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學 測 作文

壹、前言

本年度學科能力測驗閱卷組,酌選考生作文佳作國寫第一大題5篇、第二大題5篇,經徵詢考生同意後,以原卷影像檔及其簡要評分說明提供各界參考。讀者如有寶貴意見,謹請來函指教。(郵寄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舟山路237號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閱卷組收;傳真電話:02-23661149)

貳、國寫作文佳作說明

一、第一大題佳作五篇

以下五篇佳作,均能掌握題旨,具有解讀正確、論述清晰、闡釋得宜、結構嚴謹、文字流暢等優點。各篇說明如下:

第一大題佳作

編號原卷影像檔評分說明
1
  • 原卷1-1.pdf

(一)明確算出記得位置與記得內容兩者的比率差別,分析理由正確,行文流暢。
(二)對網路的發展抱持正向想法,認為毋須記憶大量知識,才更能顛覆固有思考,專精在自己所學。立場明確、論證有力,結構井然,文筆暢達。

2
  • 原卷1-2.pdf

(一)藉由圖表明確計算記得位置與記得內容兩者的比率差別,言之成理,文詞暢達。
(二)主張網路資訊對人類的發展利大於弊,如過於依賴,會淪為網路世界的受害者;若正確使用,能讓人們有動力創造更新穎的事物。兼顧正反兩面,論述清楚,結構嚴謹,文筆流暢。

3
  • 原卷1-3.pdf

(一)明確計算並比較記得位置與記得內容兩者的比率差異,分析正確,說明恰當。
(二)引述馬雲在索契關於網路科技的演說,闡明人們應學習駕馭網路科技,而不要被它操控的觀點。立論確切,前後呼應,結構嚴密,文筆通暢。

4
  • 原卷1-4.pdf

(一)藉由圖表,正確算出記得位置與記得內容兩者的比率,分析理由正確,行文流暢。
(二)先條列網際網路對人類極有助益的三項原因,再舉醫生診療為例,說明妥善運用網路,能為人類帶來福祉。條分縷析,論證有力,結構完整,文辭暢達。

5
  • 原卷1-5.pdf

(一)藉由圖表明確算出記得位置與記得內容兩者的比率差別,分析理由正確適當。
(二)引用托佛勒與愛因斯坦的名言,說明學習與善用科技的重要。擔憂科技造成負面影響,認為欲獲得知識,當以網路為輔,強調書本文字的溫度與能量。引用貼切,見解獨到,層次井然,文句精鍊。

二、第二大題佳作五篇

以下五篇佳作,均能掌握題幹要求,解讀作品切當,並能適當敘寫情意,緊扣題旨發揮。各篇說明如下:

第二大題佳作

編號原卷影像檔評分說明
1
  • 原卷2-1.pdf

(一)能以詩句實例說明感官知覺,亦能體會詩人所傳達的情感轉折,察覺生命早逝的哀愁,解讀確當深刻。
(二)以四季之紛繁炫麗與落寞寂寥破題,並畫龍點睛地埋下後文視覺、嗅覺與人的故事的伏筆。次段主寫閉眼閃現的秋天記憶與畫面。第三段則寫秋天無所不在的嗅覺體驗,並連結次段的親情互動。結語與首段遙相呼應,結構嚴謹,敘寫細膩。

2
  • 原卷2-2.pdf

(一)能藉眼目所見的景致,以及情感由喜悅雀躍到感慨嘆惋的轉變,闡釋〈夭〉的題名意涵,解讀允當。
(二)首段說明四季與時間、記憶的關係,然後聚焦於秋季。第二段藉著秋季落葉衰殘和菊花、桂花清香,說明其間所蘊含的不同意義。第三段則描寫記憶中的氣溫,以及感發人情的狀況。末段以秋季給人的啟示作結。全文題旨明確,結構井然。

3
  • 原卷2-3.pdf

(一)能概括詩歌中視覺、聽覺、觸覺的感知,以及情感由喜而悲的轉變,並說明〈夭〉的意旨,分析切當。
(二)首段引出夏天的景物,其次以夏天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經驗為材料,呼應首段「季節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道理。然後雜糅景物與生活感知,說明夏天對於作者的特殊意義。全文語言平順,情意流暢,脈絡清晰。

全卷卷面整齊,惜未能標明題號。
4
  • 原卷2-4.pdf

(一)能具體運用詩句的感官意象,說明美好的春日。再從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點出詩意中的情感變化,解讀精準恰當。
(二)首段以秋意蕭瑟破題。次段說明詩人以秋風、落葉為意象,寫下動人名句。第三段則進一步刻畫秋風催紅樹葉的過程,點出秋季的冷靜、孤傲之特質,以及轉化生命的可能性。結尾則將自我與秋天連結,提出作者個人的感思。文辭優美,情感細膩。

5
  • 原卷2-5.pdf

本卷為身障生試卷,選為特殊範例。
(一)以詩中感官知覺的轉變,說明詩人情感的轉折,又舉音樂中的死亡,解釋「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敘寫雖稍寬,大抵能扣合「夭」的題旨。


