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萬 卷 書 不如 行 萬里 路

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刊登日期 : 19/05/2021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兩句古語,大家都一定耳熟能詳。從字面上看,「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勝一籌,你又是否同意這說法呢?

在務農為生的古代,可以讀書的人比例不多,目不識丁的卻大有人在。

為了謀生,除了務農之外,很多人會學習不同的技能,如捕漁、製作食物、小買賣,甚至魔術、占卜、雜耍等,知識學習層面非常廣泛,絕對不限於書本,「行萬里路」見多識廣,認識不同類型的人,學習不同層面的技能,絕對有必要,這就可能令古人得出「讀萬卷書」,不及「行萬里路」的結論。

但這就代表古代人否定「讀萬卷書」的重要?那又不然,觀乎先師孔子,便曾讀書讀到竹簡也破爛;詩聖杜甫也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相信理論與實踐同樣重要。

如今教育水平已大大提高,能讀書寫字的人比例已大大提升。從書本,甚至互聯網,取得知識絕對是基本,再在此基礎上「行萬里路」,到世界各地遊歷,接觸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開闊眼界,提升個人素質修養,絕對百利而無一害。

因此,「讀萬卷書」跟「行萬里路」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沒有高下之分。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出自清.曹...

根據上述字面意思,如果一個人能夠「洞明世事」、...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一語出自《老...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災禍與幸福兩者是互相依存,可...

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如果一個人由寂寂無名而突然有大成就,我們可以用...

這兩個成語最早的出處為戰國韓非子記載的春秋楚莊...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小雅·鶴鳴》...

中國歷史上最混沌的時期之一,必數春秋戰國時代。...

「擺譜」擺出甚麼譜?

不少人在社經地位有所提升後,面對同輩時有可以會...

據說「擺譜」這說法是在清代中葉時期興起,當時漢...

「打水漂兒」與「倒錢落海」

大家可記得從前電視有一個政府的宣傳廣告,勸市民...

「打水漂兒」的意思,就是白白投入而沒有收穫。 ...

「拜把子」結義你聽過未?

今時今日,有些人會跟關係好的朋友以「兄弟姐妹」...

拜把子,就是結拜的俗稱,通常指異姓之間的結拜。...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這傳頌千古的詩句來自唐.王維五言律詩《終南別業...

王維一生仕途頗順利,但也目睹不少官場現況,中年...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藥苦口」,良藥多數是帶苦澀味的,但卻有利於...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出自《史記·...

閻王易見 小人難纏

「閻王」在典故中,是形容一些大人物、高官,外表...

「閰王易見,小人難纏」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

「食得禾米多」究竟誰吃最多?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在一套電視劇的劇情裏,「...

「食得禾米多」是指人多行不義,壞事做得太多,最...

「大閘蟹」為何令人又愛又恨?

股票時有波動,連日下跌會令股民「損手爛腳」,大...

大閘蟹,正稱為「中華絨鰲蟹」,是河蟹的一種,當...

「大刀闊斧」與「大馬金刀」

若我們形容一個人辦事果斷而有魄力,可以用大刀闊...

「大馬金刀」的意思是形容豪爽,氣派大,因為在過...

壞過凱婷

每個年代都有一個只有新一代才明白的「過氣」潮語...

「壞過凱婷」一詞是起源於一篇過氣的網絡潮文,帖...

香港也玩的萬聖節 要「糖果」又要「蘋果」?

每年10月31日就是萬聖節的日子,雖然這是一個...

「萬聖節」在西方是紀念逝者、聖人的節日,當中最...

南瓜燈原來是「蘿蔔」做的?

過去多年由於西方文化影響,大家在香港也會過萬聖...

近日網絡上就瘋傳一張相片,荷里活動作巨星史泰龍...

確係認真「濕滯」

廣東省為沿海省份,海洋性氣候令到廣東省不少地區...

「濕滯」,原本是中醫的一個概念。 「濕」...

章太炎的四個女兒:㸚、叕、㠭、㗊

如果你有四個女兒,你會把他們的名字改為梅、蘭、...

