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用百年糕餅說土地的故事


職人傳承 百年虔誠

西元1866年(同治5年),創始者林旺生以製麵為主,開啟麵粉與美食的機緣。第二代林阿塗(1912年)製作麵龜及各類糕餅,因用料實在且品質優良,成為節慶禮俗與日常食用的首選,得南屯街坊以「麵龜阿塗」稱之。歷時百年洗鍊,承續傳統手工製法,肩負地方文化與美味傳承使命,為邁入第五代的百年老店。狀元糕源於喜事訂婚糕點,也為糕餅文化由來之一。糯米粉須以手工攪拌與各食材揉合才不會結團是糕仔好吃的秘訣,綿細紮實能入口即化,甜度適宜帶來樸實高雅的滋味。狀元糕承載喜餅禮俗、祈福祭祀等許多節日祝福象徵,更是林金生香百年最重要的傳承。


Centuries of inheritance,
continue of love

In 1866, the founder “Lin Wang Sheng” made a living by making noodles. His son, the 2nd generation, Lin A Tu made turtle-shaped flour cake and other types of confectionary. The high standard ingredients and the excellent quality, the shop in the streets of Nantun called “Mian Gui A Tu”.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hand-made method,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delicious heritage, we will enter the fifth generation. SCHOLAR CAKE derive from the cakes using in engagement, and it is one of the origins of the pastry culture. The tip of what makes the cake tasty is to blend the glutinous rice flour with other ingredients by hand so that not to form a cake. It is smooth and melts in your mouth with suitable sweetness, to bring simple and elegant taste. SCHOLAR CAKE carries many symbol of blessing from festival like wedding and sacrifice,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inheritance of “Lin Chin Sheng Hsiang” for centuries.

408 台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9號
T 04-2389-9857 F 04-2386-0910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南屯老街上,飄散著傳承百年的香氣,有萬和宮300多年的香煙裊裊,還有林金生香153年的糕餅香。過去阿公在長廊下用火碳烤餅,餅一出爐,整條街上餅香四溢。

看似寧靜悠閒的街道,其實是台中第一條馬路,繁華的人流和車流,是往來豐原和彰化的必經之路,難怪林宜勳的阿嬤曾說,只要把東西擺出來,擺什麼就賣什麼。隨著區域重心轉移、飲食習慣改變,林金生香傳承到第五代,林宜勳、先生林玉凡和弟弟林宗翰如何讓記憶中的好滋味繼續飄香?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林金生香傳承到第五代

餅香與香火,家的味道 

香火鼎盛的萬和宮,是林宜勳小時候玩耍、看布袋戲的地方。媽祖廟從年頭拜到年尾,家裡的師傅總忙著做糕餅,「過年拜天公就開始賣米龜、壽桃,每個月都有神明生日,除夕也要拜拜。人們生日時也會去祈福,拜米龜求長壽。」林玉凡是花蓮孩子,剛開始很訝異,「這邊的人經過廟前都會停下來雙手合十。騎腳踏車、騎摩托車,甚至開車的也會。」

林金生香從製麵起家,第二代林阿塗開始製作米龜、糕餅,「南屯餅店」的名聲漸漸傳開,到現在老客人還是習慣叫他們「麵龜阿塗」。傳到第三代,由阿嬤撐起餅舖,再到第四代的媽媽陳富美,將「麻芛」加入傳統糕餅,並以伴手禮推廣。長輩從來沒有要林宜勳回來,但這條回家的路,對她卻是自然而然。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小時候住在祖厝,樓上是住家,樓下是餅店,師傅在工作,林宜勳就在旁邊寫功課、看電視,「聽阿嬤、媽媽介紹,自然就知道怎麼賣給客人。」大學在高雄讀企管,她週五下課就開車回台中,回家幫忙包餅、顧店,週一再回去上課,「就是習慣了。」

麻芛與餅,媽媽的滋味 

現在說到林金生香,大家就想到「麻芛」。過去製作麻繩、麻布袋的黃麻,只能在夏季採收。每到時節,市場就會出現加入地瓜、吻仔魚的麻芛湯,清涼退火,是南屯地區的炎夏美味。

