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在 精神病 院 當 醫生 心得

我 在 精神病 院 當 醫生 心得

或許因為去過精神科實習,讓我對這本書更有感覺。這本書自精神科醫師的視角出發,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呈現與患者的對話。

每個人的世界觀或許有些許不同,只是精神科患者更加的偏執,遠離普世認同的價值。

可以簡化的把精神科病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學識的,一類是有學識的。前者容易陷入迷信的誤區,產生精怪鬼神的幻想和錯覺;而後者則更容易形成一套顛撲不破的自洽理論,並用那套理論麻痺自己,無法自拔。

分享書中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位病人是數學家,他深信人類從理論上可以憑空複製出一個活人,而且不用消耗能量,他的理論根據是「分球定理」。

*分球定理:

書中的描述是:一個圓圈中你可以容下無限的點,因此你不管你把圓圈切成幾等分,每等分的圈圈中都還是可以有無限多個點。所以一個橘子切半可以變成兩個橘子,一個人也可以變成兩個一樣的人,打破能量守恆。

他往下繼續推論:數學上的東西,都是物理上有相對應的。虛數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沒有用,結果引發後來的電子革命,還變成量子力學的基礎;質數一開始也沒人知道他的意義所在,但是後來卻被認為是量子不確定性原理數學根源。因此,只要實現「分球定理」,人類社會變革的時機就到了,整個文明會產生質的飛躍…於是他日以繼夜瘋狂地投入並推廣這研究。


仔細想想,信仰不就這麼來的嗎?先是某個人破天荒地想到關於這個世界本質的某種可能,比如:天上有天堂啊,世界上有一座須彌山,山上有梵天,或是天上有凌霄殿、地下有地府等等,然後他極力的推廣傳播,即便受盡折磨、被當瘋子、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有些理論慢慢被人信服了,越來越多人追捧,最後就成了一種信仰。

書中的精神病人是這麼說的:「那是凡人的世界,他們就安安穩穩的過著自己的俗世生活,五穀雜糧,柴米油鹽,最後老來一閉,一輩子就過去了。雪蓮只能長在雪山上,你要硬把她移植到草原,她就會死,即使勉強活下來,也喪失了靈氣。」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要不你就成為「莊周夢蝶」的莊子,要不你就變成一個失去現實感的精神科病患。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文章分頁導航

我 在 精神病 院 當 醫生 心得

書名: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出版社: 寶瓶文化
作者: 楊建東
【作者簡介】
本名高天峰,1991年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擅長領域為心理學、科學哲學。善於撰寫科幻、奇幻小說,在有「中國科幻作品的最後陣地」之稱的網路論壇「三體吧」中,是極受好評的科幻作家,並擁有廣大忠實讀者群。曾在《超好看》雜誌連載《最後一個人類》,並獲得中國年度科幻小說比賽「智子杯」微小說第三名。
 撰寫本作期間,多方請益於科學技術哲學、道德哲學、現象學、電腦等相關領域教授,在中國被視為最好看的精神病小說。
【試讀心得】
很開心這次有機會入選寶瓶文化10月出版的新書試讀機會,再次擁有遨遊書海的樂趣。這本《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是蠻有個人風格的作者 楊建東最新作品,以奇特的主題浸潤著讀者。不是有人常說天才與白癡只是一線之隔,都是對於個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方式進行判斷,更多的時候是多數決。是思維超然的天才引導者,還是被判定為有著精神病的白癡,確實也真的很難去定論誰說的算。我想試著翻閱《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一書,刺激一下平凡人的腦子,相信那也是很有趣的火花。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一書有著三十四則痴狂短篇故事集,真實攤開精神病的病歷。病歷?也許那是在我們既有知識認知下所做的「不正常」判斷。第一則「摸影子的人」,提出影子也是一種生命,只不過是特殊的型態。「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則是點出了學歷愈高、知識面愈廣的人,出現精神認知疾病的機率就愈高。你有沒有曾經想過數字是有顏色的,或許「數字的顏色」這則短篇會有不同的啟發。「人類是文字,我是書蟲」這個短篇更有趣提到一個想法,那就是很多被稱作精神病的人,壓根兒就沒有什麼病,他們之中有不少甚至還有天才級的想法,他們缺少的只是一次實踐,或者一次讓社會知曉的機會。這些顛覆我們對正常的定義,確實也有其意思。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一書給的刺激,是一種動力。就如同創新常常都是突發奇想,都是有人跑得比其他人快才有的成果。當要突破舊有的思維的同時,都是要經歷世俗的考驗甚至批判。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桶子裡的螃蟹,正在拉住往外爬的不同思維螃蟹。當超出道德、道理、既有道路思維的做法出現,也許我們該思考那何嘗不是創新機會。

我 在 精神病 院 當 醫生 心得

書名: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作者:楊建東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2月6日

閱讀管道:試讀活動

感謝寶瓶文化給予試讀機會

所謂的正常人,只是在模仿他人之後形成的一套比較符合社交的生活方式而已。而一些所謂的瘋子,所謂的精神病患者,他們,可能只是這一套模仿系統出現了問題,從而展現了真正的自我而已。

幹我們這一行,最重要的,不就是讓瘋子裝成普通人嗎?