(二)從藝術家對季節轉換的敏銳感知破題,中段並引傳統戲曲、古典音樂以相呼應,終以四季自然的哲思作結。敘述細膩,情思纏綿,文辭優美,雖部份文字有繕打的訛誤,仍為值得推許的佳篇。

上列十篇文章,均屬佳作。藉此期勉考生,作答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時,必須在規定的考試時間內,正確理解題意,進而在符合試題要求的基礎上,妥善解讀文本、構思選材、組織篇章,並務求用詞精準、行文流暢。

大考中心研究員/ 曾佩芬 撰

107年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之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共含兩大題,分別對應兩大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與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考量學生學習各有所長,分析判斷或情意抒發也各有專擅,因此在國寫的試卷架構中,兩大題占分相同,期使考生皆能有所發揮。本文簡要說明各題評分標準與考生作答情形,提供高中師生參考。

第一題 

(一)試題

自從有了電腦、智慧型手機及網路搜尋引擎之後,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我們可能儲存了大量的資訊,卻來不及閱讀,也不再費力記憶周遭事物和相關知識,因為只要輕鬆點一下滑鼠、滑一下手機,資訊就傳到我們面前。

2011年美國三位大學教授作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其中一個實驗的參與者共有32位,實驗過程中要求每位參與者閱讀30則陳述,再自行將這30則陳述輸入電腦,隨機儲存在電腦裡6個已命名的資料夾,實驗中沒有提醒參與者要記憶檔案儲存位置(資料夾名稱)。接著要求參與者在10分鐘內寫出所記得的30則陳述內容,然後再進一步詢問參與者各則陳述儲存的位置(資料夾名稱)。實驗結果如圖1:

請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有甲生根據上述的實驗結果主張:「人們比較會記得資訊的儲存位置,而比較不會記得資訊的內容。」請根據上圖,說明甲生為何如此主張。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問題(二):二十一世紀資訊量以驚人的速度暴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二)評分說明

本題取材自《科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評量考生能否正確判讀圖表訊息,並加以說明;進而要求考生針對試題所述的兩種觀點發表看法,評量考生表達個人見解的能力。

問題(一)要求考生根據試題所引用的直條圖,以80字內的篇幅說明甲生為何主張「人們比較會記得資訊的儲存位置,而比較不會記得資訊的內容。」考生作答可有多種合理表達方式,例如:針對【記得位置】高於【記得內容】的比例明確說明;針對【不記得內容】高於【不記得位置】的比例明確說明;明確指出記得位置的比例約在0.47(0.45~0.49),高於記得內容的比例0.27(0.26~0.29);明確指出不記得內容的比例約在0.68(0.66~0.70),高於不記得位置的比例0.48(0.46~0.50)等等。考生若分析理由正確適當,便能得到滿分。

問題(二)要求考生對試題所提及的兩種不同觀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提出400字以內的意見。考生可針對兩種不同的觀點提出個人的看法,也可擇一論述,無論選擇何種觀點皆可。試題並未預設立場,兩種觀點亦無高下之分,考生只要能以清晰的文字表達看法,言之成理,邏輯貫連,能首尾圓合,便能得到較佳的成績。

國寫的評分標準共分三等六級,考生如能正確判讀圖1所呈現的實驗結果,分析理由正確適當,且能針對網路工具的利弊,提出自己的看法,論述周延,層次井然,文辭精練者,可得A+級(22~25分);論述清晰,條理分明,文辭暢達者,可得A級(18~21分);分析理由大致正確,針對網路資訊的利弊,論述合理,文辭得宜者,可得B+級(14~17分);論述大致合理,文辭尚稱平順者,得B級(10~13分);分析理由紊亂,針對網路資訊利弊,論述空泛,文辭欠通順者,得C+級(9~6分);論述雜亂,文句不通者,得C級(1~5分)。其次,再視字數是否符合要求,錯別字是否過多,斟酌扣分。

此外,由於國寫設定明確的作答區,故考生若未在第一題作答區範圍內作答,酌扣1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根據閱卷委員觀察,許多考生能夠掌握圖1的訊息,並以適當的方式表述甲生主張之理據;對於試題中提及的兩種觀點,亦能擇一論述,或均發表看法。由於知性統整判斷能力試題所評量的重點,不含文辭的優美與否,考生只要能清楚達意,說明正確,便能得到問題(一)的滿分4分;略有不足者,視情況酌減1分;若解讀有誤,則視錯誤程度再予扣分。由於設題單純明確,問題(一)得分情況甚佳,唯仍有部分考生,僅就試題所述的實驗背景泛論,而未根據圖1訊息說明,背離題旨。

至於問題(二),許多考生無論是否同意「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多半都會表達網際網路為現代生活與學習的利器,並舉科學界、企業界的實例為證,稱揚網路科技可對人類的創造力有所貢獻,甚至常見考生引述課內所學之荀子名言:「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強化個人看法。其中亦有部分考生認為人們不宜過度依賴網路科技,對於網路資訊亦不可盡信,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書籍與傳統獲取知識的途徑仍有其價值。

