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 缺 穴

列 缺 穴

列 缺 穴

列缺,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一说“腕上一寸”(《太平圣惠方》)。或以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处是穴。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及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手腕无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目录

  • 1 定位取法
  • 2 简便取穴法
  • 3 局部解剖
  • 4 功效
  • 5 主治病症
  • 6 操作
  • 7 临床应用
  • 8 文献摘录
  • 9 按摩方法
  • 10 人体穴位专题
    • 10.1 腧穴相关电子书
  • 11 人体穴位图
  • 12 参看

定位取法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取之。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

局部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旋前方肌、桡骨。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浅支双重分布。桡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位于肱桡肌内侧。动脉后方下段有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桡动脉可由肘窝下2厘米与桡骨茎突前方作一连线,该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桡神经浅支与动脉伴行,该穴位于桡动脉和浅支的外侧。

功效

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

主治病症

咳嗽,感冒,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颈项痛,掌中热,腕痛无力,小便热,阴茎痛,尿血,遗精,瘾疹,惊痫。

操作

刺法:1).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 2).向下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应用

1)治腕部狭窄性腱鞘炎,列缺配偏历(或阿是穴),阳溪。

2)治肾阴虚之咽喉干痛,列缺配照海。

文献摘录

①《席弘赋》------配太渊治偏头痛

②明.高武《针灸大全》

定位: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头是指末筋隙中。”

《素问》云:“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去欠)【此为一个字,左“去”右“欠”】,小便遗,补之。”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脉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针灸大成》∶偏风口面歪斜,手肘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音mao,四声,目眩)。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中风痰咳,肘挛,寒热惊痫:列缺。手腕无力:列缺。

《铜人》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堂》针三分,日灸七壮至七七壮。

按摩方法

(1)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逐渐用力,作深压捻动。

(2)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缘按掐列缺穴处,作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

(3)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

养生作用

(1)治疗头面部疾病: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2)治疗上肢病变: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可在列缺穴处按摩。

(3)治疗肺经病证: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证,均可按摩列缺穴。

说明

(1)按摩时,患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2)按掐时,列缺穴处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者为好。

人体穴位专题

人体穴位列表

位置

按位置分类的人体常用穴位表

列 缺 穴

功能

  • 解表穴
  • 清热穴
  • 止咳平喘化痰穴
  • 消食导滞穴
  • 益气壮阳穴
  • 补阴穴
  • 温里穴
  • 平肝息风穴
  • 理气穴
  • 理血穴
  • 调经止带穴
  • 利水通淋穴
  • 安神穴
  • 开窍苏厥穴
  • 利窍穴
  • 袪风除湿穴
  • 舒筋活络穴

经脉
十四经穴

  • 足太阳膀胱经穴
  • 足厥阴肝经穴
  • 足少阳胆经穴
  • 手少阴心经穴
  • 足太阴脾经穴
  • 手阳明大肠经穴
  • 手太阳小肠经穴
  • 手太阴肺经穴
  • 足阳明胃经穴
  • 手厥阴心包经穴
  • 足少阴肾经穴
  • 手少阳三焦经穴
  • 任脉穴
  • 督脉穴

经外穴

  • 经外穴

特定穴

四肢肘膝以下

  • 五输穴
  • 原穴
  • 络穴
  • 郄穴
  • 八脉交会穴
  • 下合穴

胸腹、背腰部

  • 背俞穴
  • 募穴

四肢躯干部

  • 八会穴
  • 经脉交会穴

人体穴位图 - 取穴技巧 - 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表 - 人体穴位别名表

腧穴相关电子书

  • 《人体使用手册》畅销中医保健图书
  • 《手穴手纹诊治》
  • 针灸专业电子书:《针灸学》、《中医刺灸》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入门电子书
  • 《针灸甲乙经》

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主页(包含找穴方法视频教程等内容)

参看

  • 《针灸学》- 列缺穴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列缺

[liè quē] 播报 编辑 锁定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人体腧穴之一

中文名 列缺 别    名 童玄、腕劳 出    处 《灵枢·经脉》 归    经 手太阴肺经 类    属 络穴、八脉交会穴 功    能 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主    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 操    作 向上斜刺0.3~0.5寸 主要配伍 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