這位國學大師名叫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

「四四六六」點拆掂?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重視和諧...

四四六六,意思就是採取互相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

「白鴿轉」與「白鴿眼」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下流上車族》成為網民們討論焦...

廣東話俗語中就有「白鴿轉」這說法。白鴿轉的意思...

「有排」定「有牌」

最近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為提升公務員辦事效...

在廣東話當中,我們會「有排」來形容還有很長時間...

秋風秋雨愁煞人

數秋天的絕句,首選「秋風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著名愛國巾幗英雄秋瑾女士...

不成功便成仁

  我們在電視劇說到生命關頭時,或會聽到:「今次...

這句話是針對「幹大事」的人來說的。凡做事便有風...

小確幸

「小確幸」指因微小的事情,而確切感到幸福。這詞...

村上春樹的散文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其中一篇叫...

原來爸爸也叫「阿媽」?

大家會怎樣稱呼自己的父親?

「父」: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成的,意思是一雙拿着...

//www.ourchinastory.com/zh/1622

首先要指出,这段话的原始版本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至于后来演变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云云,其实出自当代某些人别有用心的篡改。就我所知,最流行的版本是这样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这里的“名家”是谁?就是各色各样的讲师、培训师,他们最爱讲这句话。当他们给你“指路”的时候,就是你给他们交钱的时候。

读书和行路,哪个更重要?如果非要把两者分个高下,毫无疑问,是读书更重要。所以,先讲“读万卷书”,再谈“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我欺也。读书是智慧,行路是阅历。阅历当然也可以上升为智慧,甚至可能比从书中获得的智慧更实用、更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阅历就只是阅历,不能够发酵为智慧。举例来说,同样是游览长城,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大概充其量只能感叹一句:“长城啊,真TMD地长!”而一个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人,他面对长城,很容易就会引发思古之幽情,他会想到秦始皇,想到李斯,想到吕不韦,想到秦二世,想到朝代更迭,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到人生的意义……这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想当年,躬耕陇亩的年轻的卧龙先生,凭什么就敢大言不惭地“自比于管仲、乐毅”,尽管“时人莫之许也”?还不是读书给他带来的自信和底气吗?人家在乡里种田,却可以把天下装在他的心里,这一点非读万卷书不能做到。老子《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段话用在诸葛亮身上最为贴切。

题主说的这个段子,是有意地把读书和行路的关系给说反了。

至于“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我是第一次看到,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人加上去的。我赞同这句话。中国文化跟重视逻辑和实证的西方文化不一样,我们高度重视体悟。听到了,读到了,如果自己没有悟到,依然是难以发生作用的,所以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然而,“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可以归结到“读万卷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总有一天会领悟。所以,题主说的这一段话,其实是车轱辘话,说到最后,又回到起点,玩弄文字游戏而已。

还是老老实实去读书好了,只有书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至于段子什么的,都是由段子手专业炮制出来的,能不看就尽量不看吧,浪费时间是小事,被带到坑里就不好了。

谢邀。

这几句话,是采用以长比短来说的,这种在限定范围内的比较,避免了逻辑矛盾。

换一种方式说:

读万卷死书,不如去行万里路,见多识广。

这是一个人的社会,你去行万里路,不如去结识许多人。

你去到处转悠,去结识许多人,未必得要领,不如让名家给你指点迷津。

名家再怎么说,不如自己领悟到位。

放在一定的范围说,有道理,但不是绝对的。上面所说的各个方面,实际上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每一个方面,都有另一个方面不可取代的强项。如扩展开说,逻辑上也会产生问题。因此不必去细究。

我认为,这里不过是采用铺垫手法的一种说话方式,最终要突出的是”领悟“两字。无论从那方面说,归根结底,”领悟“了,方为你自己的。此类说法,明白其真正要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能去细究吗?越细究越说不清楚。他这儿不过是强调一个一般的道理,大家一起出主意,总比一个人去想强。这也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明白有这个道理就行了。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