一碗麻芛湯,得來不易。採收十斤的葉子,手工撕下嫩葉,再反覆洗去苦汁,最後只剩下一斤的麻芛。林玉凡說:「煮一碗湯,就要花一個早上,現在誰要這樣做?」為了留下傳統的做法和味道,媽媽將麻芛加入傳統糕餅,研發出麻芛太陽餅、麻芛狀元糕,一年四季都吃得到。烤過的麻芛太陽餅,有濃郁的餅香,有麻芛的清甜,初次嘗鮮的人,會覺得麻芛就像台灣版的抹茶。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在林玉凡看來,媽媽很有經營頭腦。「今天餅店可以存在,就是媽媽當初做了一個決定:作伴手禮。」隨著時代變遷,拜拜的人少了、吃西式糕餅的人多了,傳統糕餅要怎麼走出去?「以前是拜幾斤,現在是拜幾顆。除了拜拜,還要和生活作結合,不然只會一直變小。」

過去伴手禮業績只佔三成,現在卻成為林金生香的主力。多數客人不是買來拜,而是買來吃、買來送禮,甚至有香港客人就是思念這一味,運費比餅還貴,也甘願買單。媽媽當年的決定,證明此路有通,這樣的轉變也觸動林宜勳和林玉凡回家,他們相信,每個世代有不同的使命。

研香所,讓新與舊相遇 

2015年,他們把餅店搬到萬和宮旁,將空下來的祖厝改造成「研香所」。拆掉原有的裝潢,讓老屋成為主角,土角厝、閩式的紅磚拱門讓空間更有韻味。敲掉隔間後,還發現早期用瓦片做的水管,他們也原樣保留,讓空間充滿故事。

不只是改造老屋,他們希望研香所是一個可以現場品飲,讓年輕人願意走進來的空間。而且讓麻芛成為研香所的靈魂,除了傳統糕餅,還發展出加入麻芛的戚風蛋糕、生乳酪等西點,和冰茶、歐蕾等西式飲品,讓餅香搭配茶香、咖啡香。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將空下來的祖厝改造成「研香所」

概念有了,卻不知道如何實現,「大家都說很好,但沒有人知道長什麼樣子。有人說像星巴克,有人說像春水堂,但我們知道不是那樣。」卡關的不只如此,林玉凡說:「我們會做吃的、會銷售,可是不會呈現。」於是他們去京都取經,想知道同樣在傳統空間賣西點,日本如何結合洋風與和風?用什麼技巧才能讓彼此的融合強烈而不突兀?

走了一圈,林玉凡豁然開朗,「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咖啡配西點、茶配糕點都是既定印象,「如果做出來是舒服的,客人就會接受。」例如耶家雪芙咖啡搭配鳳梨酥,以誘人果酸勾引味蕾,就是他們推薦的中西混搭。同時,研香所將傳統糕餅縮小尺寸,除了迷你版的米壽桃、麻荖,狀元糕也從一斤變成五兩,口感依然綿密細緻。過去串在紅繩上的收涎餅,也變身多種口味的餅乾零嘴,台式下午茶的款待,吃得飽,也吃得巧。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研香所讓台式下午茶吃出新意

如今餅店留下老客人,研香所則讓台式下午茶吃出新意,吸引新客人慕名而來。其實研香所前幾年並不賺錢,雖然知道需要時間,林玉凡也一度懷疑自己,「你可以想像咖啡店、花店,可是不能想像餅店長什麼樣子。我們必須營造記憶點,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需要突破。」

撐起百年招牌的女人 

153年的招牌有多重?一路走來,林宜勳和林玉凡點滴在心。對他們而言,這不是從無到有的創業,而是在傳承中摸索餅店該有的樣子,層層疊疊的痕跡,都是過程。林玉凡說:「有時候也很羨慕別人,大手筆砸下去,名稱、包裝全部重來,就是全新的。」