目录

  1. 1 腧穴释义
  2. 2 腧穴定位
  3. 简便定位
  4. 解剖定位
  5. 3 功能主治
  1. 功能作用
  2. 主治病证
  3. 配伍应用
  4. 养生保健
  5. 4 腧穴操作
  1. 5 古文摘录
  2. 定位记载
  3. 主治记载

此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自此分支别走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桡骨茎突上方,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处,故名。 [1] 

列缺简便定位

列缺简便定位法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或者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或立掌或侧掌,把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此穴。 [1] 

列缺解剖定位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2]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3]  。

列缺功能作用

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 此穴是手太阴肺经络穴,通行表里阴阳之气,邪气在表时可借宣散肺气之功祛风解表,邪气入里时又可借表经之道,引邪外出;故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之效,是治疗伤风外感病的要穴。肺经不上头面,但列缺能治疗头项、颜面疾患,是因为此穴为肺经络穴,直接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可通调两经经气,治疗两经病变;大肠经上颜面,其支脉通项后大椎;故列缺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之功,即可治疗外感风邪之头痛项强,又可治疗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的头痛项强;还可通过疏解面齿风邪,治疗口眼歪斜、齿痛等。列缺还能治疗膀胱疾患,其机制一是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二是此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所以具有调理任脉经气,治疗任脉病变的作用。任脉通行阴部联系膀胱,此故穴就具有清热利湿、调理膀胱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等膀胱阴部疾患。此穴位于腕部,具有通经活络之效,可治疗循经病症如上肢不遂;手腕无力、疼痛等。 [4] 

列缺主治病证

伤风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口眼歪斜、齿痛;遗尿、小便热、尿血、阴茎痛;掌中热、上肢不遂、手腕无力或疼痛。 [4] 

列缺配伍应用

  • 头痛:列缺、中脘、合谷、上星、太渊、百会、头维、丝竹空、风池、太阳(《针灸治疗实验集》)。

  • 咯血:列缺、太渊、尺泽、足三里(《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 牙齿疼痛:列缺、后溪、人中、颊车、吕细、太渊、合谷(《针灸大成》)。

  • 惊痫:列缺、阳明络(《针灸甲乙经》)。

  • 慢性鼻炎:列缺、上星、迎香、曲池、风池(《常用腧穴临床发挥》)。 [5] 

列缺养生保健

每天坚持用食指指腹揉按列缺,每次1~3分钟,对于三叉神经痛、健忘、惊悸等病症,可以起到显著的保健调理效果。 [6] 

  • 针刺

列 缺 穴

腧穴操作示意图(4张)

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或向下斜刺0.3~0.5寸,或用恢刺法以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手腕部疾患。 [1]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因此处皮肤较薄,不宜瘢痕灸。 [1] 

  •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7] 

列缺定位记载

《灵枢·经脉》:起于腕上分间,去腕半寸。

《脉经》:取之去腕一寸半。

《针灸甲乙经》:去腕上一寸五分。

《外台秘要方》:腕后臂侧三寸,交叉头面,两筋骨罅宛宛中。

《太平圣惠方》: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

《玉龙歌》注:在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

《针灸大全》:在手腕后一寸五分。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两筋中间。 [8] 

列缺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热病先手臂瘈瘲,唇口聚,鼻张目上,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肋满,悸,列缺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小便热痛。

《外台秘要方》:偏风口喎,半身不遂,腕劳。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伤寒发热无汗……寒热诸嗽有痰,心满腹胀,食噎,游走气刺,七症八瘕,肠风藏喜,小便五淋,小儿脱肛。

《针灸大成》:偏风,口面喎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臃肿,肩痹胸背寒憟,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憟,少气不足以息。

《肘后歌》: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8] 

参考资料
  • 1    郭长青.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上册).北京市:学苑出版社,1998年:184-185页
  • 2    石学敏.针灸学.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1页
  • 3    王华.《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2年8月
  • 4    何玲 陈思平 王立君.临床腧穴学.北京市: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60-61页
  • 5    王玉兴.新编实用腧穴学.北京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81页
  • 6    王东坡.对症取穴速查图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19页
  • 7    秦涛 韩珊珊.针灸按摩取穴定位图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8页
  • 8    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郑州市: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3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