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政黨票能分得2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國民黨、民進黨和時代力量黨都提出2020總統立委大選的不分區名單,究竟什麼是「不分區立委」?什麼又是「政黨票」?跟選民又有什麼關係呢?

設計:游承穎|文字:李牧宜、羊正鈺

(編按:本文原刊於2016年總統立委大選前,2019年11月增修)

讓我們先來回顧自2005年以來,台灣的小黨(第三勢力)在國會的狀況。

時代力量政黨票能分得2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嗎?

以2005年、2008年、2012年比較,其中2008年立委選舉正式改制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且由原先的225席減半至113席,任期由3年改為4年。

而2016年的立委選舉結果為:民進黨(68席)、國民黨(35席)、時代力量(5席)、親民黨(3席)、無黨團結聯盟(1席)、無黨(1席);其中,扣掉國民兩大黨的「第三勢力」總共只拿下9%的席次。

時代力量政黨票能分得2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嗎?

一般來說,選舉體制分成三大類:多數決、比例代表制,以及混合制。「多數決」就是指票數最多的當選,「比例代表制」則是按選票比例轉換成席位(主要是選黨不選人)。

咱們台灣在2008年後的新選制是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也就是「混合」了多數決和比例代表制:每個人有兩張票,一票投「區域立委」,這票是投給人;第二張票則是投給政黨(政黨票),藉此選出「不分區立委」。

其中單一選區(小選區)下選出的區域立委共有73席,透過政黨票選出來的不分區立委則有34席。而立委總共有113席(73+34+6),另外6席是複數制選區的原住民立委(平地及山地原住民各3席)在此省略不談。

當然,不管什麼制度都各有利弊,接下來讓我們從「單一選區」及「政黨票」兩個面向來探討:

時代力量政黨票能分得2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嗎?

2008年開始,全台灣被分成73個地方選區(大選區 / 複數選區時僅劃分29區),並且採單一選區(每個選區只選出一人)簡單多數決,也就是票數最多的當選。

小選區的好處是什麼?

1. 選區比較小,選民與候選人之間的距離較為接近

「照理說」可以增進雙方的了解與互動,大選區時選民多、候選人也多,選民不太可能認識每個候選人,同樣的,候選人也不一定要讓大家都認識才有機會當選。

2. 候選人比較不容易走「偏鋒」

因為必須獲得最高票才能當選,所以都得拉攏中間選民。比較不會只打特定議題、標新立異⋯⋯。

時代力量政黨票能分得2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嗎?

小選區的缺點是什麼?

1. 對小黨非常不利

小黨在選區內獲得「最高票」有難度,如此有違民主、多元的原則(在大選區制度下,小黨候選人比較有機會當選,因為只需要獲得大選區內特定支持者的選票,就有機會)。

2.「選票—席次」比例性最低,讓大黨獨大

單一選區再加簡單多數決,將造就一個過半數的「優勢政黨」。因為若每個選區只有最高票可以當選,那些沒當選的選票,可以說是被刻意捨棄掉的,目的則是讓一個政黨取得過半的席次。

以台灣來說,國民黨在2016之前從未失去過國會中的優勢地位,甚至還曾在2008年贏得超過七成的席次(81席,其政黨票得票率僅約51%);光看區域立委,國民黨的得票率近54%,但是卻拿下61席(77%席位)。同樣的,民進黨在2016年拿到逾六成的席次(68席),但政黨票得票率也僅44%,區域立委的部分得票率僅45.08%(但拿下49席,佔67%)。

時代力量政黨票能分得2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嗎?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比例代表制」嗎?也就是按選票比例轉換成席位。在台灣,那張選票指的就是「政黨票」。

席次指的就是「不分區立委」,也就是透過你可能很陌生的「政黨票」來「選黨」,而政黨會提出一份不分區候選人名單,選民若是滿意那些人選,就直接把票投給該黨,以換算該黨可以拿下的席次。

而什麼是「不分區立委」?

在制度設計上,就是各政黨推出專業的、弱勢代表、以及可代表黨意的立委人選,因為很多社會上各領域人士,不容易透過「地方選舉」進入國會,不分區立委就提供這樣一個機會,這些人能不受地區限制,更兼顧全國利益來問政、修法。不過,不分區立委由政黨提名,若遭「撤銷黨籍」就失去立委資格,所以能否貫徹「黨的意志」也很重要。

然而,各黨提名人選的考慮因素也不大相同,例如代表性、專業性、問政能力或是政治利益分配等。對於很難在區域立委拿下席次的小黨來說,不分區的提名人選就特別重要,才能藉此爭取到兩大黨之外的政黨票。(國民兩黨的政黨票得票總和從2008年佔88.1%降到2016年的70.97%)

►2020年各黨不分區名單公佈如下:民進黨、國民黨、時代力量、綠黨、台灣基進、台灣民眾黨、親民黨、台聯、新黨、安定力量、一邊一國、台灣維新和喜樂島聯盟、更多可查中選會新聞稿)

時代力量政黨票能分得2席不分區立委席次嗎?

