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经失调看什么科?

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經驗,在長期承擔生活壓力,或突然遇到重大事件後(如喪親,失婚), 身體開始慢慢不對勁,出現各種症狀,看遍醫師後,被告知是自律神經失調。究竟它是什麼毛病,有甚麼檢查可做? 該如何處理?讓我們一次為你說清楚。

自律神經影響的範圍遍布全身,如果你有以下症狀,看了各科別,檢查不出明確的原因,或症狀隨著緊張程度起伏,就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

  • 生理症狀:頭痛、頭暈、耳鳴、喉嚨異物感、胸悶、呼吸不順、心悸、胃脹、腹瀉/便秘、頻尿、手抖、肌肉僵硬、莫名疼痛、無力倦怠、忽冷忽熱、免疫力下降
  • 心理症狀: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恐慌、過度擔憂、易怒、低落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負責面對壓力時的備戰反應,後者負責壓力解除時的放鬆反應,兩者就像油門和煞車,共同運作調節身體的功能,包括呼吸、循環、消化、排泄、免疫等。正常情況下,我們能適度提高警覺應付壓力,也能好好休息,但如果油門或煞車失靈,兩者不協調,整體功能失衡,就泛稱「自律神經失調」。

當我們在壓力狀態下,大腦接收外在環境的刺激,並評估它的威脅程度,會有神經衝動傳到下視丘,接著活化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主要包括正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影響各器官的反應,包括心跳加速、血管收縮、消化抑制、尿量減少、肌肉緊張收縮等,這些反應會回饋到腦中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造成警覺性提高,更容易注意和放大這些不適感,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自律神經失調」其實是我們生理和心理對壓力反應調適不良的結果。

以恐慌症為例,當遇到大腦判斷可能無法逃脫的情境(例如開車上高架橋,坐飛機),會產生不知何時會恐慌發作的恐懼,身體於是出現胸悶,呼吸不順,心悸等症狀,進一步誘發災難性思考,例如擔心自己是心肌梗塞。至於情緒的反應,則來得更快,更強烈,包括恐懼死亡。這些連鎖反應早成交感神經瞬間嚴重興奮,讓身體知覺更強烈,於是產生了惡性循環。

自律神經失調看什麼科?

既然自律神經失調背後,是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失衡,單靠藥物治療往往效果有限,也讓很多患者覺得困惑和挫折,害怕藥物依賴,無法停藥,擔心藥物副作用,擔心復發等,我們深刻了解患者的疑慮和需求。

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表現非常多樣化,而身心科/精神科常見的疾病,包括失眠、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身體化症、慮病症、創傷反應、暴食/厭食等,也都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因此身心症除了影響你的情緒,思考與行為外,更會影響大腦、心血管、腸道功能、內分泌系統,包括血糖、生理期,以及免疫系統,包括發炎、過敏反應等。

專業的身心科/精神科醫療團隊,會就每個人不同的症狀和嚴重度,背後的生理、心理成因,和生活狀態,提出對症、合適的治療方案,打破惡性循環,讓生理、心理一起改善,恢復自律神經功能平衡,才能真正找回健康。

自律神經檢測怎麼做?

一般狀況下,吸氣時,交感神經活化,心跳會變快,吐氣時,副交感神經活化,心跳會變慢,故自律神經檢測是透過分析「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來看交感/副交感神經的整體活性和失衡狀態,進一步給予相對應的治療方式。檢測過程只要接上心電圖的導極,測量五分鐘,即可得到分析數據。另外須讓大家了解,心率變異性的數據容易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檢測的時間、溫度、姿勢、活動、飲食、藥物、情緒等,故最好在相似的條件下做追蹤檢測,才能做為治療成效的參考。

心率變異性在臨床研究上,已發現和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長期存活率有關,另外和代謝、更年期、神經疾病、精神疾病也有關聯,可以做為身心健康評估的指標。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

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和成因非常多樣,每個人都不同,所以除了自律神經檢測確定失衡的程度,我們還會評估各方面的影響因子,包括睡眠作息、呼吸模式、運動、飲食、情緒、認知和人際等重要的面向,才能分析失調背後的惡性循環,給予適合個別狀況的治療建議。

在生理方面:

  • 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TMS)、微電流腦刺激治療(CES):有效率地讓症狀減輕、穩定,促進神經活化和連結。
  • 營養補充:支持身體有足夠的復原機能。

在心理方面:

  • 正念課程、生理回饋:協助個案提升自我調節能力,改變神經的慣性迴路。
  • 心理諮商:協助個案釐清症狀背後,想法、情緒、感覺、行為的關係和過程。

醫療團隊會依個別狀況,在不同階段,給予整合性的治療,才能發揮最佳療效,讓自律神經逐漸恢復平衡,提升身心覺察力和復原力,把藥物使用和復發風險降到最低。我們期待陪伴正為身心問題所苦的你,重新找回安適和自信。

自律神經失調找不出病因?你可能看錯科了

2018-10-31 00:31:00

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病因是因為憂慮、焦慮及緊張這些心理因素,影響到身體的反應,就是所謂的身心症。 圖/ingimage

自律神經失調,現在似乎成了一種文明病,困擾了許多的現代人。它的症狀無奇不有,從沒有原因的恐慌、焦慮、心跳加速、喘不過氣、四肢發冷、頭暈、頭痛、拉肚子、四肢酸麻無力、眩暈、耳鳴、睡眠障礙,每個人的症狀差異很大。然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疾病,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哪一科的醫師才是真正看自律神經失調最專長的醫師呢?