本題最高分為23分,共有5人;最低分為0分,共492人,其中約有8成為空白卷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另有2成為文不對題或完全抄襲試題等其他情形。得到等第A(18~25分)者,占全體考生之5.41%;得到等第B(10~17分) 者,占全體考生之79.15%;得到等第C(1~9分)者,占全體考生之15.08%。

第二題 

(一)試題

請閱讀上列詩作,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夭〉?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問題(二):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夭〉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節的感思」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18分)

(二)評分說明

本題引用楊牧的〈夭〉一詩,評量考生體會詩意的能力;進而結合普魯斯特的名著名句,以「季節的感思」為題,評量考生書寫生活經驗、表達情感與發揮想像的能力。

問題(一)提及楊牧該詩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要求考生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以120字以內的篇幅,說明詩題為何命名為〈夭〉。經由題幹的明確提示,考生應能掌握作者在詩中透過小魚游動的聲音、日光的閃爍、微風的吹柳、野草莓的蔓生以及蜥蜴的出現,傳達對於春天美麗新世界的快樂心情。但詩的最後,由快樂轉為哭泣,指向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感傷,傳達春天中也有枯萎凋零的生命,正是詩題命名為「夭」的緣由。閱讀文學作品時,讀者會直接從字裡行間理解其意,並依個人的素養,得到不同的體悟,因此考生只要能以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具體說明詩作命名為〈夭〉的緣由,解讀確當深刻,文辭優美流暢,就能得到高分。至於原作者是否有更深微的寓意、或更廣闊的聯想,讀者既無法查證,也無須過於執著。

問題(二)延伸引用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的名句:「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而楊牧的〈夭〉便是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因此請考生以「季節的感思」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自己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生活在自然界一年四季不斷遞嬗的大環境中,人能感受到色彩、聲音、氣息、滋味、溫度種種變化,故有豐富而真實或具體的經歷與感受可資取材、發揮,但筆下的所感所思是否能深刻動人,仍有高下差異,至於敘寫之細膩、結構之謹嚴、文辭之優美,也都是本子題得分的關鍵。

本題亦採六級評分,若考生說明命名緣由確當深刻,且針對季節感知經驗、感受與領會,敘寫細膩,結構嚴謹,文辭優美者,可得A+級(22~25分);說明緣由適切深入,季節感思敘寫生動,結構穩妥,文辭順暢者,可得A級(18~21分);說明緣由尚稱正確,對季節感思之敘寫具體,結構適當,文辭平順,可得B+級(14~17分);說明緣由大致合乎情理,對季節感思的敘寫平實,結構尚稱合宜,文辭大致通順者,得B級(10~13分);說明命名緣由不切情理,對季節感思的敘寫不具體,或偏離焦點,結構鬆散,文辭欠通順者,得C+級(9~6分);解讀不當,未說明命名緣由,無法掌握季節感思之題旨,敘寫雜亂,文辭不通,內容貧乏者,得C級(1~5分)。其次,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與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另外,未遵守作答區之規定,從第一大題作答區開始寫作第二大題者,扣1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由於問題(一)明確指出「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故而作答時,考生必須從「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兩方面說明詩題為何命名為〈夭〉,才能達到A等(6~7分)的基本要求。與第一大題的問題(一)不同,本子題作答在方向正確之餘,內容須有一定的深度,文辭亦應優美流暢,才有機會得到滿分7分,所以相形之下,試題難度稍高。從考生作答可以看出,最常見的誤解是認為詩中「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係暗示秋天已然來臨,但事實上,「夭」是指瞬間的凋零,並非時序推移的正常節奏,而試題已直陳本詩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春季之後尚有夏季,不會直接由春轉秋。其他常見的誤讀另有認為本詩寫的是嬰兒早夭,或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那片提早轉黃的樹葉等等。

考生在問題(二)所敘寫的季節,以秋季為大宗,蓋因秋季有色彩的紛陳變化、風與葉的獨特聲音及氣息、農藝園產的豐美滋味……可以著墨之處甚多,而除了自己對秋季的記憶感觸之外,另有音樂家與文學家的諸多頌歌可引為共鳴。其次常見許多考生四季皆寫,每段各以春、夏、秋、冬為核心。與問題(一)相同,本子題雖然易於起筆運思,卻必須輔以內容的深刻性、文字的流暢度,得分才能脫穎而出。至於將「夭」看成「天」,將「感思」看成「感恩」者,只要作答內容能回扣題旨,仍會酌予給分,但藉本文提醒未來的考生,在考場切勿太過焦慮,應先仔細閱讀試題,確認理解無誤後再行作答。

本題最高分為23分,共有1人;最低分為0分,共2,103人,其中約有92%為空白卷或作答文字不足成句,另有極少數為文不對題或完全抄襲試題等其他情形。得到等第A(18~25分)者,占全體考生之2.14%;得到等第B(10~17分) 者,占全體考生之63.94%;得到等第C(1~9分)者,占全體考生之32.36%。

本年度國寫佳作已於3月30日公開刊登於本中心網站,提供高中教學與學生學習參考。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