兩人都讀企業管理,但在看重人情世故的老街,他們要學的還有很多。「因為學校沒有教你怎麼跟人溝通。」林玉凡笑說,剛來幫忙的時候,發現居然不用打卡,物品也沒有放在固定的位置,「我們會覺得要學以致用,但很簡單的東西在這裡都不簡單。」因為要打卡,老師傅生氣不來了,最後還是阿嬤出馬把人勸回來。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這些年林金生香打開通路,進駐台中國家歌劇院、誠品書店,也開放網路販售

「阿嬤一直都很重要。客人訂餅會跟我們說,訂完還是要跟阿嬤聊一下,他們就是要看到阿嬤。」年輕人的做法,阿嬤都看在眼裡。改造研香所時,為了採光敲掉一道牆,阿嬤捨不得地說:「好好的,為什麼要敲掉?」林玉凡知道,阿嬤不是反對,只是她還無法想像。

就像充滿設計感的紙盒包裝,也是為了做伴手禮才開始使用,但對阿嬤來說,包裝是把錢花在不能吃的地方。他們後來也懂了,「做包裝、做空間,阿嬤都是這樣,只要客人說好看就是好看。」 這些年林金生香打開通路,進駐台中國家歌劇院、誠品書店,也開放網路販售,導入現代化的規格和做法,他們只能用實績來說服長輩。

陪一代一代人好好過日子 

過去,豐原客運從門前經過,這條街上的第一台電視、 第一台貨車、第一個鐵捲門都在林金生香。林宜勳笑說:「走在路上,每一間都要打招呼。」如今老街安靜了下來,曾有客人問林玉凡:「老街在哪裡?」這條街道,沒有熱鬧的攤販,沒有零嘴童玩,只有住了好幾代的老鄰居,關照日常所需的小店,也幾乎都是二、三代。

林玉凡坦言,老街上多是祖厝,流動率低,新店家很難進來,「但這裡不是沒有東西,是需要介紹。」就像研香所的對面,玩具行、美容院都還是手寫招牌,附近還有打鐵店、種籽店、金店,幾年前對門還有一間專門寫祖譜的。時間在這裡彷彿慢了下來,因為他們真的在這裡「過日子」。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老街上的老餅舖

老街上的老餅舖,對林玉凡來說也是新天地。隨著西式糕餅的興起,他看過傳統糕餅沉寂的那些年,但邊做邊學,他看見糕餅裡有文化。狀元糕有岳父對女婿的期待,丁仔粿是家族添丁的喜悅,還有拜天公的餞龕糕、祝壽用的子母壽桃。只是現在人怕麻煩,對禮俗也一知半解,「很多人簡化再簡化,到後來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傳統糕餅最早來自拜拜的供品和喜餅,既然是獻給神明,自然就要依神格分等級,「天公最大,用米龜,其他神明用壽桃。人祝壽也用米龜,表示長壽。」雖然都是麵粉製成,龜、桃、錢、丁的造型不同,意涵也不同,「很多客人只是因為以前的人怎麼拜,他們就怎麼拜,但我們要能說清楚。」

「這間餅店可以到現在,是三代女人做出來的。」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林玉凡說:「長輩把心思花在讓糕餅好吃。至於讓糕餅被發現、被運用,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林金生香 

地址: 408台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9號 

擁有150年歷史的糕餅品牌林金生香,努力維繫印象中的過去、記憶中的味道及生活中的經常。「麵龜阿塗」的創始滋味,迄今緊密連結南屯老街、萬和宮的在地記憶;「研香所」的老屋新生,暖暖烘出糕餅與現代生活的另一種香氣;運用台中在地食材——麻芛,巧妙融合東西食尚,賦予飲食文化的時代新意。盛夏午後,品嘗細緻講究的糕點午茶,探尋每道悠遠滋味的人情故事。

文/黃詩茹

攝影 /汪正翔

本文由非常木蘭授權轉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取用,以免侵權。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
林金生 香 傳承 150 年 的 糕餅 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