自律神經失調是哪裡出問題?

很多人顧名思義,覺得既然是「神經失調」,那應該是神經科醫師最擅長的吧?其實不然。神經科醫師在門診時,面對自訴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常常是一個頭兩個大。因為其實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因最常見的情形下,並不是神經系統本身的問題。為什麼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律神經。

分成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在身體許多的器官上,扮演協調功能的角色。比方交感神經系統,讓瞳孔擴張、心跳加速、支氣管擴張、汗腺分泌、抑制腸蠕動;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大致上則扮演與交感神經相反的角色。在許多的神經系統疾病,不論是大腦的疾病,脊髓的疾病,週邊神經的疾病,都可能併發自律神經功能的缺損。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有意義的自律神經功能障礙,會有明顯的客觀證據。比方說很明顯的姿勢性低血壓,明顯的心跳次數變異,甚至於流汗功能失調,腸胃蠕動異常。這些情形在已經確診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巴金森症、末梢神經病變...等這些的病患,常有客觀數據的證實。但是在臨床上,一般人口中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九成以上,不是屬於這種情形。大多數人在壓力大,緊張、焦慮、憂鬱的時候,常出現頭痛、頭暈、頭皮發麻、眩暈、耳鳴、眼睛乾澀、流眼淚、喉嚨不舒服、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腸胃不適、消化不良、頻尿、肢體麻木感、肩頸酸痛麻脹,這些多重系統,變異性很大的症狀。也常常經過很多詳細的檢查,全部都得到正常的結果。於是臨床上,有許多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腸鏡、胃鏡、心臟的檢查、神經的檢查,所有想得到的檢查都做了,卻得到全部正常的結果,還是找不出病因,為什麼找不出病因呢?

因為真正的病因,並不是這些檢查能夠查出來的。最常見的病因是因為憂慮、焦慮及緊張這些心理因素,影響到身體的反應,就是所謂的身心症。這種情形,器官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所有的症狀,都是來自於心理上的壓力,所以當然所有的檢查都是正常。那這時候該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通常會建議,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先請詢問常看家庭醫師或家庭醫學科醫師,做初步的評估,如果初步評估覺得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心理的因素,請儘快尋求精神科相關專科醫師的協助。症狀輕微的,在家醫科醫師手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而不是在各大醫院,看了一個又一個的神經科醫師,全部得到正常的結果,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如何調適情緒與壓力的抗衡

1.規律運動養成

我們可依照個人狀況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慢跑、健走、騎腳踏車、瑜伽等),並且維持一星期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時間。

2.保持正常作息

平時要特別維持睡眠品質的穩定,規律的作息可以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生理時鐘若被打亂,情緒與自律神經也容易受到影響而失衡。

3.良好生活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過量飲酒或是攝取過量咖啡因(建議攝取咖啡因含量每天不超過300ppm)。

4.重視時間管理

當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易導致挫折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處於疲累、提不起勁的狀態。

5.尋求紓壓管道

想防止壓力累積過多,適時地紓發壓力,找尋合適的紓壓管道,如:郊外散心、找親友吐苦水、培養個人休閒興趣等。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容易累積壓力,使身心狀態失衡。

6.學習放鬆技巧

簡單的放鬆技巧有助於即時紓壓,如:腹式呼吸、冥想或是肌肉放鬆法都對身心很有幫助,可以向相關專業人士學習。

所以如果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病友,請儘快請家庭醫師或家庭醫學科醫師,做初步的評估或轉介。請不要再為了全身上下多重系統的症狀,奔波於各科做無止境的檢查。針對根本的原因治療,這樣才能讓這些擾人的症狀,早日獲得改善。

自律神經失調 壓力大 腹式呼吸 低血壓 腦中風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如何 判断 自律神经失调?

①全身的症状:倦怠感、疲劳感、发热、肥胖、消瘦、手脚发冷等。 ②精神方面的症状:不安、紧张、焦虑、丧失意识、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③肌肉或神经方面的症状:头重、头痛、肩膀酸痛、腰痛、手脚发麻等。 ④循环器官方面的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脉搏不规律、手脚发冷、高血压、浮肿等。

自律神经失调是精神病吗?

嚴格說來,自律神經失調跟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並沒有絕對關係。 自律神經失調是神經生理機轉出問題,而憂鬱症則多半心理因素所引起。 自律神經失調不等於憂鬱症,但兩者之間所產生的症狀十分類似,且憂鬱症患者的情緒起伏大,和一般人相比,確實更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因此也難怪有很多人,總把兩者混為一談。

自律神经失调怎么治疗?

調好自律神經7件事學會慢慢生活.
腹式呼吸啟動副交感神經,安定身心 ... .
用食物保養神經的作用穩定 ... .
運動是一種好壓力,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 ... .
別熬夜,別製造自律神經的敵人 ... .
到戶外曬太陽、流汗,恢復自律神經調節體溫的能力 ... .
利用五感舒緩神經 ... .
幫情緒洩洪,不讓起伏的心情打亂自律神經的節奏.

自律神经失调吃什么维他命?

想預防並治療自律神經失調,調整飲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維生素B能夠幫助神經正常運作,維生素B1(豬肉、鰻魚、糙米)可促使腦神經傳達物質正常運作,保持精神安定,維生素B6可幫助胺基酸生成,胺基酸是分泌血清素的原料,攝取含有胺基酸的食物可使精神安定(沙丁魚、秋刀魚、酒粕、鰹魚、鮭魚)。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