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醫藥 大學 醫學 系

大學給你的是追求夢想的機會

黃碩焜就讀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除了擁有豐富的研究資源,學生都懷抱著各自追求的理想,並且樂於互助學習,讓大家得以在課餘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碩焜不僅代表台灣參加世界醫學生聯盟會議,也曾透過FlyingV募資,參與籌備全台第一場模擬世界衛生大會。他認為大學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在這裡最重要的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完成想做的事。

中國醫藥大學簡介

中國醫藥大學校址位於台中的中心點,交通便利,且鄰近一中街、科博館等地,生活機能完善,校風自由開放,同學會互相分享共筆和考古題資源,這些資源對於準備大考很有幫助。無論是專責課程規劃的系辦,還是學校行政單位,都很樂於協助同學在校園的生活和學習發展,碩焜笑稱:「在這裡,還沒有人跟我說過什麼是不可能的。」學生會曾經促成游泳檢定和晚點名制度取消,以及改用 GPA 制呈現的成績等等,中國醫藥大學堪稱中部議題的集散地。

中國醫藥大學的軟硬體資源豐富,不僅擁有各式實驗室和 3D 列印中心等設備,同學還有很多機會參與專題研究、工作坊,產學合作相當緊密,學習不再僅限於課堂。然而,學校面臨和醫院資源配置的衝突,當醫院的佔地面積擴張,學生活動空間隨之壓縮,例如學校藥園的五分之一即被改建成醫院餐廳。期待四到五年後完工的水湳校區,未來或許能改善部分問題。碩焜認為,對喜歡四處參加活動、對研究工作感興趣,以及一心想讀中醫系的同學,中國醫藥大學會是不錯的選擇;但若志向非醫學領域,或是熱愛運動者,中國醫藥大學可能不太適合你。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共同學習,積極尋求資源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人數眾多,同學彼此會透過臉書社團和雲端共享筆記和考古題資料庫,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進而擁有更多自由運用的時間,發展其他興趣。碩焜形容班上是很「團結」的,不僅一起追蹤課程進度,更主動向系辦爭取權益,例如增加病理學實驗的助教,以及汰換老舊設備,改用電子玻片進行組織學實驗考試等等,碩焜認為:「不要為自己的環境感到理所當然,應該要爭取更好的學習資源」。

系學會不只辦活動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系學會除了積極舉辦諸如醫學之夜、醫學營等系上活動,也發展出研討醫療糾紛和醫療暴力的「醫法論壇」,以及留學美國的校友帶領的Journal Club,讓學弟妹從閱讀期刊掌握最新醫療科技發展,此外尚有工作坊的規劃,從數人的小活動發展為三天兩夜營期,最後甚至將模式輸出到其他學校。

翻轉課程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雙向翻轉課程讓以前無趣的醫學史大堂課,成為大二必須籌備給大一的課程,內容包括製作醫學史報紙、參訪博物館等等。此外,原先的服務學習課程內容主要為國小衛教、陪伴安養中心長者等等,如今同學能夠自己設計服務學習的內容,例如到大坑進行山難的心肺復甦術教學等。

提早開始的臨床見習

除了修習基礎醫學,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生還有提早接觸臨床的機會,「與病為友」的活動是利用一二年級寒暑假到醫院見習一週,觀察不同科別的運作模式;「縫紉工作坊」讓學生到醫院外科部體驗縫豬皮;「Pre-Clerk」的臨床推理訓練,根據不同可能性一步步詢問病徵,讓同學練習理學檢查。在資源豐富的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碩焜認為積極進取的人能夠進步快速,想要多方發展的人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醫學系以外的課程

中國醫藥大學的特色在於中醫藥專業科目,包括中醫系、後中醫系和中藥學分學程等,課程如「針灸科學」親身體驗針灸,「中醫方劑學」讓同學認識與調配十全大補湯、萬金油、去火散等方劑。此外,醫學工程學分學程結合醫學和工程,舉凡心導管、3D 列印和 MRI 磁振造影等尖端醫療科技皆屬之,同學畢業後可以考取證照擔任醫學工程師。

