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特氏食道 怎麼辦?

醫師說我的胃鏡報告裡有巴瑞特氏食道,該怎麼辦?

很危險嗎? 要處理嗎? 要追蹤嗎?

巴瑞特氏食道是什麼?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BE))是一種食道粘膜的化生(Metaplasia),簡單來說,食道粘膜本來應該是所謂的鱗狀上皮(squamous epithelium)但因為受傷而轉變成柱狀上皮細胞(columnar epithelium),這種食道粘膜的轉換在食道內是一種不好的表現,我們稱之為巴瑞特氏食道。

巴瑞特氏食道的症狀

多半沒有特殊症狀,或是只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 火燒心
  • 胃酸逆流
  • 胸悶胸痛
  • 吞嚥困難
  • 喉嚨有異物

巴瑞特氏食道怎麼診斷

而要診斷成巴瑞特氏食道,必須符合幾個條件:

  • 食道出現明顯的侵蝕病變。
  • 食道變得狹窄。
  • 切片檢查後,發現食道內出現類腸道細胞,稱為「腸化生」。

因為胃食道逆流會把腸道的細胞也一起帶到食道上,讓原本扁平的食道細胞,變成腸道的「柱狀細胞」,柱狀細胞含有腺體、會分泌激素或是消化液,這會導致食道變得比較容易發生癌症病變;有些人雖然食道侵蝕嚴重,但沒有腸道細胞的寄生,就不算是巴瑞特氏食道。

多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可能造成巴瑞特氏食道?

胃食道逆流大多是因為位於食道、胃交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也就是俗稱的賁門鬆弛而造成的,消化食物的時候,括約肌依然是放鬆的,導致胃酸、膽汁逆流到食道,造成食道發炎糜爛。一般來說,胃食道逆流按照食道粘膜損傷程度分成A、B、C、D等4級,A級最輕微,D級最嚴重。

  • A級:黏膜受損長度不足5mm。
  • B級:黏膜受損長度超過5mm。
  • C級:黏膜損傷橫跨2個食道皺摺,但尚未超過3/4的食道管徑圓周。
  • D級:黏膜損傷超過3/4的食道管徑圓周。

巴瑞特氏食道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階段,但多半是胃食道逆流長期沒有治好的狀況下才會發生。美國統計胃食道逆流發生率有10%到15%,但台灣發生率比較少,只有1%左右。

巴瑞特氏食道的治療方法

台灣目前針對巴瑞特氏食道的治療,健保給付「經切片確診為巴瑞特氏食道」的患者,1年份的質子幫浦抑制劑(PPI),也是最常用、效果最好的胃食道逆流藥物。

不過針對比較嚴重、面積比較大的患者,可以使用內視鏡切除病變食道,或是用射頻燒灼術來治療,射頻燒灼會用電燒的方式,將食道表皮燒灼於固定深度(0.1cm)內,比較不會出現燒灼過深而產生「食道穿孔」或「術後食道狹窄」的併發症;同時不需要切除食道、而且成功治癒率達到9成以上。

目前電燒也有部分的健保給付。

巴瑞特氏食道變成癌症的機率有多高?

根據統計,食道腺癌有50%就是巴瑞特氏食道引起的,但大約只有0.5%的人會變成癌症。

巴瑞特氏食道患者要怎麼吃?

  • 減少脂肪食物
  • 每餐食物份量減量
  • 不吃巧克力
  • 不喝咖啡
  • 不吃薄荷相關的食物
  • 不吃油膩或辛辣食物
  • 不吃番茄和番茄製品
  • 不喝有酒精的飲品

誰容易得到巴瑞特氏食道?

  • 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含量很高)
  • 抽菸
  • 家族史
  • 老年人
  • 白人
  • 男性

文、圖/盧映慈

延伸閱讀

吃粥養胃反而胃食道逆流!醫師:最不傷胃要吃「固體食物」

胃食道逆流不是只會「火燒心」!打嗝、唱歌跑調都是症狀

食道癌出現吞嚥困難就「太晚」了!醫生:這些高危族群要定期檢查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