「政黨票」還有以下幾個好處:

1. 分裂投票,解決人民對於政黨與候選人喜好不同的困擾

兩票制就是把「選人」的票與「選黨」的票分開,讓選民可以依自己的意願,選出中意的候選人和政黨,更加滿足選民的需要。再加上,一般來說選民對候選人的印象比較模糊、短暫,但對政黨的印象,則是依靠長期的積累。所以政黨也必須更注重民意,提出符合選民期待的不分區名單,這也是一種無形的監督,有助於政黨政治的良性發展。

2. 更符合公平、民主的原則,避免「票不等值」的狀況

直接把對政黨的支持度換算成席次,不但完全反映民意,選民也比較不需要「策略性的選擇」自己的第二(次要)偏好,更不會有51%得票率就取得100%席次的狀況發生。

選民可依其對於政黨的長期印象以及(不分區)候選人名單,做出對於政黨整體支持度的表示,更符合「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原則。


猜你喜歡

隨著2020年大選投票日逼近,我們手上的選票除了可以決定下一屆總統以及區域立委,還有一張「政黨票」,你知道政黨票設計的意義是什麼?台灣制度又碰到什麼瓶頸?

什麼是政黨票?

2008年開始,我國選制從原本每區域可選出一位以上的「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single-district two-votes system),即每個選區只有一名最高票當選者,國會總席次從225席減半成113席,其中73席是區域選民直接投票選出的區域立委;6席原住民立委由「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兩選區得票前三者當選;剩下的34席不分區立委,則是由政黨提名後,依政黨票得票比例分配名額。

立委減半後,區域立委只有最高票者能當選,使得有人脈或資源者較容易當選,其他競爭對手即使僅差一票也輸,「贏者全拿」,壓縮小黨生存的空間,難以真正反映其他理念。由選黨、不選人的政黨票分配產生不分區立委制度設計的用意就在於,彌補在主流民意沒有辦法呈現、卻仍重要的議題,如環境、社福等。因此不分區立委的組成不一定要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更能凸顯不同領域的專業形象。

對小黨而言,參選不分區的目標有2個門檻需要突破:一是得票達5%才能獲得2席名額進入國會,少於5%則一席都無,另外,得票率達到3%門檻,才能獲得關乎小黨生計的政黨補助款。

國會改制後,上屆僅2小黨拿到不分區席次

今年是「單一選區兩票制」選制的第四屆選舉,我們的國會,有因為不分區立委的制度設計而更多元嗎?

答案可能是有限的,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政黨票需達到5%的得票門檻才有席次,回顧上一屆2016立委選戰,所有小黨的政黨票加起來多達29.03%,但僅有親民黨、時代力量兩個小黨突破5%,分別以6.5%和6.1%得票率獲得3席與2席不分區席次,導致有多達近六分之一的民意無法表達。

今年小黨參與不分區立委選舉創新高

政黨票門檻、不分區比例受限,加上區域立委名額減半,等同「贏者全拿」的種種因素,使得台灣的選舉制度不利小黨生存,形成兩黨對決的態勢。儘管如此,此次2020年大選仍有19個政黨,共提出217位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名單,創下歷史新高,甚至還舉辦有史以來第一場政黨不分區立委辯論式政見會。

小黨前仆後繼參與選戰,主要聚焦在政黨票,除了因在兩黨競爭的區域選舉幾無勝算,將主力擺在形象清新的不分區候選人,訴諸選民的理念認同,2017年制定的《政黨法》中,將政黨補助款門檻從3.5%下修為3%,也是實際誘因,政黨票得票率若能達到3%、每票每年即可獲50元補助款、4年共200元,以親民黨為例,過去4年每年獲3,974萬餘元補助款。實際的金錢補助,也是小黨維繫存續的關鍵。

平平是政黨票,德國、日本和台灣為何計算方式不同?

我國政黨票的計算方式仿照日本採用「並立制」,不分區人數比例受限在固定的34席;而歐洲國家如德國,雖也是一票投人、一票投黨,但其政黨票計算方式採用「聯立制」

得票比例乘總席次,扣除區域當選人後其餘為不分區席次。

,國會議員席次完全以政黨的得票比例來分配,不像台灣不分區立委只佔大約三分之一。聯立制的用意是凸顯政黨理念,減少意見的對立,廣納多元。

但不利小黨生存,就是不利民主發展嗎?若國會小黨林立,雖能多元並陳,但可能導致無一黨得半數席次,在內閣制的歐洲國家常需組聯合政府,不易形成共識、進而影響國家施政績效,甚至使過度極端的政黨進入國會的現象;另一方面,有利大黨的選制,雖壓抑了多元性,但較有可能在相對保守的體制中,推動國家的重大議題。每種制度訂定的背後,都是一種選擇。

諮詢專家/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蘇彥圖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請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