雜事就是雜事,不會變成機會的

有別於高中準備升學考試的生活,大學是全新的開端。碩焜在大二轉進醫學系後,很積極地抓住每個表現機會:「遇到任何要求都說沒問題」,兩年下來累積了 20 幾場活動規劃的經驗,其中包括數百人的國際會議、Flying V 的募資、藝術季等等,然而在付出時間之後,相對也犧牲了部分學業和家庭生活。扛下的許多雜事,非但沒有發展成為機會,還讓他因為忙碌而錯過寶貴機會。

隨時準備好自己,抓住機會

適逢 AIESEC 和 IFMSA 的世界大會皆在台灣舉行,前者是致力於透過國際志工和企業實習培養青年正向領導力的組織,後者是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醫學生聯盟,面對這樣大好機會,碩焜因為忙於雜務,無暇認真準備甄選而落空。然而機會來臨的時候真的十分突然,後來碩焜偶然又看到 IFMSA 的台灣代表甄選資訊,再度嘗試便錄取了,還有一次是高中同學在籌辦 AIESEC 的過程中,邀請他擔任攝影,讓他得以一睹 AIESEC 的大會盛況。碩焜認為沒有人會知道機會將在什麼時間以什麼形式降臨,只能隨時準備好自己,在機會來臨時緊緊抓住它。

台灣小島的國際參與

碩焜曾有多次國際交流的經驗,從中他發現在國際場合上他國都是有備而來,而台灣人雖然有充沛的能力和熱情,卻缺乏「有組織的參與」和「發聲的舞台」,學長姐在國際場合努力經營,就怕台灣失去一席之地,其實在學生的場域中,能獲得相對政府官員更多發聲的機會。

模擬世界衛生大會

碩焜引余光中先生的話指出:「真正的影響力,是你究竟做了多少事,付出多少心力,貢獻了多少和成就了什麼。」擔任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國際事務部的設計行銷負責人期間,他籌備台灣第一屆模擬 WHO,在三天兩夜的會期中,以 WHA 世界衛生大會的實際討論模式,針對 2015 年到期的千禧年計劃,思考全球衛生健康計畫的下一步,提出台灣的目標。他也發現在會議現場,每個發言和決議都會影響討論風向和各國利益。

關心在地生活,就是一種國際參與

國際參與其實不只在國際會議,國際會議也不只是文化交流而已。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曾舉辦 MG147 醫學生國際參與講座,主題包含透過交換、志工與國際會議等國際參與形式。碩焜以陽明醫學院學生發起的"Active Aging Project"為例,他們致力於推廣高齡化的醫療資源,舉辦超過三百人次的工作坊,建立網站並培訓相關議題講師,碩焜認為「國際的參與就是在地的參與」,關注身旁議題,就是一種國際參與。

價值+技能+媒體=社會影響力

太陽花學運期間,碩焜看見不同背景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訴求,例如製作標語貼紙及音樂創作等等,並且大量透過媒體傳達想法,讓他堅信:「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能力為自己的想法發聲」。所以他籌辦「串門子創作媒體營」,用兩天營期帶領高中生認識媒體操作、創作技能、議題倡議三大面向,當時的部分學員後來成立蘋果樹公社,開啟反黑箱課綱的運動。此外,他也舉辦「醫點狂潮」,幫助同學了解醫學生涯、公費制度和面試,並且認識台灣醫療環境現狀,讓學員反思自己念醫學系的動機。在營隊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公費生的制度不全,並且公費生彼此間的聯繫不足,無法齊心協力解決公費生共同面臨的困境,於是聯合公費醫學生進行連署,並和衛福部協商修改契約條款,最後甚至組織「公費生事務委員會」,期能保障未來公費醫學生的權利。

同儕是彼此的榜樣,我們可以做出改變!

