樣的人生不是更灑脫、更精采嗎?

關於「金錢」:欲望無窮,才會痛苦

釋迦牟尼佛說過這樣一句話:「即使把整座喜馬拉雅山都變成黃金,也無法滿足人的欲望。」

這句話證明了人類的欲望無窮。

人類最典型的欲望,當然就是對金錢的欲望。

追求金錢沒有止境。當我們想要買東西,為了得到某樣東西,就開始存錢。這是和金錢的基本關係。

但是,一旦得到了那樣東西,就想要更好的東西,於是就想要有更多錢。

最後,即使沒有特別想買什麼東西,仍然會持續追求金錢。於是就被金錢所困,成為金錢的奴隸,失去了自由。

人生應該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發揮自己的專長,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得到金錢的報酬。

我們並不是為金錢而活,人生的目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發揮專長,和對社會有貢獻,並不是為了金錢。一旦本末倒置,人生註定會很空虛。

有一句話叫做「少欲知足」。減少欲望,就容易知足。釋迦牟尼佛臨終教誨的《佛遺教經》中,曾經談論少欲知足。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知足的人雖然一貧如洗,睡臥泥地,內心仍然安樂幸福;不知足的人即使生活在如天堂般的宮殿,也無法感到滿足。不知足的人無論再怎麼富裕,內心仍然貧窮,窮得只剩下錢」。

事實上,只要覺得「已經足夠了,感謝我所擁有的一切」,即使身居陋室,粗茶淡飯,心靈也很富足。相反地,如果經常覺得「這怎麼能滿足我」,無論住多大的豪宅,即使每天山珍海味,內心也很貧窮。

有些人崇尚名牌,無論買再多,仍然無法感到滿足。每次有新品上市,就忍不住「想要、想要」,心情當然無法平靜,甚至可能走向犯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生活方式如同地獄。

有些人並不在意名牌,而是購買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買了之後倍感滿足,並持續使用,漸漸產生了感情,心情也能保持平靜。

日本有一句格言—「站著半帖,躺著一帖。奪得了天下,也只有兩合半。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再怎麼了不起的人,站著的時候,有半張榻榻米的空間就足夠了;躺著的時候,一張榻榻米的空間就綽綽有餘。即使奪得了整個天下,每餐最多只能吃兩合半的米而已。

說到底,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

你想要成為知足的人,還是永不知足呢?

你的人生,由你來決定。

關於「夫妻」:「感謝」有助於建立圓滿的夫妻關係

婚姻生活一久,夫妻之間的對話也漸漸減少。可能彼此都視對方為「空氣」,所以認為也不需要溝通。如果丈夫在家裡對妻子說的話只有「洗澡」、「吃飯」和「睡覺」,也未免太寂寞了,似乎可以感覺到夫妻感情的裂痕。

當然,也有的太太說:

「我老公回家後話很多,但幾乎都是抱怨。一下子抱怨上司,一下子又抱怨客戶……。雖然他一吐為快,消除了壓力,但經常聽他說這些,我簡直受夠了!」

太太說的這番話也很有道理,難怪有的太太覺得「最希望老公身體好,卻別待在家裡」。

但是,仔細想一下丈夫在太太面前吐苦水這件事的意義。丈夫並不會隨便在任何人面前吐苦水,比方說,會在公司向其他同事抱怨嗎?

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這種人,但一旦這麼做,在公司內的風評就會急速下降,其他同事一定會對他說:「真是聽不下去了,既然這麼不滿,那就趕快辭職走人啊。」所以,即使有再多想說的話,也會拚命忍耐。這是大部分丈夫出門在外時的態度。

人只有在信賴的人面前才會吐苦水。這等於在表明心跡,認為即使在對方面前曝露真實的想法也沒有關係,也很安心。

吐苦水背後隱藏了「我發自內心信賴妳」的真切想法。當瞭解這一點之後,是否就有了不同的感受?

有一句禪語叫「」,代表曝露一切,毫不隱瞞的意思。「茶湯會」和禪宗有密切的關係,通往茶室的庭院稱為「露地」。

露地可以讓心靈完全放空。沿著露地走向茶室時,可以將心靈放空。茶室的客人都是武士、文人、商人……平時在社會上有不同的身分和地位,每個人的心都穿上了適合自己身分的盔甲。

露地的意義就在於要求茶室的客人「暫時拋開身上的一切」。

拋開身上的一切,帶著袒露的心,走進茶室這個人間佛國,超越身分和地位的藩籬,彼此心靈相通。這就是茶聖千利休設計的「茶湯會」世界。

雖然吐苦水無法和「茶湯會」相提並論,但吐苦水基於對對方的信賴,袒露的心迸發出的真心話。如果丈夫開始吐苦水時,覺得他「又來了!」未免太可憐了。

但是,如果身為丈夫的人,希望太太主動意識到在她面前吐苦水,是基於對她的信賴,也未免想得太美了,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傳達這種信賴感。

如果每天下班回家板著臉,什麼話都不說,太太當然頭也不回地繼續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如果回家時大聲說:「我回來了!」太太也會到門口迎接,對你說聲:「你回來了,辛苦了。」

禪宗要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想不做,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努力傳達對太太的信賴感。

當太太做完晚餐,或是倒茶時,說聲「謝謝」,也是實際行動之一。在花大錢買東西之前,和太太商量一下也是表達信賴感的方式之一。請各位從今天開始立刻行動,為自己創造可以盡情吐苦水的環境。

你 煩惱 的 事 有 九 成 不 會 發生

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
作者:枡野俊明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5

枡野俊明

1953年,出生於神奈川縣。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庭園設計師、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

自玉川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前往大本山總持寺修行,推動建立在禪宗思想和日本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禪庭」創作活動,在國內外都受到高度肯定。以庭園設計師獲頒文部大臣藝術類新人獎,並獲德國聯邦功勳十字勳章。2006年,被《新聞周刊》日本版評選為「最受世界尊敬的100位日本人」。

身為庭園設計師的主要作品有加拿大大使館、東急澀谷藍塔大飯店的日本庭園和柏林日本庭園等。主要作品有暢銷書《禪的簡單生活主張》、《禪的「心靈大掃除」》、《一句禪語,悟出人生:讓煩惱轉眼消失的心靈解藥》、《不生氣的心:43個遠離怒氣、重獲心靈自由的練習》,以及《一日一禪語,日日是好日:禪式美學大師教你過美麗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