隔了三年出版的《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依舊是從精神科醫生為第一人稱視角、短篇故事的形式訴說醫生在看診過程中認識形形色色、狀況不同且各有世界觀的病患故事。

作為第一線接觸精神病患的醫生,也會隱約恐懼自己被病患的思想「汙染」,像<死亡倒數計時>中,醫生的同學自殺了,他被疑病症的病患用針頭扎傷,連帶自己也開始懷疑。今日肚子痛是癌症?明天拉肚子是大腸癌?後天手指不由自主地抽動是愛滋病嗎?一旦開始懷疑,就會永無止盡的擔憂自己的身體,最後精神負荷不了……

這讓我聯想到網路上有張梗圖,任何身體異常的狀況上網google得出的答案通常是最慘、最不好的癌症。人一出生就要面對死亡,人生就是逐步邁向死亡的終點,因此人也很容易看開點或豁達些,否則太絕望、沒有希望太悽慘了。

「只是歷史上思考這個問題的人,都沒有堅持到最後。」

這些一篇篇的故事,可以看做是人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觀中,三十篇短篇故事建構出一個個的思緒世界,裡面的內容橫跨範圍極大,涵蓋哲學、心理學、天文學、宗教、宇宙觀、科學……當然可以健談的精神病人不多,更多是瘋到無法與人溝通、完全困死在自身思維世界之中。

與第一集相比,恐怖懸疑的成分下降許多,更多是完整的、自成一格的世界思考觀,這些思考方式是普通人懶得思索、不會思索,或即使想到了,也會(本能的)阻擋自己繼續往下深入追朔探究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是因為我曾很認真的想過類似問題,但可能礙於知識量不足、大腦不堪過度運轉的負荷而放棄斷線思索。這也可以翻個面說明為什麼天才這麼少,畢竟天才都是想出前人不曾提出的驚人、改變世界的點子與觀念,因此也有人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

「如果承認了惡的存在,那麼,對信徒來說,創造了這個世界的神,就不是至善至美的了。……」

泛神論、多神論、二元論到一神論,可以簡單的說出宗教演變過程,但「負神論」呢?當一個人對宗教的鑽研與研究達到極致時,有沒有可能發現宗教的漏洞?

一神論相信,他們的「神」是全知全能、至善至美的,但這樣就會產生一個超級大的問題,就是──如果神那麼厲害,那麼「惡」為何還會出現?這就和一個思想實驗很像,說如果神全能,他可以創造一顆自己舉不起來的大石嗎?如果可以,他在舉不起石頭的同時,還是「全能」嗎?

「只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唯一的神,而且這個唯一的神,是惡神就行了。這樣一來,一神論和二元論存在的矛盾,就都會一掃而空。」

再對宗教反向思考誕生的負神論,認為不是神創造人,而是人創造神。這樣的思考是非常有趣的,在和哲學老師天南地北聊天時也討論過惡神論。<人人皆撒旦>一文中,從對宗教的解釋到宗教在人類社會中是心理暗示的存在,變相替你擔保安慰人生接下來的道路,讓人不用花費過多力氣焦慮未來,因此信仰的寄託對某些人來說是必要的、絕對的。比起不相信,相信更是輕鬆些。

在我這行業做得久了,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你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精神病患者給同化。有時候,你會分不清到底你是精神病人,還是精神病醫生。

收尾的<絕望先生(大結局)>更是用超乎我預料之外的方式翻轉整個故事,究竟誰說的是真?誰說的是假?被操控的人和操控的人界線模糊,連帶我也懷疑起整個故事敘述者訴說的真實性。

精神病的界定不像其他醫學診斷具體,有儀器檢測可以觀察,判斷精神病的成因與確診也是難上加難,很難確定是真瘋假瘋,如果單純用排他性來做為依據,又恐淪為歷史上的獵巫。加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一直刪減增加,有些以往列為精神病的也會除病化,例如同性戀;或是增加,例如囤積症。

「沒有用的,當一個人被第一次打上精神病的標籤之後,他這輩子所說的任何話,都不會再有人相信了。人心就是這樣。」

被貼上標籤,也可以直接逼瘋一個人的神智,當自己所說的話沒有人再相信,等同間接折磨,最後開始懷疑,發瘋的是這個世界,還是自己呢?

畢竟,瘋狂,是會傳染的。

2020/1/28 PM10:16

天陽的碎碎念:

新年快樂~~過年突然變得好冷,感覺自己快冬眠了

也沒有出門晃晃,一來腳傷還沒好,二來武漢肺炎讓我怕都要怕死了,我的抵抗力超級不好的啊啊啊啊!!

書中超級多想法與觀念我都曾聽哲學老師說過,也看過類似的想法,與其說這是病患所想,還不如說是病患將這些想法更加內化到自己都無法甩脫

繼續閱讀: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讀後碎碎念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

【作品介紹】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繁體版在台銷售近萬本 ※

他是個天才,曠世的天才;

他更是瘋子,絕對的瘋子……

繼暢銷小說《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之後,

中國最「瘋」的作家──楊建東最新力作!

所謂的正常人,只是在模仿他人之後形成的一套比較符合社交的生活方式而已。而一些所謂的瘋子,所謂的精神病患者,他們,可能只是這一套模仿系統出現了問題,從而展現了真正的自我而已。

幹我們這一行,最重要的,不就是讓瘋子裝成普通人嗎?

楊建東的第一本著作《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推出後,被視為中國最好看的精神病小說。這次,延續精神病院主題,寫的是更加極至的瘋狂,但也更多地探討時間、死亡、生命的意義。

故事裡的人物為不同理由而陷入瘋狂,但不變的是,他們各自有著縝密而難以推翻的強大世界觀。三十二則瘋狂短篇故事,乍看互不相干,其實環環相扣──究竟,誰是醫生,誰才是患者?

【作者介紹】

楊建東

名高天峰,1991年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擅長領域為心理學、科學哲學。善於撰寫科幻、奇幻小說,在有「中國科幻作品的最後陣地」之稱的網路論壇「三體吧」中,是極受好評的科幻作家,並擁有廣大忠實讀者群。曾在《超好看》雜誌連載《最後一個人類》,備受好評,並獲得中國年度科幻小說比賽「智子杯」微小說第三名。

著有《我在精神病當醫生》,在中國被視為最好看的精神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