無論是向系辦溝通增聘助教、爭取以電子玻片應試,還是收集各校醫學生對學校課程的意見,又或者提出行動倡議,碩焜認為我們確實能夠對所處環境造成影響。身邊同儕有的舉辦「Break the Silence破靜重圓」,致力於讓醫學生認識聾啞人士的境遇;有的創辦「病態美學」,透過展覽圖像讓大眾更了解醫學;還有人籌劃新手講師培訓營,讓醫學生學習演說技巧和團隊領導……案例繁多不及備載,讓碩焜更深信:「我們可以推動社會進步」。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碩焜身邊有許多優秀的同儕,有人是大二就在國防醫創立實驗室,還有人從大二開始跟研究,到大六時累計發表了六篇 SCI 論文,他們讓碩焜深深體認到大學生的無限可能性,讓他了解到進入大學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面對未來的諸多挑戰,最重要的是多去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又會如何到達目的地?」

【推薦觀看】披上白袍的責任,你真的清楚嗎?先看看在醫院的實際工作樣貌分享吧!

學系特色

1958年創立,2003年改制為中國醫藥大學。校訓為仁慎勤廉。本系使命是培養醫學生人道關懷精神,全面醫學知識,創新醫療技術以及謙沖的態度。藉由一個全面且結構式訓練課程,包含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以及人文課程來培養醫學生成為下一個世代的領袖。 在醫學教育或是生醫研究方面,中國醫藥大學是目前台灣前幾名之機構。 在醫學系,有很多發展之機會,不論是在醫學教育領域,基礎或是臨床醫學研究領域或是在臨床照護方面等。


學科意涵

醫學系為教育部修法,培養醫師的科系只可以由大學來辦,是目前台灣專門且唯一培養醫師的科系。


學習方法


暫無圖片

主動學習(PBL、Case Study、磨課師課程等)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與醫學系相關科系主要為中醫學系
有些人說西醫好,有些人說中醫強。不同的病,中西醫各有所長,有一些病應該更加註重調理,就不應該跑去看西醫;有一些癥狀更加適合西醫,則應該選擇西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於一年級結束可以申請中醫雙主修,讓有需要的同學有多種選擇。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醫學系學生出路主要就是當醫師、醫師科學家、或兼教職等。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醫學教育從通識教育博雅化、課程模組化到提前臨床時座學習,陸續引進PBL、臨床技能與溝通、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模擬標準化病人及迷你臨床演練評量等多元教學與評量方法,臨床教學模式為混成式課程,符合醫學生之實際需求。


補充提醒與說明

中國醫學系除醫師之外,另可選擇中醫雙主修或者MD-PHD學程。


核心課程地圖

  • 不分年級必修
    • (三四)組織學
    • (三四)組織學實驗
    • (三四)生理學
    • (三四)生理學實驗
    • (三四)病理學
    • (三四)病理學實驗
    • (三四)藥理學
    • (三四)藥理學實驗
    • (三四)神經解剖學
    • (三四)內科學概論
    • (三四)外科學概論
    • (三四)臨床診斷學與實習
  • 大一必修
    • 普通化學
    • 醫學工程概論
    • 通識課程
    • 生物學
    • 服務學習與終身教育
    • 有機化學與實驗
    • 分子生物學
    • 醫用物理學
    • 心理學
    • 中醫學導論
  • 大二必修
    • 生物統計學
    • 家庭、社會與醫療
    • 生物化學與實驗
    • 醫學研究方法
    • 微生物與免疫學與實驗
    • 寄生蟲學與實驗
    • 胚胎及發育生物學
    • 大體解剖學(A-1)
    • 通識課程
  • 大三必修
    • 大體解剖學(A-2)
    • 大體解剖學實習
    • 公共衛生學
    • 流行病學
  • 大四必修
    • 口腔醫學
    • 生命醫學倫理學
    • 臨床溝通技巧
    • 法醫學
    • 醫事法律學
  • 大五必修
    • 臨床倫理學1學分
    • 臨床實習49學分
    • 生命關懷1學分
  • 大六必修
    • 臨床實習37學分

專業選修課程

  • 醫學人文課程
    • 選修課程最少選修6學分
  • 中醫藥課程
    • 選修課程最少選修5學分
  • 自由選修課程
    • 本系選修最少20學分,除醫學人文與中醫藥課程11學分外,所餘9學分可修全校其他任何課程皆可計算於醫學系選修學分。


特色課程

暫無圖片

大體解剖學

大體解剖學教學模式除傳統授課外,同時另以3D模擬解剖桌進行講解說明。另外有3D模擬提供同學學習。


暫無圖片

整合課程

共分成12個模組課程:每個模組包括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神經解剖學、內科學概論、外科學概論、臨床診斷學與實習。


暫無圖片

醫療3D列印概論及實作

選修課程,乃醫療科技未來趨勢,因應實驗室容額,每學期只開設15位名額,每學期皆額滿。


適合從事工作


  • 醫師科學家

    • 醫師加上研究領域


  • 醫師

    • 沒有被列舉的其他內、外科醫師。


  • 大學教師-醫療與健康領域

    • 教授有關醫療與健康之專業課程,例如獸醫、牙科、藥物、治療、實驗技術、公共衛生等。


  • 醫療機構

    • 經營醫療機構


  • 醫療與健康服務管理者

    • 規劃、指導或整合藥物和健康服務,包括在醫院、診所、管理照護組織、公共衛生機構,或其他類似機構。



系友生涯發展


中國 醫藥 大學 醫學 系

蔡長海教授

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長庚醫院小兒科專科/小兒神經科次專科醫師訓練,日本帝京大學醫學博士。

現任私立華盛頓高中董事、遠雄健康生活園區基金會董事、三信文教基金會董事、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亞洲現代美術基金會董事長、蔡長海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常務董事、中國醫藥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張錦文基金會董事長、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亞洲大學暨附設醫院的創辦人及現任董事長。

中國 醫藥 大學 醫學 系

陳偉德教授

現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1976年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1981-2年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營養研究所留學深造,取得理學碩士學位;陳醫師的專長研究領域包括:小兒肥胖、兒科腸胃與營養學、醫學教育、醫 院管理等,發表百餘篇期刊論文,並有專書著作,經常應邀於台灣、大陸及世界各地專題演講。

2008年榮獲頒授「兒科醫學教育貢獻獎」;2012年間,榮獲頒授「星雲教育獎-典範教師獎」、「醫學教育研究獎」、「台灣醫療典範獎」;2013年榮獲台灣兒科醫學會之「高度引用優秀論文獎」;2014年被推選為「中國醫藥大學傑出校友」,又榮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促進貢獻獎」,在教學、研究及服務三大領域皆獲高度肯定。

中國 醫藥 大學 醫學 系

林正介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公衛學院醫管研究所博士。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中區區域研究倫理中心主任;中國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暨研究所、醫務管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財團法人老五老基金會董事長;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中區區域研究倫理中心主任。

多元能力

助人能力:主動關懷需要幫助的人,並能諮詢、協助他人解決困擾或完成任務。

外語能力:外國語文聽說讀寫能力。

寫作表達:能運用精準的詞彙、語句寫作,有效並正確地傳達訊息或想法。

科學能力:了解科學的原理原則及操作科學事務的能力。

操作能力:用手或手指完成精細的任務,例如抓取、操作、雕琢或組合物品。

組織能力:能掌握細節、依規則有系統地安排事務或完成任務。

計算能力:能熟練地運用基礎的加減乘除運算,並快速且正確地推算與導出答案。

抽象推理:觀察部分訊息或事物變化的趨勢,歸納出規則或意義,產出合理的答案。

數學推理:了解數學概念、公式與推導邏輯,用以解決問題。

圖形推理:各種抽象的圖形或符號線索變化的推斷能力。

空間理解:能以視覺察覺特定的空間方位,想像物體在不同方位下的旋轉樣貌。

機械推理: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機械與電子設備的運作原理或方式,且能組裝、調整或修理。

領導協調:能帶領大家執行任務或為相同目標而共同努力。

閱讀理解:能理解文章的意涵與邏輯,及所想傳達的訊息與想法。

個人特質

活動性:動作迅速敏捷,積極主動,容易付出行動,喜歡動態活動

自信心:自信自重,肯定自我,喜愛自我;有較高的能力感、勝任感及控制感,不易受他人表現影響

客觀性:多元客觀,易於參考接納外部意見,願意接納意見並有彈性

堅毅性:專注投入,竭盡全力,有始有終,堅持到底,使命必達

探究性:願意突破現狀,接受新的及未知的挑戰、情境或學習內容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